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8章 创业之初——从茶楼跑堂到塑胶之王(1)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正的英才,是在历经磨难之后被锻炼出来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犹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没有了任何依靠的李嘉诚,只能独自出门打工,寻求生路。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李嘉诚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17岁就当上了塑胶厂的业务经理。他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推销员成长为今天的华商领袖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与深究……

  低眉顺眼跑茶楼

  自一年前,李云经病故以后,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破败了,生活的重担就落在李嘉诚这稚嫩的双肩之上。母亲庄碧琴虽然可以持家,然而失去顶梁柱后的李家,再也没有可供维持生计的钱财。尽管大舅庄静庵不断接济一些钱粮,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李嘉诚少年早熟,他始终牢记父亲临终前对他的嘱咐:“将来这个家就看你的了!”年纪尚小的他便开始了在香港和九龙半岛的奔波求职。

  位于香港岛德辅道与靡利臣街交会处的香港西营盘,在1858年以前,曾是大清营兵的哨岗。到了1898年以后,这座被人称为西营盘的官兵驻防之地,开始变成香港市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环的街道相毗邻。成为闹市之后的西营盘街,店铺林立,商家栉比。少年失怙的李嘉诚,就在这里寻找到他有生以来第一个谋生之地。那一年他刚好15岁。他看中的是位于西营盘大街中央的“春茗大茶肆”。这座茶肆建得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毕竟他还是个身材瘦弱的孩子,人满为患的港九各大店铺,绝对不会轻易雇用一个没有根底、没有文化也没有强壮身体的少年,尤其是那些大商铺更是把他拒之门外。李嘉诚在走投无路之际忽然发现西营盘这幢引人注目的茶楼,本来他走进这富丽堂皇的地方时心里是不报任何希望的,没想到当他来到后堂站在老板面前,说明自己迫切的求职要求后,李嘉诚做梦也没想到,他今天的运气这么好,老板竟然也是潮州人。他听了李嘉诚开口一句话,马上就对他产生了好感,老板决定收下他。

  李嘉诚急忙躬身致谢,暗自庆幸自己在经过多次求职失败后,命运终于对他露出了笑脸。老板又说:“只是你在茶楼做事,千万要做到‘二勤一少’才行。一是要手勤,二是要脚勤,三是要你没用的废话少说。你如在我这儿做事,首先是客人第一,如果得罪了客人,那么一切就无从说起了。你可听懂了我的意思?”

  “当然听懂了,我会照您说的去做的,放心吧,老板。”李嘉诚赶紧说。他早已看惯世态炎凉,知道如能在西营盘这家大茶楼里当一个跑堂的伙计,已是天大的荣幸。一个月来,他在九龙和香港岛往返奔来跑去数百次,进过的大小店铺更是无法计数,然而他一个初来香港不久的穷孩子,若想跻身在这都市的任何一家商铺,简直比登天还难。有时他刚进一家铺面,尚未开口求职,就遭到老板的无情冷面。有人甚至把他斥为上海瘪三,满口脏话地把他轰出门来。

  上班的头一天,舅父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他把闹钟调快10分钟,每天最早一个赶到茶楼。李嘉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他要抓住这个养活一家人的机会。这一习惯,他保留了大半个世纪,直到今天,李嘉诚的手表始终比别人的快10分钟。

  茶楼的工作每天都在15个小时以上,再加上超时的跑堂,15岁的李嘉诚刚开始累得连话都不想讲。辛苦了一个月,老板把第一份薪水递给李嘉诚那一刻,他的心里充满了对老板的感激。

  这是李嘉诚平生以来最激动的时刻,自己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虽然得到的薪水很少。白天,虽然茶客较少,但总会有几个老翁闲坐泡茶消磨时光。李嘉诚是个堂仔,大伙休息,他还要待在旁边侍候。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或是贫穷,或是富有,或是豪放,或是沉稳。这一切对李嘉诚这个初涉社会的人来讲,都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在那里,李嘉诚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些为李嘉诚日后从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开始学着根据茶客的外貌、举止、言语去揣测他们的职业、财富和性格,这份用心正是李嘉诚与其他茶楼伙计不同的地方。

  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量,练就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又练就了李嘉诚日后当推销员的脚力。

  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又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

  其一是时刻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每一位常到茶楼的顾客几乎都做到了心里有数,对于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都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虾、谁爱吃鱼,谁爱喝红茶、谁又爱喝绿茶。李嘉诚的这一招令客人们十分满意,很多人成了茶楼的回头客。

  这样,李嘉诚成了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茶楼也是一个信息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暗学会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要从商,必须用心。

  每天茶楼打烊,都是半夜人寂。这对于一个才15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李嘉诚曾对儿子说起他的这段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上三天三夜。”

  每天下班,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李嘉诚仍然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

  每每这时,李嘉诚的母亲就会悄悄端上一碗儿子最爱吃的潮州白粥。李嘉诚也会心疼地告诉母亲不要为他太过操劳。然后,他就闪亮着眼睛告诉母亲他每天工作、学习的收获,并对母亲讲他未来的志向。这时,母子俩往往偎依在一起,憧憬着他们美好的将来。

  李嘉诚为了保证自己早晨上班万无一失,他准备了3个小闹钟,这个习惯,李嘉诚也保持至今。

  李嘉诚终于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他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实现了他养家糊口、供养弟妹上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锻炼机会。在当时的贫困情境下,茶楼付给他的工资,足以让李嘉诚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全家不再挨饿了。

  李嘉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十分感激茶楼老板,为此,他工作更卖力,也更勤快了。

  如果仅仅从养家糊口的角度考虑,在春茗茶楼当一个伙计正是他所求。他感到舒心的是老板是潮州乡人,老板娘也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这里每天出入的都是一些香港名人大亨,这些腰缠万贯的茶客们中有许多广东人,花起钱来可称得上是挥金如土,有时候李嘉诚在茶楼得到的小费也够他全家生活好几天的。再加上这里较为丰厚的薪水,还有老板娘逢年过节给伙计们的加薪,好一阵子贫困的李家好像忽然苦尽甘来,再也不必忧愁生计了。可是,每当下午时分,茶客稀少的时候,李嘉诚就会躲在楼下的角落,从怀里掏出父亲生前留给他的一册《千家诗》,悄悄地看。他知道,即便春茗茶楼再好,这里也不可能是他的人生终点。李云经曾经告诉过他:“阿诚,到什么时候你都不要忘记,咱们潮州李家可是读书的人家。尽管如今是战乱年月,咱们逃到香港你不能再读书了,可我要告诉你,迟早有一天,我还是想让你进学堂的。”

  老板对爱读书的李嘉诚更加喜欢。可是,已经15岁的李嘉诚人小心大,对自己的职业越来越产生了暗暗的抵触情绪。并不是因为这里的客人五花八门,各色人等他难以伺候,也不是因为老板对伙计越来越挑剔,而是因为他渐渐长大了,有了些新的想法。一旦对自己的生活能力有了新的信心,他就会多一份对未来前程的思索,他内心里始终滋生着一种奋进的念头,有着不甘人后的奋斗精神。“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这是李云经在老家面线巷小院门楣上写下的春联,数十年后李嘉诚始终牢记着这两句话。

  1944年的旧历春节,庄静庵提着一袋年货走进妹妹一家租用的低矮民房。那天刚好李嘉诚也在休年假,舅舅索性就在妹妹家里吃了一餐云吞面。饭后庄静庵再次向默然不语的外甥发出友好的信号,他说:“我知道你不想依赖别人生活,这说明你是有志气的孩子。可是,也不能因此耽搁自己学手艺的最好年华呀。”“阿诚,你为什么就这样固执呢?莫非舅舅的话也听不进吗?”

  庄碧琴见哥哥说得真诚,也在旁进言说:“阿诚,你舅舅可是为了你好,已经几次劝你到他表店里上班了,可你为什么始终不动心呢?”

  李嘉诚虽然理解母亲和舅舅的善意,可他笑着仍不做声。只听庄静庵继续说:“我不是说春茗茶楼不好,我是说你在那里即便做得再好,终究也只能跑堂,给客人端茶送点心,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在香港这种地方,没有手艺是不能安身立命的,如果你不嫌在我的表店没大出息,过了节,你就到我店里上班好了!”

  这次李嘉诚没有拒绝。他确实长大了,思考问题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在初步满足一家人的衣食费用以后,李嘉诚也深感必须在此基础上寻找一条可以终身受用的职业来做。继续满足现状,将来仍会一事无成,甚至有可能因年龄过大而失业。所以这次李嘉诚答应了舅舅,他含笑点了点头,说:“好的,舅舅,如果您老人家看我行,我就先到店里做学徒,做一阵子看看。”

  辗转跳槽为攀高

  为去舅舅的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他渴望从事新的职业,尤其是跟复杂的钟表打交道的行当。李嘉诚迈向社会,曾忤逆了舅舅的一番好意。现在李嘉诚又觉得,他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是在社会闯荡和磨炼过的人,进舅舅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舅做事。

  庄静庵回忆少年李嘉诚时说:“阿诚的父亲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诚进了舅舅的公司,舅舅没有因为李嘉诚是外甥而对他进行特别照顾。李嘉诚从学徒干起,初时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儿,只是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李嘉诚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开始,许多职员不知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在庄静庵面前夸李嘉诚,说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

  李嘉诚进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

  舅舅对李嘉诚的长进心喜不已,但从不当面夸奖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只是太阳旗重新换成了米字旗。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治时期锐减为60万。大批的房屋遭破坏。英国接管香港,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港英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给,复兴香港经济。

  庄静庵预见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与人打交道。进中南公司后,经过装配修理的学艺,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做得十分出色。与李嘉诚同在高升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回忆道:

  “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师才几个月。

  “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标青(出色)的钟表商,还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威水(粤语,神气,风光意)。”

  少年时的李嘉诚,就显示出与众不同能力,只是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楼打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默读英语单词。他怕遭茶客耻笑和老板训斥,总是靠墙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饭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给自己定下最低目标——不遗忘学过的单词。

  但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

  进了中南公司,晚上的时间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么劳累。李嘉诚给自己定下新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他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舅,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大老板),干一番大事业。虽是在战时,但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败在美国手里,无不与科技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日新月异,没有知识,很难做成大事业,这是极浅显的道理。

  李嘉诚尽管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买教材而发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维持全家的生活,还要保证弟妹读书的学费,他希望弟妹能顺利读完应读的学业,而不是像他这样。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购买旧教材。许多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废纸卖掉,或当垃圾扔掉,就有书店专门做旧书生意。

  李嘉诚谈起节省几港币买新书的事时的言谈表情,比现在赚几亿港元还兴奋:

  “先父去世时,我刚刚15岁,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我不得不终止学业,外出打工。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w w w/xiao shu Otx t.Netxiaoshuotxt。com

同类推荐 丰臣秀吉 蒋介石传 纳兰容若词传 天使在人间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傅雷家书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明朝一哥王阳明 往事并不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