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7章 读懂别人的性格密码——了解他人(2)

  有一个家长去找教育专家咨询问题,说自己的女儿最近对自己很不礼貌,有时候对她的妈妈也大呼小叫的,让妹妹看到了不知所措。他希望教育专家能够给他一些有用的建议。

  专家问他上一次和女儿沟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他说,上一回女儿对妈妈吼:以后少碰我的东西!他实在忍无可忍了,就把女儿拖到客厅里让她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让她看看妈妈是怎样一点一滴将她带大的。女儿故意扭头不看,爸爸就将她的头使劲摁在相册上,这一幕也被妹妹看到了,大女儿流着眼泪说:是我要你们生我的吗?以后你们永远不要管我好了。妹妹你看,往后他们也会这么对你!

  爸爸意识到自己的方法太不科学,才来找专家的。这件事情确实让一家人的氛围很糟糕。

  专家说:女孩到了十多岁,会有一些叛逆的想法,与父母相处的时候会表现得很飞扬跋扈,但那不是针对父母的,更不是对父母的否定。可能是她在学校有什么压力,或者是学习不理想,才会转移到父母身上。专家建议父亲最好回家后当着妹妹的面向女儿道歉,这样是为了挽回她的面子,然后听听她最近有什么烦恼。

  爸爸回去之后这样做了,女儿听到父亲道歉,痛哭了一场。等她平静下来之后,爸爸问她:“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有什么是爸爸妈妈可以帮你的吗?”原来,女儿最好的朋友和自己同时喜欢上了一个男生,她为此感到很痛苦,一方面担心失去友谊,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在男孩的心目中比不上自己的好朋友。听完女孩的话,爸爸才意识到自己也曾经年轻过,也有过那些烦恼,于是和女儿促膝长谈,化解了过去的隔阂。

  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尤其要注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情绪,这一点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讲解。

  如果你能够诚恳耐心地对待你的亲人和朋友,意识到他们对于你有多么重要,你就会发现总有办法让他们说出心中的话。我们听不到对方的心里话,是因为我们没有表现出真的对他们很关注。

  把对方看得很重要,你会发现你自己对于他们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大家都期望能得到别人的赞扬,而且还会因此更加追求上进。总有一天,你会欣喜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看上去有缺陷、不聪明或反复无常的人身上都存在一些美好的东西。

  上帝之所以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是让我们少说,多听。

  ——美国谚语

  不要用争辩来解决问题

  释迦牟尼说:“恨不消恨,端赖爱止。”意思是说:消灭恨的,不是更大的恨意,而是爱。用一种爱他人的方式去化解对方的恨,才能让两者之间的误会消失。这个道理虽然易懂,却很难付诸实践,人们总是喜欢用争辩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但那样往往让对方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了。

  有一个编辑正在负责自己手上的项目,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版权部的同事过来找她要各种各样的文件,以便之后宣传用。

  “我明明早就给过你了,现在又来找我要。”编辑很生气地抱怨。

  “你什么时候给过我?我那里根本就没有!”版权部的人也因为她的态度而生气了。于是两个人就开始查找以前的邮件记录,花了十分钟的时间,终于看到编辑发件箱里面确实给版权部门的同事发过相关资料的邮件,版权部的同事无话可说,回去了。

  后来,编辑部的主管对那个编辑说:“以后再出现这种事情,你直接给他传过去就行了。”

  “可是明明是他的问题。”编辑不服气。

  “是的,但是你给他传个文件不过半分钟,但是你们争论用了半个小时,而且双方都很生气。版权部的同事可以把我们的项目介绍到海外,你和他生气,他以后就不会再关心你的项目了,最后损失的还是你自己。要我说,你当时聪明的做法是说:‘幸好你提醒了我,真是太好了,我马上传给你。’这样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你也可以继续工作,不是更好?”

  那位编辑在这件事情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此遇事尽量避免争论。

  通常情况下,我们哪怕知道对方是错的,也没有必要去和对方争论个高低胜负。因为那除了伤害感情之外,一点好处也没有。

  其实有很多情商方面的道理,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能彻底明白了,如果我们早一点明白这些道理,就能避免在生活中伤害自己的朋友了。

  为什么要用提高嗓门、既不文雅又不绅士的方式去证明对方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当你想要争辩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要为这样的小事情而影响气氛呢?何况对方根本不愿意接受这种纠正。

  出现意见不一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类是与己无关的,比如几个人闲聊,某人说拿破仑是英国人,这当然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这时你可以讲究一点策略,暗地提醒一下,他若仍然坚持,你可默不作声,而不必大张旗鼓、针锋相对地跟他争论,因为争论的结果他必输无疑,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他丢面子呢?再说经过人家提醒,他必定心虚,回去后查查书或问问别人也不难解决,大可不必用争论的办法为他纠正错误;另一类则是与己有关的情况。这时候的不争论绝不是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恰恰相反,是想办法让对方自动放弃他的意见,听取你的观点。

  争论的结果十之八九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当别人批驳你的观点的时候,你会比以前更加坚持,当然对方在被你批驳的时候,也会如此。不管这场争论谁对谁错,你都会输。因为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并且想办法在下一次的谈论中找到你的破绽,令你也颜面尽失。

  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说了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那么能影响别人的是什么?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不要表现出是在与别人争论,而是与别人协商或者向别人请教。

  例如,当你和一个刚认识的朋友去茶餐厅点餐的时候,你可以说:

  ——绿茶?

  ——要不要来杯绿茶先润润喉?

  ——看你有点无精打采,是不是先喝杯茶提提神?

  ——我想要绿茶,你呢?

  ——这里的绿茶很不错,要不要试一下?

  你还可以提出更多种的方式,来影响对方做出决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为他着想,你的建议就会管用得多。

  你也可以直接采取行动。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就是用行动来证明他自己的,虽然为此他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诺贝尔从决定改进炸药生产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一条“众叛亲离”的道路,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开始了疯狂的实验。

  在诺贝尔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早已传到欧洲。但黑色火药的威力不够大,而另一种新的炸药又是个“爆脾气”,容易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它。诺贝尔的哥哥曾试图制造出更好的炸药,但却没有实用价值。诺贝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建立了实验室,继续哥哥的研究。经过多次的试验,诺贝尔终于发明了使硝酸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并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初获成功之后,意外却降临了。1864年9月3日,实验室发生爆炸,当场炸死了5人,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这场事故不仅让诺贝尔失去了亲人,也失去了邻居们的信任。再也没有人愿意他在附近办实验室,诺贝尔只好把设备转移到一只船上。几经波折,诺贝尔还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硝酸甘油工厂。

  但世界各国买了他制造的硝酸甘油,经常发生爆炸事故:美国的一列火车,因炸药爆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因炸药爆炸,厂房和附近民房变成一片废墟;“欧罗巴”号海轮,在大西洋上遇到大风颠簸,引起硝酸甘油爆炸,船沉人亡。世界各国对硝酸甘油失去信心,但诺贝尔没有灰心,而是去想办法解决硝酸甘油不稳定的问题。

  1867年7月14日,诺贝尔在英国的一座矿山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他先把一箱安全炸药上点燃木柴,结果没有爆炸;再把一箱安全炸药从大约20米高的山崖上扔下去,结果,也没有爆炸;然后,他在石洞中装入安全炸药,用雷管引爆,结果,都爆炸了。这次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贝尔的安全炸药确实是安全的。不久,诺贝尔建立了安全炸药托拉斯,向全世界推销这种炸药。

  诺贝尔的一生,仅炸药专利就达129种,他因此获得的收益足够用来支持诺贝尔奖基金。如果不是他埋头行动,恐怕他的炸药永远也卖不出去。要先让你的听众闭嘴,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你的观点证明给别人看。

  不要浪费一分钟的时间来和别人争论,如果你能确信自己是对的,就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你确信别人是错误的,那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因为,这最有益于你的选择。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主动喜欢他人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你是主动去和老同学认识,还是等着别人来认出你,或者你干脆不去,对任何人都没有兴趣?

  “别人不喜欢我,我为什么要去喜欢别人?”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

  症结在于,对方也带着这样的心理:

  “他不喜欢我,我为什么要喜欢他?”

  “他喜欢我,我才喜欢他!”

  在人际交往中,大部分人总喜欢别人主动向你示好,然后自己再选择性地向别人示好。这样的心理让人们都牢牢地秉承着“静观其变”的原则,谁都不愿意主动“先喜欢别人”,都“等着被喜欢”,如此一来,很多人便渐渐地有了“不被喜欢”而很“懊恼”的情绪。

  其实,在与人交往中,想让别人喜欢你,你要先喜欢别人。事实证明,先去喜欢他人的人往往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的研究。他请了许多被试来参加一项实验,分为四组,其中一名被试其实是研究者的助手,即假被试。研究者安排这名假被试担当这些被试们的临时负责人。每当实验休息时,这名助手就会离开被试们,到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向其汇报情况,其中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被试们的休息室与研究主持者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虽然两人压低声音谈话,但是实验以巧妙的安排,让被试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实验有四种情境:

  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表示欣赏和喜欢他们。

  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

  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

  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由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随后,研究者问所有被试对这个助手的喜欢程度,让他们从-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案,结果发现,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的得分是+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67,第四组为+0.87。这个实验最后的结论就是:你肯定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否定别人,别人也不喜欢你。

  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向开车经过镇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孙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这时有一位游客模样的陌生人在路边四处打听,看样子想找个地方住下来。

  陌生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道:“请问大爷,住在这座城镇还不错吧?”

  老人慢慢转过来回答:“你原来住的城镇怎么样?”

  游客说:“在我原来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欢批评别人。邻居之间常说闲话,总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兴能够离开,那不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摇椅上的老人对陌生人说:“那我得告诉你,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过了一会儿,一辆载着一家人的大车在老人旁边的加油站停下来加油。车子慢慢开进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孙女坐的地方。

  这时,父亲从车上走下来,向老人说道:“住在这市镇不错吧?”老人没有回答,又问道:“你原来住的地方怎样?”父亲看着老人说:“我原来住的城镇每个人都很亲切,人人都愿帮助邻居。无论去哪里,总会有人跟你打招呼,说谢谢,我真舍不得离开。”老人看着这位父亲,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其实这里也差不多。”

  车子开动了。那位父亲向老人说了声谢谢,驱车离开。等到那家人走远,孙女抬头问老人:“爷爷,为什么你告诉第一个人这里很可怕,却告诉第二个人这里很好呢?”老人慈祥地看着孙女说:“不管你搬到哪里,你都会带着自己的态度,那地方可怕或可爱,全在于你自己!”

  没错,别人对你的态度,首先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注意自己的态度,而是习惯于在别人的身上找毛病,觉得受到了别人的冷落,就是因为别人对自己的看不起,或者是对方不懂得礼貌,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受到了他人的误解和冷落,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如果你一直是挑剔的、冷淡的、苛刻的,那么别人自然不会对你热情。可是如果你用一颗热情、宽容、充满关爱的心去对待别人,相信别人也会逐渐向你展露微笑。

  要让对方具有你期望的素质,就要用他仿佛真的具有那种素质的眼光去欣赏他。

  ——林肯

  破解对方的身体语言

  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在《沉默的语言》一书中指出:人的感情和态度能用声音表达的只有不到40%,而无声的肢体动作表达的能达到50%。可见,身体的动作对于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起着主导作用。尽管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非语言文字——身体动作的沟通,但人们却对此并不在意。

  为了能找到个更有趣的方式来解说身体动作的作用,我们不妨来谈谈传奇的占卜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一个算命或者占卜者是如何知道你那么多的事情的。所以,你会认为这是一种灵幻的本事。但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这些从业者实际上是使用一种被称作“读心术”的方法来“读”懂对方的想法的。

  究其根源,这种方法就是基于仔细观察个人的肢体语言信号,以及对人类本性的理解而展开的一种解读。也就是说,每当占卜师拿出水晶球,认真观察的时候,他实际上也在解读每个人肢体动作背后的深意。他将从对方的外表特征、谈话,以及提出的各种问题来对此人进行初步的断定,然后再将信息综合起来,根据以往的经验,提供给人们一个模棱两可但似乎又十分有道理的答案。

  人们无法想到,在几千年的进化历程中,一些因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不随意的身体运动,会演变成一门借助身体移动、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与其他谈话人的位置或距离等变化来进行信息沟通的学问。当我们称这些为身体语言时,同时就承认了,在人们身上,有一种隐含着、未说出口的话,或没有完全表达出的意思。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同类推荐 2050超级大国 上帝的指纹 美的历程 第二性 人体使用手册 乌托邦 社会契约论 寂静的春天 政府论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