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8章 人格及其评估(1)

  【内容提要】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方面。本章首先介绍了各种人格理论、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类因素和几种主要的人格评估方法。然后重点阐述了气质和性格两大系统的内容,具体包括对气质的内涵、特征、类型、各种气质学说以及如何依据气质类型特征开展教学等。同时对性格的内涵、特征、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作了详细论述。

  【学习目标】

  1.掌握人格、气质、性格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2.了解主要的人格理论、气质学说和人格评估方法。

  3.掌握各种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

  4.了解如何培养与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

  (第一节人格

  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主要指的是人的心理特征。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其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人格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一、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拉丁文“persona”,此词的原意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而且随着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就如同戏剧中的脸谱一样。红脸代表忠心,白脸代表奸佞,黑脸代表刚强……面具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

  心理学沿用其涵义,转意为人格。这其中包含了两种涵义: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是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作出的反应。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或内隐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但这仅仅是对人格概念的一种形象理解。严格意义上的人格应包含内在复合机制和人格特征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密切联系的。

  人格特征受人格倾向性制约,人格倾向性也渗透在人格特征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人格特征,也有不同的人格倾向性。两者彼此联系,错综复杂地交织于一个人身上,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人格品质。

  2.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和独特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但是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因此导致他们的整体人格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如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而且独特性还体现在人格各种特征组合的不同风格上。例如,有人热情奔放,有人冷淡孤僻;有人聪明敏捷,有人反应迟缓;有人顽强果断,有人优柔寡断;有人善良助人,有人恃强凌弱等。可见人格结构中,包含着人与人不同的且有独特色彩的差异性。

  (2)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格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人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只有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一贯表现才能称为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人格的稳定不是绝对的、僵化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因此,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动力性与功能性

  人格本身具有动力性。人并非机械地对外部情境或刺激作出反应,我们做什么或表现自己的什么方面,怎么做或怎么表现,做或表现的程度如何都是由人格这种内在的动力组织所推动和决定的。

  而当人面对同一情境,不同人格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激起斗志,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现。

  (4)自然性和社会性

  人格蕴涵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它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但人格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3.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1)气质

  气质(tenlperament)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的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

  (2)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性格。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3)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人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比较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是自我调节与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4)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5)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是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学者弗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属于这种类型。他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积极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人格和T-型人格。T+型人格的冒险行为多朝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T-型人格的冒险行为则多具有破坏性。

  (2)对立类型理论

  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①A-B型人格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但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类的。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②内-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内向人格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外向人格特点是,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3)多元类型理论

  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所构成的。如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气质体液说、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的六种性格类型说等。

  气质体液说是希波克拉底在《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体内有黄胆汁、血液、粘液和黑胆汁四种体液。根据某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可以把人分为四种人格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又根据体液混合比例的不同,将人格分为不同的类型。

  人格的体液说,是最早关于人格类型的理论。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用四种体液来解释人格类型,没有得到当代生理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所以该理论的科学根据不足。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6种性格类型,它们是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他认为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但是,纯粹属于某种类型的人是没有的,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混合型。

  2.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医学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心理学家R·B·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一类是个人特质。

  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是人格建筑的砖石。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行为形式和一致性。人格特质不仅是人格的结构单元,而且可以作为人格分析和人格测量的单元。因此,在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简称16PF)。见表10-1:表10-1卡特尔的16种人格物质人格因素低分者特征高分者特征A乐群性缄默、孤独、冷静乐群、外向、热情B聪慧性思想、迟钝、知识面窄聪慧、富有才识C情绪稳定性情绪激动、易烦恼情绪稳定、能面对现实E恃强性谦逊、顺从、胆怯好强、好斗、固执F兴奋性严肃、审慎、冷静轻松、兴奋、热情G有恒性敷衍、优柔寡断有恒、负责、遵守规则H敢为性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冒险、敢为、少有顾虑I敏感性理智、注重实际细心、敏感、感情用事L怀疑性随和、轻信、易与人相处怀疑、刚愎、固执已见M幻想性现实、合乎常规幻想、不实际、狂放不羁N世故性坦白、直率、天真精明能干、世故O忧虑性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安详、沉着、自信Q1激进性自由的、批评激进、不拘泥于现实保守、尊重传统、拒绝变化Q2独立性自立自强、当机立断依赖、随群附和、从众Q3自律性知己知彼、自律谨严矛盾冲突、不顾大体Q4紧张性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上表中16种因素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普遍存在于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身上。个人的人格特征不同就是由这16种人格因素在个人身上的组合不同所决定的,这就为人格测验提供了可能和理论依据。假如能够测出一个人的16种人格因素存在的程度,就可以分析出这个人的人格特征。因此“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已被用于对各种各样的群体进行比较研究,也被广泛应用来预测职业和学业的成败。

  3.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病人的问题不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相互影响,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属于无意识的,自我和超我则一部分属于无意识,一部分属于有意识。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则是社会规范,两者从根本上讲是相互冲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现实”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本我的要求。可见,自我要为三个对象服务,而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寻求到某种方式,把这种内心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减弱,人格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会相互冲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

  弗洛伊德开创的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既出自临床经验,又对治疗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有这些使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不长的时间里很快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一时引起了轰动性的反响和相当普遍的支持。

  三、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1.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理论

  人格形成和发展理论是对个体人格结构和功能的假设性说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格结构、起源以及与此有关的特点。由于人格心理学家们的出发点、数据的来源以及解释的现象的不同,他们研究人格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也就提出了与人格的形成发展相关的不同理论。

  (1)人格的学习理论

  人格的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不外乎各种习得行为模式的集合。像其他习得行为一样,人格也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过程形成的,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强化、消退、泛化和辨别等各种过程。

  人格的学习理论,用明确界定的语言研究、描述可测量的行为,其结论、观点可以被检验,符合普遍的科学性标准。而且由于其方法以客观测量、操作化定义下的实验为基础,所得到的结果有长效价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人格的认知理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第二性 乌托邦 吾国与吾民 悲剧的诞生 中国小说史略 第五项修炼 爱的艺术 政府论 退步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