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哈代的《还乡》读后感:从游苔萨到上山下乡女知青

    一

    一片苍茫万古如斯。偶然的机会重温哈代的小说《还乡》和电影《无名的裘德》。读书时,文字中的大断意象,场景,影像和音乐和声的效果,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万籁寂静,大漠无垠;雨冢耸立,残月迷茫。荒原露出了它抑郁寡欢的神情,和那一切隐藏着的悲剧的种种可能。。。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真想去看看爱敦荒原,听听荒野的物语—-风声,雨声,树声,和游苔萨的心语,她的绝望。。。很长时间,天天没心没肺的好心情,一下子被哈代的悲剧严重影响到了。

    《还乡》里的游苔萨小姐。她有叛逆精神,寻求自我价值,有理想抱负,她对荒原习俗极度蔑视,最终与所憎恨的荒原同归于尽。她是那个年代女性追求自身独立意识的萌芽。她执着地渴望回城,反抗命运的不公,挣扎在痛苦磨难中,简直就是文革中上山下乡一些女知识青年的另类写照。

    二

    游苔萨出生于繁华的城市蓓口。因为父母双亡和外祖来到了爱敦荒原过着蛮荒,简朴,落后的生活。她痛恨这片荒原,“就是这片荒原,现在使我受苦遭难,使我忍辱含垢,将来还要使我丧身送命。“ 她第一次听说邻家青年克林,刚从巴黎回来,村民们兴奋地传讲着有关他的相貌学识和钻石生意生意的传奇时,就渴望认识他。可是外

    祖父认为,像她这样出身的城市人,一定觉得他家的乡下气味儿太重。他们无聊在厨房里闲坐,整日喝蜜酒,他们在地上铺沙子,不用地毯。这些习惯怎么能对合游苔萨的胃口呢? 她的梦想是去美丽奢华的巴黎。住在有阳台的公寓,能看到艺术博物馆,享受那里的喧嚣繁华。而这一幻想只有情人或爱人能把它变为现实,带她离开寂寞悲怆的爱敦荒原。

    游苔莎甜美娇俏、妩媚迷人;秋波盈盈、生动柔情;红唇性感、鲜艳丰腴;她温柔的举动、秀美的身段和尊贵的气度,通身充满男人无法抵御的诱惑。她在荒原上出现,如夜的女王。她独自徘徊于风雨中,静静伫立在荒原高处的雨冢上,狂风袭来,她一动不动。她那样异乎寻常地孤独,对于一片惨淡阴森的原野和弥漫的夜色完全淡然无知;当黑夜笼罩,时辰变幻,她的身影与苍莽阴郁的荒原融为一体。。。这一切, 让我们现代人看到,游苔莎美丽的躯体里, 有着超尘脱俗的精神灵魂。

    eustacia2

    游苔莎是个满腔情绪,激情饱满的女子。她为不平凡的爱情而自寻苦恼。在他人眼里,她高傲,慵懒,忧郁,又凄凉。。。在嫉妒、羡慕、爱恋、惧怕种种情感中,游苔莎的一颗心,飘邈空幻、想入非非、变化莫测。她和韦狄的共同之处是:要逃离荒原。那里的亘古苍莽,诗情画意,雨冢祝火,对他俩毫无意义。起初,韦狄,这个荒原上的浪子和卢梭(缺乏坚定意志和道德原则),只不过是游苔莎的备胎而已。红土贩子恋托马荪,托马荪恋韦狄,而韦狄又恋她,这几角关系让她感到刺激。克林姚伯返乡那天下午,他那一声充满男性魅力的“晚安”,竟然使她感觉到天地眩晕,心口发颤。她梦想着,这个从美丽的巴黎回乡的俊美男人的种种迷人—-他一定满身都是巴黎的气息,满肚子都是巴黎的故事。

    她一厢情愿地在克林身上罩了一层缠绵悱恻的光环。这种感觉使她痛楚迷茫。那个晚上游苔莎做了一个光怪陆离、兴奋错乱的梦。那个梦,如同尼布甲尼撒的梦,曲折迷离,闪烁变幻。她的热烈爱情从离奇诡谲中得到启示。她在理智方面,开始变弱智,在情感方面,急剧浓烈。于是她和克林的一见钟情,迅速结婚。游苔莎相信自己有力量劝诱克林再回巴黎去。尽管克林很小心,从来没答应过她这件事,但是他抵得住自己的力诤强辩和枕边的柔言蜜语吗?谁曾想,克林理智执著坚定,有着普罗米修斯那样的使命感。他要献身荒原,启蒙办学,教育村民摆脱愚昧。

    游苔莎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几乎超过了荒原上所有的人。红土贩子为了他自己心爱的恋人托马荪的幸福,去求游苔莎放弃情人韦狄。并许偌介绍她去蓓口。他以为,像她这么大年纪的女子,涉世未深,淡漠孤僻,缺乏人生经验,一听到那个繁荣奢华的港口,海滨浴场,就会立刻上钩了。他根本没想到,这是个有见识,头脑清楚,内心异常骄傲的女人。尽管爱慕蓓口,但是,她不会牺牲自己的独立自由。

    游苔莎参与演幕面剧的一节,也很说明她的性格特点。本来她顶看不起这类乡村表演。可是为了找到机会去克林姚伯家,她甘愿冒险,女扮男装去演土耳其士兵。她从前偶然听见别人念过这几段戏词儿。那小伙子背完了以后,她就开口把完全同样的词句重复了一遍,而且增添了一层柔媚和完满。为了报答查理,高傲的游苔萨同意让

    这个小伙子,握住她的葱葱玉手十几分钟。

    游苔莎对于荒原上人说她是女巫离经叛道的议论,充耳不闻。这并不是因为她不知羞耻,而是因为她的神魂离普通人太高太远,她根本感觉不到公众的批评。在习俗道德一方面,她的感觉近乎粗砺野蛮,但是在个人的情感一方面,却又精致细腻。

    eustasia

    三

    爱敦荒原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主体意象。它,苍茫阴郁,万世不变,生生不息。

    看这段:“从下午到黑夜那段时间里,就像现在说的这样,跑到爱敦荒原的中心山谷,倚在一棵棘树的残株上面,举目看去,外面的景物,一样也看不见,只有荒丘芜阜,四面环抱,同时知道,地上地下,周围一切,都像天上的星辰一样,从有史以前一直到现在,就丝毫没变化。。。。。谁能指出一片海洋来,说它古远长久?日光把它蒸腾,月华把它荡漾,它的面貌一年一样,一天一样,一时一刻一样。沧海改易,桑田变迁,江河湖泽、村落人物,全有消长,但是爱敦荒原,却一直没有变化。”

    爱敦荒原还会发出各种奇怪声音。

    风声。哈代的一个评论家说,荒原上的风声,是最令人难忘的音乐描写。它,庄严悲壮,浸濡一切。一阵一阵、连串无数的狂飙,低音、中音和最高音都能在那里面听出来;瞬间,雨冢上面,又听到另一种声音,和这种夜的狂喊怒号混合;最后那个女人也同样地发出了声音,风的狂号之声和她的声疲力竭的沙哑之声,就是游苔莎生活上孤寂无聊、感情的激动和要求心灵自由的象征。

    树声。“在久居林地的人心目中,每一种树木几乎都有它们各自的声音和状貌”(摘自《绿林荫下》)。因为这些不同的荒原树木,不但各有各的形状和颜色,并且也各有各的声音和腔调。有的呻吟啜泣,清晰可听;有的失声呼啸,战抖嘶喊。那样的风,好像正为那样的景物而设;而那样的景物,也正为那样的时光而设一样。荒原上由声音所表意的特色,都包含在这些和音里。这种声音,除了在荒原上,别的地方上一概难以听到。

    四

    游苔莎的悲剧。爱敦荒原在人类面前是强大的超自然力的象征。哈代用神话的手法展示它的神秘和不可抵御。游

    苔莎和韦狄不甘于荒原的寂寞无聊,克林的母亲竭力阻止儿子留在荒原,并对新婚的媳妇报有极大偏见,作为众神对他们的惩罚,三人最后都葬身荒原。

    小说的后半部,情节急转而下。哈代好像遵循了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写法,“突转”和“发现”让小说的情节惊心动魄,心灵震撼,展示灵魂。克林日夜秉灯夜读,得了眼疾,甚至要靠斫常青棘来为生。居高临上的姚伯太太终于放下架子来俯就媳妇,却阴差阳错,被毒蛇咬到意外死掉。引起众人恐惧与怜悯之情。克林发现了母亡的实情。这句“只见他的瞳仁,愣了一般地往前死盯着,忽忽悠悠地含着冰冷的闪光;他的嘴变成了要给俄狄浦斯打槁的(指为他画像比喻)时候或多或少所要想象的那种样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发现自己弑父妻母后,自刺双目,悲愤欲绝)。情节曲折婉转,一波三折,最终酿成悲剧。

    五

    回头来看上山下乡的女知青吧。她们和游苔萨有着很多相同的共性。生于繁华喧嚣,熙攘富裕的城市,被迫流放到新疆云南东北等等边远地区。她们年轻美丽,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下面不同了)为了青春和梦想—那种宏大的瑰丽的—要拯救全世界和受苦受难人民的坚定信念,她们声势浩大地游行串联,跳忠字舞团体操,唱东方红,学习小靳庄诗歌,演出样板戏,心儿永远和亚非拉世界大动脉里一起跳荡和搏动。。。

    一呼百应的广场对她们来讲比校园课堂更适宜,集体生活大锅饭比家庭亲情更重要。理解这些也就不难想象,当初她们抱着怎样的满腔热情去投身广阔天地了。当初有的是不知乡下究竟有多苦,还以为是现在孩子的夏令营和郊游呢。后来发现连饭都吃不饱时,估计已经太晚了。然后,千方百计地上演一出出“回城”的悲剧,又和游苔萨殊途同归了。

    一些当年女知青回忆说,还是自己主动去找生产队长支部书记之类,出卖肉体换回城。红高粱地,青纱帐下,大麦田里,西双版纳的森林,处处留踪迹。 把自己变成老农民的泄欲对象。真的和农民打/睡成一片了。有人贴过严歌苓《天浴》的油管,看后难受死你好几天。大草原的女知青文秀为了一张回城批文,从转业军人供销员,人事处,场部党委,一路睡过来,连堕胎流血时,都有残废男人打她的主意。自己还给出很蠢的理由,睡这个不给那些个睡不行的,没睡上的会来堵住你的路,使你的绊子。最后,发现这群流氓都不帮她离开荒原,这个年轻美丽得像花仙子样的女孩绝望到以死来摆脱。

    tianyu

    当然,也有一些积极要求上进的女知青,比如李剑《醉花从中》的叶丽(据说还有真实原型),狂热、幼稚、甚至愚蠢,在老光棍农民向她求欢后,她忽然“狠斗私字一闪念,急贫下中农之所急!”于是就跟着吹灯上炕了。后来为了“解放全人类”,还嫁给了这个光棍。

    没看过此小说,这类钢铁材料做成的特殊人物就不在本文列举之类了。

    六

    比较游苔莎的和女知青的“回城”,都是渴望从贫穷,寂寞,落后,边远的乡村回到生她养她的城市。都合情合理,符合人物自身处境和发展过程,又心路历程又如此不同。

    韦狄结婚后,游苔莎只保持和他握手的接触,不接吻,更没有以任何肉体的诱惑来行私奔。韦狄意外继承一笔遗产之后,也没以此为炫耀试图拢住游苔莎。可是,在80年代的大学校园,游苔莎是被大学生唾弃睥睨的。因为她爱虚荣,慕繁华,为了离开荒原不择手段,先踩上一个随后又抛弃他。其实,相比女知青上世纪70年代的回城,她们在行为上比游苔莎倒退了近一百年。

    哈代《还乡》的悲剧,是爱敦荒原的悲剧。是自然,环境和性格所致,是命运的作弄,不可避免;而上山下乡知青的悲剧是人为的肆意虐待。女知青的艰辛悲苦,被侮辱和被践踏,是人的价值尊严被凌辱。那是时代的悲剧,一代人的悲剧。

同类推荐 一九八四 枕草子 尤利西斯 草叶集 巨人传 九三年 远大前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明天来临 人间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