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3)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指出:“好仁不好说,其蔽也愚;好知不好说,其蔽也荡;好信不好说,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孔子说:“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喜好诚实,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会受损害;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尖刻剌人;喜好勇敢,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狂妄。”孔子总是反复强调学习对于仁德的重要辅助作用。六种美德必须用学习来统率,不学,六种美德可转变成六种弊病,可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用知识武装下的头脑去进行广泛的美德与爱好才会圆满。第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修仁道当然是对的,但是没有真正的智慧学问修养,就会死搬硬套而非善恶不分,把仁道当成教条,变成一个一个愚蠢的令人讨厌的滥好人。好心仁慈的人,智慧学问不够,流弊就是愚蠢。第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有的人爱好聪明,但没有做人的真学问,流弊就是爱耍小聪明,放荡任性。第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如果一个人对所有人都无原则的讲信用,特别是在战场上和敌人讲信用,以讲信用为标榜,不加分析判断,其结果就是做出一些害人害已的事;第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一个人太直,没有涵养的学问,流弊就是脾气急躁,最后一事无成;第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敢脾气大,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没有真正的学问修养,一味好勇斗狠,就容易闯祸,出乱子;第六,“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一个人胸襟开阔,直来直去,个性刚烈,不会转弯,如果没有智慧学问的中和就会变成狂妄自大。

  思考是学习和对已有知识的升华。只有思考才能使知识落到实处,为我所用,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学习求知刻苦认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思想,对所学的东西不能明辨深思,就会迂腐不切实际,成为书呆子,就会罔,终究不堪大用。“思”乃是我们获取生活智慧之途径的另外半部,无思之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在这点上,它与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是一致的。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以有限的生命驾驭无限的可能。在学习中应当具有思辩意识,具有判断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洞察真伪,力戒浮躁。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应对各种困难和局面的能力。

  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内在逻辑一样,思考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次序的,不是天马行空,任意为之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思考中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小及大,从而达到由已知及未知的目的,思想不是空幻的想,而是有起点,讲方法,合逻辑,成系统的。例如月晕而风,润初而雨,见一叶落而知秋,就是用多年的经验来进行的符合习惯的推断。在做事与学习中必须慎思,慎思必须明辨,明辨就是要辨别真伪,是非、大小、轻重、长短、先后、缓急、公私、利害、忠奸等等,我们要客观的根据事实,最好的论理是根据事实的论理,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事,毋为感情所蔽,毋为孤陋寡闻所欺,毋为现象所惑而忽其本相。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疏》正义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大千世界,万物俱变。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学”。进入青少年时,我们开始学着思考,因为我们知道“学”无边无际,“思”亦永无止境。仅仅是一味不变地“学”与模仿相接近,我们还需要改进,创造,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思”,也只有学中求思,思中求变,思考的本身就是与自己争论。正确的“学-思”的关系就既有不可偏废于“单纯的学”的这一面,也有不可执迷于“单纯的思”的另一面。改进,创造,发展都需要实力,这实力就来源于学习。学与思,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从中我们会发觉:没有知识的人常常议论别人的无知而显得无知,有知识、有涵养的人时时发现自己无知而终能成就大智。学习,要自强不息,以求进取;思考,要通万物之神韵,明万事之义理,才有发展。

  请记住伏尔泰的这句话:“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越多,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你知道得很少,从而更加努力。”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君子致学之道

  【子曾经曰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

  【智者感悟】

  孔子说:“君子以说过的话却不能做到——言过其行为耻。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行合一的思想被公认为整个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在中国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时代,在每一个重要的思想家那里,都有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是历来儒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任何时候都面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怎样致知和致什么样的知,还涉及到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关乎到现实生活的中的人生态度和实际的道的修行。对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有争论,但都突出了两者的关系却是很重要。孔子讲求知行相符,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类似的话孔子说了很多,如“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认为行动比要说难的多;《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要慎言;《礼记·杂记》里更直接:“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孔子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后来的儒家学者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知与行之间关系的理论。

  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内容关乎“行”的善恶好坏,所以要“致良知”,这样才能行善行,这一思想被明代的王阳明所推崇和发展,形成新的儒学理论。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即行,不行仍是未知”,可见在未行之前要有善良的、正确的、符合人性的良知为准备,才能做到行为的正直无私。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宗旨。“良知”来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解释格物致知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向外穷理以求得知识。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解释,他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结合起来,说“致知”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王守仁的良知比孟子的良知意义广泛,除个人知是知非的内在主观的道德意识外,也指最高的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圣愚所同,个个自足,不假外求,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泯灭,虽有时为私欲习气所蔽,但只要良知一旦自觉,则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不必依靠外力的帮助。照王守仁的说法,良知对于善恶的辨别,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并不是一种道德的判断,就是说,是一种直接的反应,并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命题。王守仁以良知为衡量一切真假善恶的标准,认为良知对于一切事物,如同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王守仁在给邹守益的信上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日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送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他又对门人陈九川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还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尚书》说“知难行易”,程颐说“知先行后”,王船山说“行先后知”,孙中山说“知难行易”,但不管有多少差异,最终都要归结到知行合一上来。“知”要解决的是个深度问题,“行”要解决的是个程度问题,知行合一就是这深度和程度的完满结合。

  在实际的生活中,行动往往要比学知识更难,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中庸》记载孔子所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意思是说,君子的道理有四条,我孔丘一条也不能做到:第一,我要求做儿子的应该尽孝道,但反求我自己侍奉父母却不能尽孝道。第二,我要求做臣子的应该尽忠心,但反求我自己侍奉君主却没有尽忠心。第三,我要求做弟弟的应该恭敬,但反求我自己服侍兄长却没有做到恭敬。第四,我要求做朋友的应该要有信实,但反求我自己却没有能先对朋友做到信实不欺。平常的道德,要着力实行,平常的语言,要谨慎地说。所言所行或有不足之处,不敢不尽力奋勉,所言所行或尚有余力,也不敢说尽做绝,要留有余地。口里讲的话,要顾到身体所行的事;身体所行的事,要顾到口里讲的话。如果言行一致,岂不可称是忠厚笃实的君子吗!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自由选择 上帝的指纹 理想国 金刚经说什么 忏悔录 第五项修炼 少有人走的路 退步集 长尾理论 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