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9章 创业之初——从茶楼跑堂到塑胶之王(2)

  从这件小事,可见少年李嘉诚已开始具备商业头脑。

  1946年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离开势头极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家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

  同事大惑不解,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是一个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无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这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经出了毛病?

  小跑堂荣升经理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它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此,李嘉诚以他超前的眼光,看好了塑胶发展的美好前景,再加上塑胶公司老板的真诚邀请,他决定再跳槽。

  在塑胶公司,李嘉诚主要负责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有一次,李嘉诚走了几家客户,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就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业务,这时,李嘉诚看见清洁工在打扫卫生,他灵机一动,就自告奋勇地拿出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这样做,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让他们能亲眼看见洒水器的好处,眼见为实,有了实在的感性认识,洽谈起来才更有说服力。果然有职员提前来到,碰巧还是负责日用品器具的部门经理。结果,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就答应了,愿意经销这种塑胶洒水器。

  由于李嘉诚的成绩在职工中非常出色,老板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因此,李嘉诚在刚满17岁那年就被提升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时隔不久,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李嘉诚成了塑胶厂的台柱。

  小小年纪的李嘉诚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大的作为,是因为他有着一股永不服输的执拗劲。早在五金厂推销铁桶时他就表现出了不服输的个性。

  有一次李嘉诚去酒楼推销铁桶,遭到老板毫不客气的拒绝。李嘉诚沮丧地走出那家酒楼。离开酒楼不远,李嘉诚站住了,他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又回到酒楼。一见老板,李嘉诚抢先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想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您多指教。我是个新手,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个成功人士,我恳求您的指点。”李嘉诚虚心而坦诚的求教精神和真诚的态度感动了老板,老板立即改变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冰冰态度,向李嘉诚提出宝贵的忠言和批评建议。老板也不忍心为难这位真诚的年轻人,他立即收回成命,与李嘉诚做成了这桩生意。

  李嘉诚这一招可谓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既学到了成功人士的经验,又做成了生意。

  来到塑胶厂后,他深信,能从老板那里学到许多制造塑胶的技术和经营经验。当推销员的日子,他每天工作16~20小时。他很谦虚地向老前辈们学习,又开始了他的塑胶市场调查和分析,把每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或发现了什么新的信息都记录下来。这种不甘人后,不服输的执拗性格,让他在塑胶厂也干得有声有色,成长迅速。

  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了老板,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他打算自己也创办一家塑胶厂。

  就这样,李嘉诚怀着愧疚之情离开了塑胶公司——他不得不走这一步,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此,他迈上了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万里长江立大志

  要想成就大事,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李嘉诚离开塑胶公司,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

  从解放战争后期,大批逃避战争的人们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万。这批被称为“战争难民”的内地人,给香港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受战争的影响,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大陆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大门戛然关闭,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尽管“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李嘉诚仍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整个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开始持续增长。

  李嘉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毅然辞工,独立创业。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挫折。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万分慎重。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分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础。他回忆在塑胶公司的工作经历时感慨道:“这段生活,是对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其次,塑胶业在当时世界上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加工容易,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塑胶原料从欧美日进口,产品既可在本地市场消化,又可扩展到海外,销售渠道比较广。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潜力的行业。

  创业之初,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并且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需的开支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约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觉得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周折。

  创业资金并没有难倒李嘉诚,让李嘉诚感到棘手的,却是给塑胶厂取名。他从辞职那天起,就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最后确定为“长江”。其寓意是:

  “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于“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起了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不足以租下好点的厂房,他只能租廉价的厂房。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前后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临靠山谷的小溪。虽然这里自然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是读书的理想地方。但是他主要是办工厂,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毕竟不是很方便,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好。不过,若不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租金也不可能很低,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也没能讲下租金,加上当时又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只得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1950年春天,李嘉诚来到了香港的筲箕湾,该地位于香港岛东北角,和九龙半岛的鲤鱼门遥遥相对。他站在宵箕湾,目光越过一片碧蓝色的水域,就可看见不远处航行在九龙海湾的几艘渔船。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荒地,稍远处是有名的天后庙,海鲜坊也隐蔽在一片迷蒙的晨雾中。这附近虽然建起几幢工厂,但是宵箕湾仍然荒草丛生,李嘉诚再次来到这里考察,惊飞的野鸟,扑棱棱地飞向了灰暗色的天空。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当时谁都不曾料到,跟在欧美塑胶商之后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老板,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刚成立的塑胶厂没有什么新东西,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迹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踌躇满志,开创他的崭新事业的。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一样。李嘉诚为他的山沟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行船终有逆风时

  作为优秀商人,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够准确而迅速地抓住市场的动向,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事塑胶业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的进步和香港市场的需要。这门新兴的工业制品价廉、耐用、美观,前景广阔。他创办长江塑胶厂,还有一个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港英当局不得不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对华禁运之前,香港的转口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9%,这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这是二战后香港经济最大的灾难。悲观情绪在香港经济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兴起的加工工业一扫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香港资源匮乏,市场有限,所以,香港加工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和市场在海外,利用本地劳力资源赚取附加值。香港的工业化以纺织成衣业为龙头,塑胶、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装嵌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金融、地产、航运、交通、通讯、仓储、贸易等,皆向加工业倾斜,加工业渐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型。塑胶业在世界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塑胶制品加工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李嘉诚对推销商品轻车熟路,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了。接下来是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为了加快进度他又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地出货。

  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员,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他没想到投产后会这么顺利,简直就是一帆风顺。

  然而,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很容易就能做成功的,开办工厂更是如此。正当李嘉诚春风得意之时,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风浪。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

  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贴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谈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

  推销员带回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越发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事态严峻,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事业的航船未扬风帆,就遇到了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他曾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务,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拍板。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的责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仍是这种心态。李嘉诚很年轻,余勇可贾,却涉世未深。

  企业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长,决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误都可能把航船引向灭顶之灾。李嘉诚承认,他创业之初不是个出色的船长。他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我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李嘉诚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难中。这之前,他经历的磨难是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这一次,却是他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对熬出头的人来说,磨难大有裨益,可磨难也可能将一个人彻底摧毁。

  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塑胶成品。一些客户纷纷上门要求索赔,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李嘉诚急得如热锅中的蚂蚁,业中人常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长江厂正处在后一种情景中。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史蒂夫·乔布斯传 巴菲特传 纳兰容若词传 世界因你不同 傅雷家书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曾国藩 往事并不如烟 风雨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