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2章 不得不说的买房那些事儿 (2)

  48 444元。一个人全年的工资总量,还不足以支付两平方米的房价。而应届毕业生则更可怜,2009年北京应届毕业生的月平均工资为2 472元。大学毕业后,等你把房子的首付攒够了,老婆估计也早跑了。

  所以,如果家里父母有些积蓄,适当向他们借点钱买房,也不算是丢人现眼的事情。依我看,这不算“啃老”。“啃老”的本意应该是,成年之后不工作,吃穿住行仍然完全依靠父母。买房则不同,我们自己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工作,在现实境况的逼迫之下,才向父母伸手,而且父母的钱也不是白给的,以后还是要还的。

  在我们决定买房时,也曾面临过类似海萍与苏淳的境况。不同的是,我们没有经历那么多的心理曲折。这倒不是说,我和老公铁石心肠,丝毫不体会父母的辛苦,而是我的公婆早已经作好了资金准备。

  其实,老公也不是出生于大富之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农闲时节,公公也做点小生意。几十年来,除供孩子上学之外,他们的生活可谓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穿来穿去就那几件衣服。老公毕竟是个男人,粗心大意得没有注意这些细节,我就会经常隔一段时间陪着他去给父母买几件衣服,因此公婆对我颇为满意。老公虽然没说,但我知道,他心里也颇为受用。

  在我们还没结婚时,有一次回去看公婆,他们拿出一张存折交给我们,说:“我们也没有多大本事,这些年来攒了这些积蓄,我们也用不着,你们拿着买房时用吧。”我和老公当然不愿接受,但在两位老人的坚持下,我们也推脱不掉。

  接受之后,我和老公当场决定,这笔钱就算向公婆借的。谁知公婆说:“都是一家人,什么借不借的,如果说借就太见外了。你们放心用,不要有心理负担,以后你们生活好起来,我们还指望你们养老呢。”

  我和老公知道,公婆并不是真的想依靠我们,而是想借此为我们卸下心理负担。在回去的路上,老公眼里闪烁着泪光,这张存折显得格外沉重。事后证明,这笔钱确实在买房中派上了大用场。

  我和老公的积蓄加在一起有15万元,公婆的积蓄10万元,我爸爸的积蓄5万元,加在一起,我和老公就有了30万元。这30万元,夯实了我们买房的心理地基,也让我们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套住房。

  事实上,我们身边靠父母资助或完全依靠父母买房的,大有人在。商务部曾经发布过一份《2006~2007年中国结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城镇结婚消费中,81.6%的新人得到父母们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其中,主要支持项目就是买房子。这份报告还没有提到农村,如果把农村算上的话,估计比例会更大。

  据我所知,在农村,父母为孩子结婚盖房子的习俗,已经延续了无数年。可以说,基本上每个农村小伙子的结婚三步骤,即媒人说媒、修建新房和举办婚礼,都是父母出资的。最近,我老公还提供了一点资金,帮助老家一位亲戚为儿子结婚修建新房。

  对于农村现有的习俗,我不想多作评论,也不是提倡所有父母都为孩子准备新房。我并不是不孝顺的人,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我们养育成人,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还时刻想着挖父母压箱底的钱,就有些太说不过去了。但是,对于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来说,用不用父母的钱买房,不是一个绝对被动的事情,而是充满着太多的无奈。要是有钱的话,应该没人会动用父母攒的血汗钱。

  2005年,工作两年后,老公的表弟小亮考取了上海一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按照之前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的约定,他们准备结婚。当时,考虑到两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时间有限,几乎没有积蓄,而且小亮考上硕士后,三年内又可能没有收入,两人打算先租房结婚,等到毕业后“翅膀硬了”再买房。

  但是,当时上海房价的上涨之势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了,而且,乘着世博会的东风,房价势必还会一涨再涨。看到孩子决心在上海发展,小亮的父母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给小亮夫妻买了一套面积不大的两室一厅的房子。

  毕业后,小亮进入上海一家医院工作,收入还算可观。他如果以后想换套大房子,但是资金不充足的话,大可以将此前的房子卖掉。毕竟,那套两室一厅已经升值一倍还多。回过头来看,如果他当时租房结婚,要花费三年的房租不说,再想在上海买房,估计想凑够首付都困难。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买房更是一件宜早不宜晚的事情。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小亮算是幸运者,在买房的好时机中,即使自己不具备能力,在父母的帮衬下也如愿以偿。我自己的表弟小睿则只能完全靠自己。

  小睿与未婚妻两人硕士毕业之后,都留在上海工作,属于典型的“新上海人”。虽然两人的月工资加起来将近两万元,但平时开销也多,并没有留下太多积蓄。他们也想买房,但自己手里并没有多少钱,而且两家的父母也都不宽裕,别说帮助拿首付,就连结婚费用也掏不出。

  无奈之下,小睿夫妻只能选择租房结婚,买房的事情再从长计议。最近,小睿夫妇本有生孩子的打算,却因为没有房子只能暂时搁置。小睿妻子给我打电话诉苦:“我不是介意让孩子出生在租的房子里,只是我和小睿因为没买房,户口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属于集体户口,但孩子出生后不能跟随我们入集体户口。没有户口,以后孩子上学还是麻烦事一桩!”

  他们的苦处我了解,小睿妻子的意思我也明白,她是想让我传话给小睿的父母,想办法帮他们拿买房的首付。但凡父母有钱,是绝对不会看着孩子为难的,只是供小睿读完硕士,他父母已经筋疲力尽了,如今再去哪里找钱给他们买房呢?

  其实,小睿夫妇的工资并不低,但他们平时不注意理财,所以毫无积蓄。他们将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身上,是想将父母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榨干吗?总不能逼着父母像许三观一样去卖血吧!

  假如这样,倒的的确确是在“啃老”,不仅如此,还是吃父母的肉、吸父母的血。用父母的血肉堆积起来的房子,你能住得踏实和安心吗?

  小房子里的大智慧

  结婚,说到底,其实是两个人的事情,或者再往大了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带给人们的不安全感,以及中国人本来就有的安土重迁的习惯,在结婚的两个人中间,可能还有一个“第三者”—房子。

  新婚夫妻理财,首先要理的就是需要“财大气粗”才能完成的买房这件事儿。在房价高得离谱的今天,买房可以算做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不太牢靠的我们来说 。

  是买套大房子一步到位,还是先买套小房子作为过渡?这是结婚之初,我们最为头疼的事情。

  拥有落地玻璃窗、面朝大海的大房子,每个人都想拥有,但关键是,这要钱袋子足够鼓才可以。生活不是浪漫的电视剧,除了夫妻两人每天执手相看之外,还要面对工作、学习、交际等一系列事务,买房子当然也不能离群索居,还要综合考虑咱们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大家庭的大背景。

  看着单薄的钱袋,还有我们那份怎么也涨不过房价的工资,我和老公只能把“大房梦”先搁置在记忆隧道中,等待哪天发达之后,再拿出来晒晒,说不定倒是有实现的可能。现阶段我们只能是“地有多大产,人有多大胆”,掂量掂量钱包之后,作出一个初步决定:先买个低价位的小房子“蜗居”着。

  当我们的决定成为朋友间相传的新闻后,老公的好友—长期关注中国楼市的小C,以“专业”的态度对老公提出了建议:“现在楼价高得吓人,但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趁着价格还没有见顶,宁可供房辛苦一些,也应该一步到位买下一套上百平方米的‘心水房’。边住大房子边等房子升值,这是何等享受!”

  听起来确实有些道理,老公也有些心动。我当然明白,老公想买大房子,并不是贪图大房子的舒适,他还考虑到我们马上就会有自己的宝宝,以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可能。有套大房子,一家三代都有自己的居所,这才是和谐美满的家庭。

  对于房子能够升值,我也深信不疑。但是,事情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买房更是如此。根据我掌握的资料,通过按揭贷款买房,房产证在还款期间是被抵扣在银行的。以我们的经济实力,要购买一套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肯定要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来实现,到时房子的产权证暂时肯定不完全属于我们自己,而房子的升值空间必然要同贷款以及利息对冲,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事实上,对按揭人来说,相应价格的房产,在没有还清银行贷款之前,应当看做一项长期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选择的是大房子还是小房子,实际上是在选择债务的多寡。

  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就将购房目标定在50平方米左右的一居室。可是,不妙的苗头出现了:老公的脑筋还没有转过弯来,对我挑出的几个备选对象兴趣索然。看样子,他的心思还停留在大房子上。

  一个家庭的理财,虽然讲求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更要求夫妻同心,正所谓 “夫妻同心,省钱更省心”。这是我们俩第一次在理财方面产生分歧,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影响选房事小,影响夫妻关系事大。所以,我决定利用本人的聪明才智,对老公进行一次理财“洗脑大工程”。

  虽然称之为“洗脑大工程”,其实也不过就是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晓以利害,以理服人,而不是我拿着大棒硬逼着他直接“叛变”,或每天“碎碎念”到让他心烦,出于逃避的目的听从我的意见。我明白,即使亲密如夫妻,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总会产生不一致的想法,但可以通过协商或讲道理,让两人的意见走到一起。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物种起源 魔鬼搭讪学 浪潮之巅 时间简史 轻断食 跑步圣经 大设计 滚床单心理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身体语言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