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电影苏菲的选择观后感:是否反对战争?为什么反对战争?

    action 评论 苏菲的抉择

    是否反对战争?可以作为评价战争片的前提性标准。为什么反对战争?不同的回答标示出影片的不同水准。

    战争必然是要反对的!所以从《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到《举起手来》、《向我开炮》,这些喜剧战争片前赴后继地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至少它们曾成功地使我极其向往战争。如果说《小兵张嘎》等较早的电影还有配合群众革命热情的时代背景,那么进入商业电影时代的《举起手来》,则纯粹拿战争当噱头,而不是反思对象。中国人向来追求一种喜感,任何事物都能成为被戏谑的对象,没有高贵的信仰,没有严肃的反思,没有坚持,没有原罪,没有敬畏,随波逐流是他们的天性。当然,外国也有这样的影片,如《虎口脱险》(较早引进的译制片,并广受欢迎)、《你逃我也逃》。但我一直对此类喜剧战争片占据国内战争片的主流深感遗憾。(国内战争片中代表主旋律的《南征北战》、《渡江战役》等影片虽不是喜剧战争片,但在我看来,本质上它们所表现出的立场也是支持战争的。)我霸道地认为,凡是立场上支持战争的都不是好片。自然我也认为《亮剑》、《我的兄弟叫顺溜》、《为了新中国前进》的热播,是一种教育上的灾难。

    但反对战争的,又面临为什么反对的问题。像《苏菲的选择》、《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的人性角度,战争毁掉的不光有房屋、城市,更有人心,城市、房屋还能短时间重建,但心灵的创伤却难以平复。由战争所带来的、主动制造的人类灵魂上的罪,不光让个体的余生备受煎熬、拷问,更让之后社会中人与人间的交往不再有信任。这些都是优秀而深刻的反战影片。《南京 南京》虽打着人性——绝对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的旗号,却没能让我们看到煎熬、痛苦,由此也没能使我们自然产生对战争的厌恶。反而影片中一些先行的概念以及非自然叙事而产生的“天然”理念,不经意间又点燃我们对战争的向往,以及对战争中英雄形象、英雄行为的膜拜。看来陆川也是看着嘎子哥长大的,“地道战,嗨,地道战”也已深深植入其潜意识中。这一背景下,回过头来我们才能体会出《鬼子来了》的可贵。

    重温《苏菲的选择》最后一幕中的诗句:

    床的宽广让人静肃

    床上等待审判日的到来

    优雅而公正

    床垫是平滑的 枕头是圆形的

    早上的阳光也不能打扰这里

    每一天都是审判日,苏菲的忏悔与我们的戏谑必然面临不同的判决。

同类推荐 荒野的呼唤 春香传 人生的枷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间失格 巨人传 雾都孤儿 1Q84 偶发空缺 源氏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