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5章 武太后(3)

  王皇后没有生育过,高宗即位时已有四子,都是其他嫔妃生的。长子李忠,后宫刘氏所生;次子李孝,后宫郑氏所生;三子李上金,后宫杨氏所生;四子李素节,萧淑妃所生。在“母以子贵”的封建社会里,这对于皇后是很不利的,但她也有不少有利条件。第一,王皇后出身名门,她的父母都是李唐皇室的姻亲,她和高宗的婚姻门当户对,又是唐太宗亲自决定的,这桩婚姻本身便具有亲上加亲的性质。第二,王皇后从高宗做晋王时便为妃,后又被册立为皇太子妃,以至皇后,她与李治长期相处,二人之间,有比较牢固的感情基础。第三,王皇后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众多朝臣的支持。唐太宗临终前,曾亲手将高宗与王皇后这对“佳儿佳妇”托付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所以诸大臣多恪遵太宗遗志,竭诚拥戴王皇后。

  武则天的优势在于她深得高宗宠爱,特别是她又先后替高宗生了四个儿子。据郭沫若介绍说:“武后有四子,即李弘、李贤、李哲、李轮。长子和次子据史料推算起来,应该同生永徽三年,是武后还在感业寺做比丘尼的时候。”①这个说法与史料记载有一些不符的地方。据《旧唐书·燕王忠传》载:“其年(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王皇后被废,

  ①郭沫若:《武则天》(剧本)附录,《我怎样写武则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武昭仪所生皇子弘年三岁。”据此推算,则长子李弘应生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另据《唐会要》卷二《追谥皇帝门》载:“孝敬皇帝讳宏(即弘),高宗第五子,永徽四年正月封代王。”可见长子李弘实生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正月。次子李贤的生日,史有明文:“(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旧唐书·高宗纪》)。次子李贤实生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由此可证,李弘和李贤并非同生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武则天第二次入宫后不久,王皇后便发觉她已身怀有孕。皇宫中的嫔妃,如果一旦生子,顿时便会身价百倍。所以,武则天怀孕的消息对王皇后来说无疑是一记闷雷,它必将威胁到王皇后今后的地位。为了对付这一即将出现的情况,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爽联合了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等朝臣,迫不及待地向高宗固请,要立长子燕王忠为太子。这一策略是经过细心盘算的。燕王忠的生母刘氏地位微贱,日后不会影响王皇后的地位;皇后既然无子,立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做,既可以弥补王皇后无子的缺陷,又可以杜绝其他年幼的子嗣觊觎储君之位的野心。唐高宗不知就里,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七月(在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出生前四个月),正式下诏,立长子燕王忠为太子。王皇后先鞭一着,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在“母以子贵”的封建宫廷里,嫔妃和她们孩子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母登皇后位,则子可继皇位;而子登皇帝宝座、母亲也就成了国母。反之,则母子难免会身首异处。所以,武则天与王皇后以及生有一子的萧淑妃之间的斗争是必不可免的,她们在唐高宗面前互相攻讦,而且愈演愈烈。王皇后也逐渐改变了原先联合武则天对付萧淑妃的策略,而是开始和萧淑妃联合,共同对付日益受宠的武则天。

  唐高宗此时虽然对武则天偏听偏信,但尚未萌生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之心。王皇后是高宗的原配,出身于皇亲贵戚之家,平日亦无甚大过,加上诸大臣坚决拥护,因此,要搞掉王皇后也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懦弱的高宗皇帝也轻易下不了这个决心。武则天深深懂得这一点,她知道不采取非常手段是不能达到自己目的的,为了离间唐高宗与王皇后之间的感情,她不惜亲手扼杀了自己才出生不久的长女。《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记录了这个故事:“后(王皇后)宠虽衰,然上(高宗)未有意废也。会昭仪(武则天)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日:‘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日:‘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武则天这着出人意料的狠棋终于一举在唐高宗与王皇后的感情之间打人了一根粗大的楔子,二人之问的感情基础崩溃了。

  为了进一步瓦解王皇后的根基,断掉王皇后的臂助,武则天首先打击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六月,柳奭不得已上书申请解职,被贬为吏部尚书。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武则天又诬告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行厌胜之术,从此禁止柳氏入宫。七月,柳奭因此事牵连,将柳奭贬为遂州刺史。柳爽走到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又秉承武则天的旨意,诬奏柳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于是柳爽又再度被贬为荣州刺史。后舅柳奭的贬逐出京是王皇后被废的先兆。

  要废王立武,取得大臣的翊赞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唐高宗和武则天本人,都曾先后多次先活动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唐高宗和武昭仪曾亲自去长孙无忌家,赐给他宝器锦帛十多车,并将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均擢升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虽然收下了礼物,但并不支持武则天为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及卫尉卿许敬宗又先后赴长孙无忌家说情,但都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坚决拒绝。长孙无忌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核心人物,是朝中的首席大臣,又是高宗的舅舅,他的举动势必将影响大部分朝臣,因此,遭到长孙无忌拒绝,这对企图当皇后的武则天显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七月,武则天在将柳奭贬出长安的同时,还曾图谋获得一个特殊的称号——宸妃,但由于韩瑗等大臣反对,没有成功。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唐高宗)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

  游说长孙无忌、建号宸妃,均无结果,这使武则天感到,要想登上后位,必须物色一批忠于自己的亲信。事有凑巧,就在武则天宸妃之议被阻之时,中书舍人李义府亦因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贬为璧州司马。眼看诏书再经过门下省一道手续就要下达了,李义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连夜去拜访许敬宗的外甥、人称“智囊”的同僚王德俭,求他给自己出个主意。王德俭对他说:“当今皇帝最喜欢武昭仪,想立她为皇后,但害怕大臣反对。倘若你能上书建议立武昭仪为皇后,不但可转祸为福,还可以官上加官呢!”一席话说得李义府如梦方醒,他当晚即代替王德俭值班,连夜上了一表,请立武昭仪为皇后。唐高宗阅表后,立即召见,并赐给李义府宝珠一斗,让他官复原职。

  此后,李义府又联络了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以及卫尉卿许敬宗、中书舍人王德俭等人,组成了拥护武则天的一个集团。武则天有了这一批心腹,再不是孤掌难鸣了,她图谋后位的步骤也大大加快了。当时,长安令裴行俭听说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后,很不赞成,他私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议论此事,认为唐室的祸乱必将由此开始。袁公瑜得知此事后,暗地密告给武昭仪的母亲杨氏,通过杨氏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杀鸡给猴看,她立即通过高宗将裴行俭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接着,武则天又怂恿高宗将依附于己的中书舍人李义府擢升为中书侍郎,卫尉卿许敬宗提拔为礼部尚书,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李义府等也与武则天紧密配合,加紧为武则天当皇后制造舆论,许敬宗就曾在朝廷上公开宣扬:“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九月,武则天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鼓动高宗与朝臣讨论自己的立后问题,宫廷里展开了一场白热化的唇枪舌战。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照例坚决反对,其中,尤以褚遂良的态度最为激烈,颇有不顾一切的气势。一次,高宗退朝后,召长孙无忌、李劫、于志宁、褚遂良等入内殿议事。大家都感到必定是为商议立武则天为后之事。褚遂良对众人说:“现在皇帝已决心立武昭仪为后,如若反对,恐遭杀身之祸。长孙无忌太尉是皇帝之舅、司空李勣是开国功臣,你们不要多说,以免使皇帝留下杀元舅及功臣的恶名。我出身平民,没有什么功劳,身居高位,又曾受太宗皇帝顾命,如果不以死相争,怎么好到地下去见先帝呢?”李勣推说有病,匆匆溜走了,只有长孙无忌、于志宁和褚遂良三人进至内殿。

  进殿后,“上顾谓无忌日:‘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日:‘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日:‘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日:‘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褚遂良说着,便解开了头巾,将手中上朝的笏板放在宫殿台阶上。他叩头流血,口中大声说:“归还陛下的笏板,让我回家去种田吧!”唐高宗十分生气,命令把褚遂良赶出去,武昭仪在帘后气得直叫:“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拼命保褚遂良,而于志宁没敢表态,这场争论不欢而散。

  除长孙无忌、褚遂良外,极力谏阻武昭仪为后者,还有韩瑗、来济等大臣。据《新唐书·韩瑗传》载:“时高宗欲废王皇后,瑗涕泣谏日:‘皇后是陛下在藩府时先帝所娶,今无愆过,欲行废黜,四海之士,谁不惕然。且国家屡有废立,非长久之术。愿陛下为社稷大计,无以臣愚不垂采察。’帝不纳。明日,瑗又谏,悲泣不能自胜,帝大怒,促令引出。”《新唐书·来济传》也载:“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日:‘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娴令淑者,孚四海之望,称神祗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

  众多大臣的坚决反对,使懦弱的唐高宗迟迟难下决断。但武则天每日在枕边的催促,又使他欲罢不能。为此,他秘密地访问了称病未上朝的开国元勋李勣,并对李勣说:“我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但诸顾命大臣都不赞成,这件事就只好算了。”而李劫却回答道:“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新唐书·李勣传》)李勣可谓老谋深算,他知道众朝臣反对废王立武,所以他不愿犯众怒,故意称病不上朝,以免在公众场合表态;但他又深知唐高宗是必欲立武氏而后快的,伴君如伴虎,他必须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打算,因此在高宗造访他时,他才做了上述含而不露的回答。这十个字的回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非同小可。这短短的十个字打消了唐高宗的重重顾虑,解除了他的思想负担。唐高宗得到李勣的支持后,便不再犹豫。既然可以纳先帝的才人为昭仪,又为什么不能让先帝的才人做皇后呢?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罢了。何况这都是皇帝的家事,朝臣怎么能干涉呢?至此,唐高宗决心已定,他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一定要立武昭仪为皇后。

  大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正式下昭,立武则天为皇后。十一月初一日,由司空李勣主持,举行了册封皇后大礼,并破例地让百官在肃义门朝拜新皇后。在此之前,于九月初三日,先行把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十月十三日,又下昭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打人冷宫。

  一场尖锐的皇后之争结束了,胜利者戴上了皇后的桂冠,失败者成了阶下囚。武则天第二次入宫的目标终于实现了,这一年,唐高宗二十八岁,武则天三十二岁。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人当了皇后,成了国母,已经爬上了最高地位,按说,武则天该满足了,但她却不然。

  她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

  五、独歌武媚娘①

  一个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的夜晚,只见有两盏宫灯时隐时现,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了“回心院”前。守卫太监正要上前盘问,只见来人脱去外衣,露出了龙袍玉带,原来是唐高宗前来探望囚禁中的王皇后与萧淑妃。高宗见房屋锁闭极严,只留有送饭的洞口,不禁黯然神伤。他轻声呼唤:“皇后、淑妃安在?”半晌,才看见王皇后与萧淑妃在冰冷的囚室中披头散发,抱头痛哭。他俩向高宗苦苦

  ①《武媚娘》是武则天当政时流行的歌。据《新唐书·后妃传》载“昔高祖时,天下歌《桃李》,太宗时,歌《秦王破阵》,高宗歌《堂堂》,天后(武则天)世,歌《武媚娘》。”哀求,希望高宗能顾念旧情,让她二人重见天日。高宗见状不忍,连连点头答应,三人洒泪而别。

  高宗去探望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消息,哪里瞒得过耳目众多的武则天。刚刚当上皇后才一个月的武则天立刻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此二人不除,终为后患,必须斩草除根。于是,她立刻派人将王氏与萧氏各杖一百,剁去手足,塞入酒甕中。看到二人临死前的惨状,武则天大笑不止:“让你们的骨头去喝酒吧!”她开始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她充分享受了报复的痛快,她的狠毒心性终于表现出来了,而且掌权越久,手段就越严酷。

  王皇后与萧淑妃又过了几天才死,萧淑妃在临死前狠狠地诅咒道:“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资治通鉴》卷二百)武则天听到后,心里也有些怕,她下令今后宫中不许养猫。这以后,武则天又常于梦中见到王萧二人惨死的情状,夜不能寐。她不愿在旧宫居住,先是迁往东内大明宫,后又长期住在东都洛阳,据考证:“从唐高宗死到武则天退位的二十多年间,武则天除了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十月到三年(公元703年)十月的两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牛致功:《武则天与洛阳》,《人文杂志》1986年第二期。)

  害死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后,武则天除掉了心腹大患,但她并未沉醉于自己的辉煌胜利中。她清醒地意识到,为了巩固既得的皇后地位,还有两件大事要抓紧办,一是要对付高宗的四位非嫡出的皇长子,二是要处置那些反对过她的诸位朝臣。这两件事,她都干得有条不紊、疏而不漏。

  唐高宗共有八个皇子,除武则天所生的四子外,尚有燕王忠、原王孝、泽王上金、许王素节。这四子均年长于武则天所生的四子,因此,亦均为武则天所不容。长子李忠,已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被立为皇太子。这是王皇后为对付即将生子的武则天所采取的一个预防措施,武则天岂能漠然视之。因此,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首先便是拿太子忠开刀。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即武则天登上后位仅三月,便指使许敬宗上疏,废太子忠为梁王,立她所生的大儿子代王弘为皇太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又将梁王忠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囚禁于故太子承乾的旧居。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又诬告庶人忠谋反,将其赐死于流放地。李忠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林肯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我的前半生 曾国藩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牛棚杂忆 史蒂夫·乔布斯传 野心优雅 丰臣秀吉 胡雪岩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