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1章 参读之法

  秋收过后,农活少了,我回家小住。父亲说:“你已过了十七岁生日,该认认真真读一部书了,我教你读《左传》。”我说,《左传》的大部分篇章已经读过,我通读一遍就是了。父亲说:“若是通读,十天即可读一遍,《左传》不可这么读,我教你参读之法。”

  父亲在万能表上打格子,每隔十行,画一条红线。他取过一页纸,让我在第一条红线上抄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光》一篇:“你从‘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抄到‘崔子曰: 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又让我在第二条红线上抄《史记》“齐太公世家”,从“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娶之”,抄到“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父亲取来《晏子春秋》,让我在第三条红线上对着《左传》“晏子立于崔氏门外”一行抄到“舍之得民”。

  抄完之后,父亲问我:“有何感想?”我说,就崔杼弑齐庄公这段史实而言,《左传》交代得最清楚,故事写得最完整,三个人物崔杼、齐庄公、晏子写得都很生动,《史记》写得过于简略;就细节而言,以“晏子立于崔氏门外”一段为例,《晏子春秋》过繁,《史记》过简,《左传》繁简适宜。父亲点点头,抄起红蓝铅笔,圈点一番: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从者)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谁(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吾)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邪?”遂袒免坐],枕尸骨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父亲说:“文中蓝字为《晏子春秋》无有之字,方括号中为《左传》无有之字,圆括号为二书互异之字。太史公写此事仅用六十八字: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写人记事,繁简最难把握,《左传》旨在解经,记事须要完整; 《史记》诸侯世家,旨在综述,叙述务必简明;《晏子春秋》本是个人传记,叙事理当详尽。”

  我问父亲,《史记·管晏列传》也是个人传记,所记晏子之事不过“救越石父于缧绁中”“御之妻窥其夫”二宗,二百余字,简略如此,为何?

  父亲说:“太史公曰:《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读史务必参读,若读《左传》,可参读《国语》《史记》诸子书,参读书目,多多益善,学有余力,尽可搜罗。参读旨在勘比,一比史实源流,二比记述繁简,三比词章风格,四比笔法妙谛。杜预概括《左传》笔法为三体五情,三体者,正例、变例、归趣;五情者,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传》作文精髓,不经参读,难以体会。”

  (原载于2005年4月19日《上海中学生报》阅读版)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刘心武续红楼梦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于丹庄子心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红楼梦魇 美人何处 诗三百:思无邪 于丹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