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章 大气从容的坦荡襟怀(2)

  《论语·子路》有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有自己的主张,同时也会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小人表面上很容易苟同别人,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冲突四起,往往都不能与人和平相处。这样的“同”反而导致了“不和”。何晏《论语集解》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则同,然各争利,安得而和?”这样便把“和”与“同”彻底地归于人的不同上来,君子的见解相同,但他们所做的不一定都相同,如在教化上,有些人认为要出仕做官,有些人认为要教书育人等等,各有所见,互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为了教化。小人看似相同,却是为了利益,如果同伴中损伤了他们的利益,很容易生成内讧,如鸟兽散。宋儒十分注重义利之辩,他们结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用“义”和“利”解释了“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这种解释一直持续影响到清末。

  “君子和而不同”,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释。“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生活理念和基本法则。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理出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协商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人相处。所以君子在一起,虽然意见和观点会经常不同,但总是能够通过沟通与斗争达成共识,能够长久地相处。做君子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庸者聚合,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融合,以求大家和和气气。在这样的群体中,伤和气是大忌,会离心离德,会因小事难脱大祸,但是这种和气是没有正基的,常常会很快瓦解。

  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集团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如果一方总是一味地顺从另一方,不分对错,是非曲直,甚至没有自我的一味盲目顺从,将会失去自身的独立性,那简直是一种灾难,要想持久长久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亲人、朋友、同事之间,还是竞争者之间,一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是要讲和为贵;对于为非作歹的歹徒,穷凶极恶的恶棍,不是不可以讲和为贵,前提是他们必须放下屠刀凶器、承认错误,主动改邪归正,或者受到强力制裁、废除武功,丧失作恶能力。否则,泛泛而谈和为贵,很容易流于迂腐、乡愿、和稀泥,成了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和包庇,甚至成为罪恶的帮凶。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作为仁者,不但要能够对好人好,还也要能对恶人心存厌恶!牟宗三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很有启迪意义,他说:孔子的“仁”之意义很不容易去把握,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人若没有好恶就是没有是非,但要能成就好恶更是不容易的。唯仁者才能成就“好人”之好,“恶人”之恶。如一讨厌就讨厌得不得了,即是所谓的恶恶丧德。“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时千方百计地设法使其生,但到讨厌时也非得把他杀掉不可,处之于死地。这样的好是溺爱不明,这样的恶是恶恶丧德。恶是当该恶的,但恶之至于丧德,其本身就是恶,好即本来你是恶恶,但恶的结果是你本身陷于罪恶,甚至比原来所恶的恶更恶,这样的反动很可怕。这个道理孔子在二千多前就已经说出来了,可是我们到现在还不明白。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是指能善察仁道的人,也即生命中有定常之体(仁体)的人,即是有真实生命的人。有真实生命的仁者,才能好,才能恶,才能成就好之为好、恶之为恶。儒家是肯定好恶的,因无好恶就无是非。接下来就是如何成就好恶,但要成就好恶就要下许多工夫。

  好恶是人所需要的,有好恶才能表明有是非,维护社会正义。但是,如果不懂得正确的好恶,本身也就很容易陷入恶中。牟宗三先生说的“恶恶丧德”,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恨一个人,恨到极致,恨到想把对方杀了的程度,那这种恨已经同时转化为你自己的恶了。

  自古至今,人类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义,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矛盾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悲剧。人类是很奇怪的,既最善于共处,又最不善于共处。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处在各种各样形式的共处中,并在共处中生存。人类一旦离开与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以至心灵的共处,即不存在。人们欲自己生存,亦要让自然、社会、他人、他文明同存;人们相互共处,但由于其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的差异,亦会发生冲突和竞争。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裨益多多。从理性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和是有前提和条件的,而不是一味的求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有成人之美

  【子曾经曰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智者感悟】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正好相反”。

  成人之美是古今君子所持有的美德,是孔子所提倡的一条重要的为人原则。作为君子,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其他人的好事,都愿意主动去帮助他们完成,若是坏事则要设法阻止使他不再继续恶化。无论从政、经商还是做人,都一样要做到这种程度。而小人却正好相反,就喜欢帮助人家做坏事,嫉妒破坏别人的好事。成人之美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君子风范。儒家认为只要这种做人的风范成为每个人内心的道德自律,这个世界才会安定,达到天下大同,人们就会和睦共处,合心建造和谐的社会。

  需要注意做到这几点,才能成人之美,首先要有成人之美的心胸,不要看到人家好就心生嫉妒。其次,成人之美要做的恰到好处,过了就成无原则的老好人,如果做的不到位就会失去意义。同时,也要避免成人之恶,为虎添翼!

  在道德危机泛滥的现代社会,成人之美其实是很难做到。现代人常常以功利之心来看待成人之美。成人之美需要君子般的胸怀和气量,而很多人通常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妒忌成性,成人之美需要把握火候和分寸,否则会吃力不讨好,或被人讥讪充好人,或被人误会别有所图。相反,往往成人之恶成本更低,更受人欢迎,而掐灭别人的恶事却付出代价,所以人们想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实际生活中很难践行,需要不一般的正直、执着、胸怀。

  以上是以功利之心来权衡成人之美,这在根本上就违反了儒家思想的本愿,儒家认为,只要你有一颗坦荡之心,真诚的帮助别人,成其美事,阻止恶事,是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的,这种君子之道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荣耀和感激,虽然君子并不是为了成名!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为他人鼓掌、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性情。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无法做到成人之美的,因为他们总是迷失在自己的得失里。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成人之美故事,使一对夫妻破镜重圆:

  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声势显赫,颇著声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素与文帝杨坚的两个儿子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枣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陈国的乐昌公主。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人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心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苍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收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假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听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悲声大放,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原委,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带着欢庆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下面的这个故事,和破镜重圆的故事异曲同工,但同样展示成人之美的胸怀!

  唐朝有一个叫谢原的人,精通词赋,善作词歌,所作的词歌在民间流传甚广。有一年春天,谢原到张穆王家做客,张穆王亲自接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张穆王便让自己的小妾谈氏在帘子后面动情的弹唱。谢原仔细一听,谈氏唱的正是自己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张穆王见谢原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谈氏出来拜见。谈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原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原十分高兴,犹如遇到了知音,对谈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站起来说:“承蒙夫人的厚爱,在下感激不尽,只不过夫人所唱的是在下的粗浅之作。我应该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次日,谢原即奉上新词八首,谈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这样一来,谢原和谈氏你来我往,日久生情,终于有一天,谢原向谈氏表白了。谈氏虽然心里欢喜,但自知是张穆王的小妾,身不由己,不敢妄自相告。

  于是,谢原亲自去拜见张穆王,请求张穆王成全。照理说,世上的哪个王爷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大发雷霆的,但张穆王却异常相反,他哈哈大笑说:“其实我早有此意了。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们两个是天生的一对啊。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你说,这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谢原没有想到张穆王能如此大度,十分感动。后来为报答张穆王,谢原把此事做成词,谈氏把它谱成曲,四处传唱。张穆王的成人之美的美名马上传播开来,很多有识之士也因此都来投靠他。成人之美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尽管成人之美受人传诵,但成人之恶的事情却也常有发生:

  史书记载,严嵩,长得疏眉朗目,身材修长有玉树临风之态,且声音洪亮,一口标准的官话,仪表为文臣中的第一流,且在当兵科给事中的时候,政绩不俗。后来做了内阁首辅,掌权二十余载。明世宗嘉靖,沉迷于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整天都与道士们祈求长生不老,对政事漠不关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皇帝让人制了五顶道士戴的“香叶束发巾”,赐给大臣。同在内阁的严嵩的同县老乡夏言认为有失体统,不愿意戴,因此得罪了嘉靖。而严嵩不但戴着这顶道冠去拜见皇帝,而且在道冠外笼上轻纱,以示御赐之物,当倍加珍惜。他这种“一意媚上”,只顾揣摩皇帝的心思,身为首辅却不能振兴纲纪,而是成人之恶,竟至嘉靖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如此荒唐之事,历史上好像再也很难找出来!这与严嵩的不但不敢直言进谏、正君之过,反而助纣为虐、成人之恶有很大关联!他也因此而留下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成人之美,也是成己之善。

  一代明君唐太宗,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开创了难有的贞观盛世。而作为一代贤相,魏征在“贞观之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征对待李世民,既做到了不成人之恶,敢于犯颜直谏;又能做到成人之美,助李世民成就千古美名!魏征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也时时刻刻提醒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全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会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也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魏征成就唐太宗千古贤君的美名,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忠直”的美名!成人之美也同时成己之美,两全其美。

  人们经常为了名利而如何如何,但事实往往相反!生活就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心胸广阔、光明磊落、处事泰然,无心成名却会赢得尊重和喝彩!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之外,还有一位就是奥德伦。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上,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让阿姆斯特朗先下去,使他成为世界上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是不是会觉到有点遗憾?”在全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很有风度的回答说:“各位请不要忘记,当航天器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走出天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听后,都在笑声中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2050超级大国 判断力批判 退步集 重口味心理学 怪诞行为学 中国哲学简史 乌托邦 悲剧的诞生 自私的基因 佛祖在一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