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章 大气从容的坦荡襟怀(3)

  做到成人之美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事情,需要很强的驾驭能力,不容易轻易做到,否则会适得其反,更是因为成人之美之心,实在太难得,现代社会更为明显,在一个大都市中,人们的物理空间很近很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远隔千山万水,近在咫尺,隔一个楼道或一堵墙,却老死不相往来,人们表现出一种冷漠、孤独和对他人的怀疑,我不去帮助他人,更不奢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即使他人帮助也不会很放心,怀疑他别有所图,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生存,要想成人之美确实有些困难!但是同时也相信社会风气还是向上的,人们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成人之美也许并不会成为一个个高高搁置的神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道错了就改

  【子曾经曰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智者感悟】

  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外在敦重就会丧失威严,其为学也就不能坚固而达于礼。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为学之道是以忠信为本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相交,这样才能从胜于自己的人那里获得益处。如果犯了错误,不要畏难改过,要立即改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过,则勿惮该”,古训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错误的态度!儒家智慧是一种生活化的智慧,贴近生活,对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做自己的判断和解释。儒家认为,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过错是被承认的,也是可以被容忍和原谅的,没有错误的过程,就没有生命的成长,儒家提倡一种宽容的精神,推己及人,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所以对错误本身并不蔑视,而是正视这种现象,这从态度上,从根本上端正了人们对过错的认识。如果每个人都对过错报以嗤之以鼻,不屑提及个人的错误,势必很难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避免发生更大错误,造成更大损害。武则天后来就说过“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改,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唐·《内训·迁善》)人并不都是高明的智者,芸芸众生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就离圣贤就不远了。孔子万世师表、德高望重,但他的一生其实也在不断的犯过错,他自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他可以知书达理,能够立身处世。到四十岁,他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的发展和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经能够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存在的一切。到七十岁,他就可以从心到身自由发动,而又不超越规矩。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老夫子到了七十才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在此以前呢,他肯定避免不了有“逾矩”之处。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天,孔子来到学生子游管理的武城,听到到处弹琴和唱歌声,心情极是欣慰。喜不自禁的他大概有点得意忘形。他冲子游微微一乐:杀鸡何用牛刀呢?言外之意就是说,武城如此之小的地方,有必要用音乐来教化人民吗?谁知子游听了这话,正色道:弟子愚钝,老师素来不是教给我们要用礼乐来教化人民吗,您不是说,君子受到教化就会爱人,小人物受到教化就会容易相处吗?莫非我听错了,老师?子游如此较真,老夫子赶紧收起笑脸:“各位,子游方才说的极是,刚才我是跟他开玩笑啊!”

  既然人人都会犯错,那犯错误之后的行动就显得更重要,如果做到“过而改之,是不过也。”(《韩诗外传·三》),而如果“过而不改,是谓之过矣。”(《卫灵公》)张岱《四书遇》中说:“一则成误,二则成过,过而能改,更有何过?季彭山曰:圣人汲汲教人改,过政恐其不及改也。”朱子《论语集注》中说:“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这就是儒家对改过自新的重要性的强调,其实上面阐述的儒家对过错本身的认识就已经暗含了对改过的预期!子贡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那样。他犯过错的时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们都敬仰着他。”君子不怕有过错,因为世上没有完美无过的人。而且,君子对自己的过错要光明磊落,错了就承认,不隐瞒不掩饰,让大家都看得见。君子“过则勿惮改”,“不惮”两字很重要,是指不怕别人的议论,不怕丢面子,不怕改过的困难。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主动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乐于接受大家的监督,公开改正错误。过而改之不为过,损害不了君子形象,反而会得到大家的信任与尊敬。过也光明,改也光明;过也人可见,改也人可见,这就是君子对待过错的正确的态度。人之过,只要不是故意为之,有则改之,无损形象,还能得人共仰,何乐而不为呢?过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错,才是真正的过错。

  孟子改过的故事就深得人们的称赞!有一次,孟子进屋时,忽然看见妻子由氏挽着衣袖露出手臂,不由得心中不高兴,就停住脚步转身出屋了。由氏看到孟子没有进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难过地到婆婆那里去辞行,说:“妇人在自己房里看见丈夫,本来是不行宾客礼节的。现在丈夫用宾客之礼来对待我,说明是我做的不好,有失礼节,才使丈夫将我当宾客看了。妇人家做客时是不能够留下过夜的。所以,现在我只好向您告别,回到爹娘那里了。”孟母仉氏听完儿媳的话后,立刻召唤孟子。孟子不敢怠慢,马上快步来到母亲面前:“母亲,您有什么吩咐呢?”母亲对孟子说:“《礼记》里讲,如果将要走上厅堂的时候,声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让里面的人知道而有所准备。如果将要走进人家房间,迈过门槛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见到人家的疏漏或过失,使人感到尴尬。现在你自己对礼还不尽明白,就去责备要求人家,岂不是违背了礼的精神吗?”听完母亲的话,孟子反省到自己的错误,顿然升起惭愧之心。于是他向母亲深施一礼说:“感谢母亲的教诲,帮助儿子及时指正过失,并使我对礼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儿子知道错了,一定会认真反省改过,请母亲放心。”孟子对母亲说完,当着母亲的面,转身向由氏施礼道歉说:“刚才是我的错,使你受了委屈,现在我真心地请你留下来……”由氏见孟子如此真诚,也就欣然点头。这时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内心也随之充满了喜悦。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儒家认为,只要有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改过的决心,就应该马上践行,立即改错!改过一般要分为两步,先是自省,然后是行动。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内省的重点就是要通过真诚的自省,忏悔自己的过错,总结得失,找出自己有什么过错,然后比照贤人之道,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这样方法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内省不疚”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应该预防过错出现,防备的办法在于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参省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使我们能够掌握大原则和大方向不会错。“闻过则喜”出自陆九渊<<与傅全美>>,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就很高兴。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谦虚的人,孟子曾夸奖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提出了三层意思。首先,不怕人指出错误,相反的,发现错了更是一种庆幸;其次,知道错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最后,坚决地改正错误。

  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能改过就好了。孔子是这样对待错误的。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真正的过错了。儒家正是同这样的训练才出现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有了“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和后来的“有过能改,善莫大焉”的孟子。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早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惭愧的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进取,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出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了不世的功勋,但他年轻时也犯过不小的错误。朱老总戒鸦片烟就是他勇于改过的著名事例!老总在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前,在军阀队伍里出生入死,奋杀勇猛,从低层普通士卒蹿升,在军阀部队混成了模样,然而,他不愿意就这么浑浑噩噩下去,糜烂于血火之中尸骨堆之上的荣华富贵,他要寻找共产党,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走一条振兴民族和国家的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决心已定,朱德脱掉了军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阀部队,去走一条救普天下劳苦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革命道路。他来到上海,除了寻找共产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进医院戒毒。他在军阀部队中已经深深染上了毒瘾,他清楚,浸泡在这个毒糜生活之中,自己肯定会彻底消蚀在无望之中。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困境和错误。

  几乎不用费周折找医院戒毒,朱德来到法国圣公医院戒鸦片烟。刚开始进入前期戒毒,朱德一直是靠鸦片入眠的,断了鸦片,顽强的失眠症便开始发作,朱德以阅读来抵挡漫漫无眠之夜。他找来许多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特别是《共产党宣言》等宣传工人运动的书册,无数次的翻阅着,不禁心中豁然一亮,他开始明白中国工人运动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各地的共产党小组都在蓬勃发展,而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前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共中央局总书记。看来,列宁领导的苏俄革命有可能在中国凶猛地卷起,朱德非常兴奋,对苏俄式的红色政权体现下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精神极为欣赏和赞同。失眠使朱德成为读书狂。

  以前朱德也尝试过戒毒,但没有成功,他能冒着枪林弹雨而上,却是经不住毒瘾的袭击,军阀部队,“双枪”齐放,朱德不可能不这样,毒瘾上来之时,天昏地旋,难以抗衡。这次朱德下决心戒毒恰是与一个崇高的愿望相联系,脱胎换骨抽筋吸髓,再痛苦也要坚持下去。进入戒毒的攻坚阶段了,朱德背水一战,经过一周天旋地转的戒毒煎熬,最终换来柳暗花明,朱德昂首走出了法国圣公医院大门,完全换了个人似的。他终于成功了,也为他献身中国革命,成就千古功勋奠定了基础。

  现在人们似乎总是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却不允许别人的一点小错。对过错的纠正,主要是通过道德和舆论的监督来解决,对社会危害比较严重的过错,常常通过法律来纠正,这方面做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功;而通过道德和舆论来解决的,却做的并不是很成功!人们更倾向的自我主义,容不得别人的指正,我们缺少更多的宽容精神,也缺少面对过错的勇气,不敢将自己过错放在阳光下烤晒,更没有自省己过,闻过则喜的想法!这些本应融入我们血液的精神,却迟迟不能到,不得不让人扪心自问,我们缺失的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待人秉承忠恕之道

  【子曾经曰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智者感悟】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让人一辈子遵照行事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对于为政者,孔子反对“居上不宽”,要求对下级“赦小过”。上级要根据制度规范的职责范围使用下属,为政者使用民力时,应像祭祀天地祖宗那样慎重、虔诚,不可轻率妄为,这些都是对为政者行恕道的基本要求。对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多自责,少责人,以及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等等,都是“恕”的体现。

  恕道精神,是实行仁义的重要原则。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精神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的意思。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位,又将会怎么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会理解和体谅别人。

  古今中外在实践中总结出各种原则,其中有不少人类所共同遵守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总要面对他人,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其中一个,它要求做事要以人们所共有的好恶之心为依据,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样将会是社会更加和谐。各民族总是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这一法则,但都遵守这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不仅儒家文化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明确表述,而且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及犹太教文化中也有各自的表述。基督教文化在《马太福音》里说:“无论何事,你愿意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伊斯兰教文化这样表述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到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应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犹太教文化的表述是:“你不愿施诸自己的,就不要施诸于别人。”佛经说,“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之于他人”。历史证明,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一规则都是一个被广泛认可、普遍接受的交际规则。对于“己欲”和“他人”的表述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中,都存在其他形式,至少还有下面三种形式:“己所不欲,施之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己之所欲,不施于人”三种表述!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重口味心理学 货币战争 生命的重建 潜意识的力量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自由选择 论语别裁 百家讲坛全集 吾国与吾民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