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0节:听大师说儒(19)

Txt小xiaoshuo说天堂

  其三,不尊重普通群众的选择。

  儒家有一个特点:坚定不移地推销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就像推销员想把某件商品硬塞给顾客而不尊重顾客的选择一样。

  孔子曾提出过一个观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大意是不要固守成见,不要固执己见。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实际上孔子本人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否则他就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竭尽全力地推销自己的"仁道",却不考虑对仁道做一些改进,使之变得"适销对路"。

  先儒尚且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后儒就更不行了,所以一旦儒家得势,他们就会顽固地推行自己以为的"善政",极少征询群众的意见,并且从不怀疑这样做可能是错的。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政治弊端,主要就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学儒,需要谨慎地剔除这种自以为是的东西。在追求杰出的同时学会尊重群众,跟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就比较接轨了。

  多行善事即是真学问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有一次,一位在乡村担任多年警察的人来看我,谈到执行勤务的苦处,他便说:"老师啊!我很想提早退休,能在你身边做事,随便打扫清洁,端茶送饭都可以。"我说:"你是一个诚实君子,多担待一些烦恼苦痛,为地方社会老百姓做点好事,才是真修行,才是真学问。"

  经典回放

  选自《大学》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为什么想在天下推行明德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国君尊敬老人,便会带动百姓孝敬的风气;国君尊敬长者,便会带动百姓敬长的风气;国君怜恤孤寡,百姓们也会照样去做,而不会欺凌弱小。所以,国君应当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

  大师释疑

  老老:尊敬老人。

  长长:尊敬长者。这里所谓"长者",主要指才能品德出众的人。

  恤:抚恤。

  不倍:不违背。"倍"同背、悖。

  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絜"、"矩"是古代测量的工具。

  学儒一得:"美德即知识"

  儒家所谓"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有道理和没有道理之间。

  如果作为一种道德感化手段,是没有道理的。前一节已经讲过,人的境界不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这跟西方哲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致的。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且人的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但儒家的所谓"修身",要求跳过前面四大需求,直接到达自我实现的境地。所以他们即使饿着肚子,也在思考国家大事;即使就要死了,还要保持气节。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行得通。比如曾参住在鲁国时,每天穿着破旧的衣服去种地。鲁国国君想送给他一块封地,他认为不符合礼,三番五次不肯接受。他临死时,儿子们把他抱到一张比较豪华的床上,他认为不符合礼,坚决要求换到旧床上。这种完全不关注生活享受而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可惜绝大多数人实行不了。无论你怎样以身为表率,别人也不会见样学样。

  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会追求别人的目标。领导人想通过敬老、尊贤、恤弱来带动这些行为,基本上会失望。能够受到好评就算结果不错,有的人甚至还会对此类行为嗤之以鼻。比方说,领导敬老,不孝敬父母的人不会因此变得孝顺,反而认为这是领导在收卖人心。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世上有真心孝顺父母的人。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领导敬重某个贤士,不敬重贤士的人不会因此敬重贤士,反而会对贤士充满妒恨。领导怜恤弱小,没有同情心的人不会因此变得慈善,他们认为这不关自己的事。

  但是,原本有敬老、尊贤、恤弱等习惯的人,用不着领导提倡,也会保留这种习惯。


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理想国 生命的重建 自私的基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人类的故事 论美国的民主 悲剧的诞生 中国小说史略 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