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首席教授” (1)

  “我用了个时髦词儿,你们不要笑话。”李银桥拿起一支笔,潇洒地写下“首席教授”这几个字。

  “对我们这些从穷人家出生的卫士来说,毛泽东确确实实不仅是我们革命和工作、生活的伟大导师,而且也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本领的‘首席教授’。他是我以及其他卫士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李银桥深情地说,“毛泽东自己一生酷爱读书学习,而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也是要求非常严。在我所见的那么多中外著名的教授、学者和大学问的先生中,还没有哪一个在其学问、知识、观点上能胜过毛泽东的。毛泽东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也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他的书法更是公认的……毛泽东之所以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超人,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一生爱好学习。就是在转战陕北的最艰难岁月里,他依然在马背上、炕头边,甚至在敌人的炸弹之下,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关于这方面,足可以为毛泽东大书特书。我今天要给你们讲的是,毛泽东关心我们卫士学习文化知识、教诲我们年轻一代为适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掌握本领的许多感人至深的事。”

  “一晃已是四十五年了,那时正是我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路上。”李银桥凝婉的语气,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时,胡宗南部队在连遭毛泽东“运动战”、“蘑菇战”的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后,失去了向解放区进攻的初期淫威。有一天,毛泽东带领中央直属支队转移到了一个叫神泉堡的小村庄。这时形势对我军已渐渐有利,因此,军委决定就地休整一段时间,借着这个机会,毛泽东到黄河边的解放区搞农村土地改革的社会调查,以为日后建立新中国、搞土地革命运动积累些第一手材料。

  “银桥,你跟我一起去。记住,这一次你除了当卫士外,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帮我搞个东西出来!”临走时,毛泽东特意关照这位刚来不久的小卫士。

  “主席,您准备让我搞个什么东西?”李银桥不明白。

  毛泽东笑笑,顺手扔过来一个小本本:“就是它,把你的所见所闻都写在上面。”

  身经百战的小卫士从来没有怕过敌人的飞机大炮,可这小本本使他退缩了,他不好意思地挠着后脑勺:“主席,这个……我才认识几百个字,怕不行。”

  “噢,认识几百个字就算是个小秀才了!”毛泽东打趣道,转而,又拍了拍李银桥的肩膀,说道:“你说我们消灭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是为了什么?”

  “为了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建设新中国!”小卫士回答得流利。

  “是啊,建设新中国就有许许多多我们今天没有碰到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要不,到时候让你回家开拖拉机你都搞不明白。”“主席,什么叫拖——鞋——机?到那时,我们连这双脚都要配拖鞋机呀?”小卫士把毛泽东湖南口音的“拖拉机”听做“拖鞋机”。

  毛泽东哈哈笑了,伸了伸腿说:“那不是叫拖鞋的机器,而是耕地、收割用的机器哟!”

  小卫士兴奋地瞪大了惊讶的眼睛:“那时耕地、割麦子还要用机器呀?”

  “那当然么,那叫大机器生产。你看看,现在不抓紧学习,到那时能行吗?”

  小卫士不好意思地收起小本本:“那我就试试吧!”

  一连十二天,李银桥随毛泽东走东村、串西寨,看着这位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领袖与老乡们一起推碾子、捏粪团、唠家常。而他呢,每到晚上睡觉前,就在毛泽东给的小本本上,将一天的所见所闻记下来。

  黄河边的农村调查,对李银桥来说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新的旅行,那时他还小,但似乎看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曙光:农民们家家有地种、有饭吃,过上人人平等的幸福生活。

  “银桥,把你写的东西整理出来后给我看看。”调查结束后,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对自己的卫士说。

  “主席,我已经整理好了,请您指示。”李银桥把小本本的材料,整理成三四页的“文章”,并且给它起了个名。他看过毛泽东写的文章,都有一个很有气魄和漂亮的名字。他想:我的文章也不能少啊。

  毛泽东很高兴地拿在手里认真地看起来。当他看完卫士起的文题后,笑了:“嗯——这个题目大了点,叫《旅行记》吧,不要叫《旅游集》。‘集’可比‘记’大多了。”

  “银桥,文章写得很不错嘛!够秀才水平!”毛泽东看完后,十分赞许地道,“有几个地方需要改一下,‘地主的地和他剥削得来地东西’,这‘得来地’的‘地’,应该用‘的’。农民们说‘土改好地很’中的‘地’就应该用‘得’了。中国的‘的、地、得’看起来差不多的意思,但用起来就不一样……”毛泽东像教初上学的儿童,手把手地教李银桥将文中的“的、地、得”逐个改正过来。

  最后,他在卫士的这篇歪歪扭扭的《旅行记》上,大笔一挥,批道:“写得很好,大有希望!”并且认认真真地签上了“毛泽东”三个大字。

  “银桥,把你写的这个《旅行记》寄回老家去,叫你父母看看,叫他们知道你参加革命后的进步,你父母也会高兴,放心你在这里工作。”毛泽东对卫士说。

  这是喜出望外的事!按理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都不能随便告诉自己的亲人说自己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但李银桥想:既然是毛泽东要求做的,肯定不会错;再说,河北安平老家也已是解放区了,毛泽东让我把在陕北农村土地改革的所见所闻寄回家,除了让家人放心外,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大概是让我家乡人民也学陕北解放区的人民那样干。

  《旅行记》很快寄回了家。他父母不识字,请了村上识字的人念,家人非常高兴:儿子有出息,连毛泽东都表扬他了。那时,解放区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救星毛泽东了。李银桥遗憾地告诉我们:“因为我父母不识字,村里人把毛泽东的批示到处传着看,最后都不知传到哪里去了。对此,我一直感到很遗憾,因为它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毛泽东关心和勉励我们当时年轻一代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殷切期望。在后来的几十年革命工作中,正是因为毛泽东的一再关心和鼓励我学文化、学知识,认清革命道理,才使我从一个不懂事不识字的穷人家孩子,成长为党的一名干部。”

  “说起毛泽东关心我们卫士的学习和成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完全不亚于一般父母那种望子成龙的心肠。”回忆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李银桥总是压抑不住心中的激动,“战争年代条件有限,但毛泽东手把手教身边的卫士、警卫战士写字、写文章的事不是一次两次。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相对有了稳定的环境,毛泽东就更关心起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了。我很愿意给你们说说。

  “还在西柏坡时,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凡是中央机关工农干部都要参加文化学校和文化补习班,以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这次机关文化学校和补习班办得很好,我们卫士和警卫班的同志,轮流利用业余时间去上课,我记得除了认字外,还听过于光远同志的历史课、作战部讲的地理课。

  “有一天,毛泽东问我业余学校和补习班的情况,他听完很高兴地说:‘业余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的许多革命同志过去没上过学,到革命队伍后大多时间忙于打仗,现在形势好了,但工作自然很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可以一举两得,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学到文化知识。但光这样也不够,要抽出一部分同志离开工作岗位,让他们去学些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进步快些。我们身边的同志以后有机会都要去学专业知识。’

  “我那时还不懂什么叫专业知识,毛泽东便形象地讲:‘譬如说给我开车的老周吧,他会开车,这就是专业知识。要学的专业可就多了,以后你离开了我,让你去当个厂长,你就得学习许多专业知识才行。’”

  李银桥详细讲起当时的情景——

  毛泽东说此番话后不久,果然有一天,他在散步后把警卫排长阎长林叫到身边:“你给我完成一个任务:把你们警卫排的人名给我写一份。”

  阎长林问:“现在就写?”

  “就写。”毛泽东说。不多不少,二十名战士。等阎长林写完后,毛泽东在名单上圈了十四个人名。“现在形势发展很快,建设新中国需要大批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我圈的十四个人,先送他们去学习,等他们回来后,再把剩下的六个人送出去。目前留下的也要边工作边学习。”毛泽东指示道。

  听说去学习,警卫排的同志欣喜万分,那时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快要成立了,都想在全国解放后干一番解放事业。临走那一天,毛泽东特意说要和大家照相合影。照完相后,大家跟着毛泽东来到他的办公室,桌子上正放着毛泽东为《人民日报》写的几个报名墨迹。有人提议:“主席,我们快要离开你了,给我们也写几个字吧。”

  毛泽东立即答应:“可以,去拿你们的学习本子吧!”

  于是,十四名同志很快回到住处,都找出了自己最满意的本子。毛泽东在每个本子上都写上了“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十二个字,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午饭时,毛泽东还特意在食堂招待了去学习的全体战士。离别之时,不免有依依不舍之情,这些战士中有的是长征时就跟随毛泽东的,如今要离开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毛泽东听着战士们的议论,慢慢放下饭碗,说道:“同志们的心情我理解。我心里也舍不得你们呀。这么多年来,你们对我的帮助很大,不管在平时、在战时,我走到哪儿总有房住,能休息,能办公,有饭吃,有水喝,敌人子弹、炮弹也没有打到我身上……可我总不能把你们留在身边,放一辈子哨,那样不是埋没人才了吗?不是把你们耽误了吗?你们也才二十多岁,我不敢担啊!再说,我们快要建设一个新中国了,要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不学习是不行的。进城后,假如让你们去管理一个城市,当一个厂长,做一名县长,你没有文化知识能行吗?”

  听了毛泽东语重心长的话,大家默默地点头称是。

  朝夕相处的一批同志走了,我心里痒痒的。我参加革命前,在家乡上过两年小学,1938年十一岁时,便跑出来参加了八路军,从1943年到1945年解放战争前夕,曾在余秋里当政委的三五八旅教导队学过一段时间文化,但前后加起来也还认不得千把字。在为毛泽东当卫士后,我自己深感文化水平低,心头渴望也能去学习,可偏偏毛泽东没有让我去。他不是曾对我说要好好抓紧时间学习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机会时又没让我去呢?我心里一直琢磨这件事,总是找不出答案。

  1950年7月,我从报上看到中直机关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又要招生的启事了,便马上向毛泽东提了起来:“主席,我想上学去。”

  “唔?”毛泽东似乎感到有些突然,问:“上哪里去上学啊?”

  “中直机关干部处补习学校,他们又要招生了。”

  毛泽东皱起了眉头,在屋里来回走动起来,嘴里喃喃着:“我们两个很合得来哟,你要走……”他忽然停住步子,盯着我:“上学是件好事,不过,你非要现在就去?”

  虽然毛泽东当时的表情很复杂,可我当时并不理解他老人家一时舍不得我离开,于是就像是怕这一次又要吹了似的,赶忙说:“我今年都二十三岁了,再不去就没有机会了。”

  “噢——二十三,是不小了。”毛泽东又踱起步来,最后他终于像下了大决心似的,把大手一划:“那好,你去吧!”

  我与毛泽东朝夕相处几年,用他的话说“很合得来”,如今真要走,反倒犹豫起来了,于是说:“主席,我去学习,学完后一定再回来。”

  “好啊,随时欢迎你回来。”毛泽东一下子变得高兴起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史蒂夫·乔布斯传 纳兰容若词传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胡雪岩全传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丰臣秀吉 毛泽东与蒋介石 林彪的这一生 我的奋斗 风雨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