作者:

第8章 我的教育观(2)

  我是老师出身,一旦进入某个人群中间我就要去分析这个人群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现在我在企业家人群中比较多,我就会去分析阿里巴巴的马云、百度的李彦宏、蒙牛的牛根生、汇源果汁朱新礼、联想的柳传志等人为什么能够成功。我除了和他们思想沟通交流以外,还会在一起开会、吃饭、聊天。我会利用这些机会观察他们拥有哪些有别于常人的特质,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太好了,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其他的特征能够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些特征反过来就能应用到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上去。

  我的另一个朋友圈就是政府领导,比如说我有一次到了江阴后,与当时的市委书记朱民阳、当时的教育局局长屠湘如等一些江阴的领导开会、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跟学校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会提供资源支持。有的是精神上的支持,比如在各种场合夸某个学校,虽然政府一分钱不用出,但是这所学校就会感到很有信心。有的时候是物质上的,像南菁高级中学这个新校区,政府正在投入4个亿建设。

  我跟政治人物打交道,也会分析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中国政府是一个大平台,一个人一旦在政府做了领导以后,他能动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或破坏社会的力量都很大。领导是因为名牌大学毕业才能做领导吗?胡锦涛是清华毕业的,李克强是北大毕业的,我们好像可以说他们和名牌大学有关。但温家宝是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毕业的,不能算是真正的名牌大学。这意味着什么呢?

  大学的教育和一个人将来的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如果说名牌大学就必然出优秀的政治家,那中国的所有政府领导都应该被北大清华包了。然而事实是,北大清华也就那么几个人在当政府领导。这样分析以后,再回到教育的根基上来,难道分数就必然决定孩子一辈子成功吗?好大学就必然让一个人最后成功吗?我的答案是半否认半肯定。如果说高分数考大学就决定了终生成功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分数。但是我们又发现并不是这样,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可以决定这些人的成功。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肯定不仅仅是抓分数,但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不管怎么改都还是在往分数方面引导。中国的高考制度就是分数引导系统,我发现领导们都在抱怨高考制度。我跟教育部的领导也反复探讨过这个问题,高考为什么不能改得更加好一点?

  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是革命主义者,对高考改革我不主张把高考推翻了重来,甚至于把高考整个体系都破坏掉,我主张高考是要坚持的,高考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合理化,高考以外的其他辅助高考的手段,包括特长生招聘,像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都是对高考的补充。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考,也就是废除高考,只要高中向大学推荐,或者说各个大学自己招生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社会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但中国2500多年来,诚信体系就从来没建立起来过。没有建立意味着什么呢?一是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作弊,在清朝科举考试惩罚得那么厉害,只要发现作弊就被满门抄斩,但是清朝每年科举都有作弊现象。现在也是,对高考作弊的惩罚也很厉害,但依然有作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好像作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培育出了一个超级人情社会,既然是人情社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这就是我和你认识了,那么我们就能够互换资源,而且常常会破坏规矩互换资源。在西方社会,你跟我认识跟你占有的资源完全无关。

  美国总统小布什当初曾经推荐自己朋友的孩子到耶鲁大学去读书,结果耶鲁大学校长给小布什写了一封信,坚决不接受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不符合耶鲁大学的录取标准,而且还把小布什骂了一顿,说你作为总统,对孩子没有判断力,你就把这样的孩子写信推荐过来,有损你这位总统的名誉和形象,让美国人民对你这个总统的判断能力产生怀疑。而这封信居然登在了美国最流行的报纸上面。但是在中国,要是某个领导写一封信给校长说我要推荐某个人过来,校长就该反复掂量分量了,因为在中国,上一阶层对下一阶层的命运有决定权。

  中国学校的校长都是行政化校长,这样就得听从上级领导,否则乌纱帽不保。我们已经讲了10年以上的学校去行政化,从大学到中学,非但去不了,行政化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今天考评,明天调研。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把行政化去掉了,你什么身份都没有了,在社会上你是什么人呢?现在的校长已经不以当校长为一种认可了。在蔡元培那个时代,你可以说我是社会著名学者,我是大学教授,或者说我是大学校长,那个校长是被全体教授推荐出来的,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身份。但是现在,我和校长们谈过这个问题,他们说一方面他们想去行政化,一方面他们不想去行政化,因为他希望自己也是个部级干部或者局级干部。

  以上我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所以我不希望高考取消,只希望高考进行局部的改造。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高考,应该一年考两次,由学生自己选择两次考试最好的分数,去联系学校或者由学校录取。这样的话,孩子们可以相对轻松一点。

  除了分数,我们的孩子还应该具备这些特质

  一个人分数之外的品质是在中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这个时候养成的品质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一个结果。

  我是农村孩子,所以天然善于吃苦、不怕被打被骂,因为农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行,拿起来就一顿打。尤其是我们那个时候,兄弟姐妹比较多,好像打死一个没事儿,所以拿着竹子、棍子追着打。这种情形在农村比比皆是。当然现在也不行了,因为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也是一个孩子,舍不得打。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典型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筷子头上出孽子”。

  但是,那时候农村孩子有心理毛病的很少,尽管我从小就是被我母亲打大的,但我心理比较健康。因为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歧视,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羞辱,打骂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因此从小我就明白,要是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干活,父母打骂就是应该的。当然我不是鼓励老师、父母去打骂孩子,只是想说当时的那种环境,潜移默化地锻炼人,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不会怕,还愿意去尝试。所以就有了像我们这样连续参加高考三四年,身心还是很健康的人。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注重什么呢?教育除了分数以外,我觉得要从孩子身上看到成功的特质。我认为孩子应该有以下几个特质:

  首先,培养孩子内心的美感。

  快乐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我给家长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的家长都很忙,但是我们总有悠闲的时候,请问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乐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些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

  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或者开阔的农村原野,看看月亮?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银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分别是哪一颗,北极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除了带着孩子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学习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认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都会说,这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现在的环境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好心情牺牲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内心的美感怎么产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他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必然不珍惜别人的生命。

  我想要说明的是,孩子的分数既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的成功,那么我们除了给他分数外,还应该给他什么东西。

  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扬班内前10名的同学,因为能给他带来收益。为什么?学生进了北大清华,老师奖金拿得多,而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

  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10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10名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笨的,只不过是没被鼓励;如果被老师给放弃了,自己也就开始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动力相对较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

  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忆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8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普通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鼓励方法。通常满分是100分,及格分数是60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及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28分。但考了28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28分,大家鼓掌?这样一来就会把孩子给侮辱了。老师很聪明,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请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然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老师。上次考了95,这一次又考了95的,一减剩下了0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剩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哪位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20分,相当大的长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给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

  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学生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施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其次,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

  中学教育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愉快的人。

  搞教育的人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是一件好事,看我们怎么引导。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讨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就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先买几本世界名著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他一本,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著,但是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著,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辈子会尊重你。他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定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

  一件简单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一定一星期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几本世界名著难道会对学习有妨碍么?

  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4本世界名著,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4本,一年8本,她现在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讨论,老师分析,他们就是这样的教课方法。4年下来,读40本左右的世界名著,每本名著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学习。中国没有这样的体系,如果我们鼓励孩子稍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著,会对孩子的心情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最后能成功吗?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手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好就行,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一些图书馆,放世界名著的地方都有灰尘,没有灰尘的都是放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偏向,但是我们校长是有能力纠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第三,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

  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平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地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共同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性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训斥、怒骂、指责、侮辱。很多老师侮辱了学生后,自己却不知道。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跟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

  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销售就是要搞定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一公升的眼泪 做最好的自己 经典精装系列:羊皮卷 浮沉 谁的青春不迷茫 圈子圈套 水煮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