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8章 风生水起——从小厂老板到华商之王(6)

  其时,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无心参与天水围的策划。天水围的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但是,华润对地产开发并不熟悉,对香港的商业规则也不甚了解。结果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土地,将其中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规定在12年内,在这40公顷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达不到要求,则土地及8亿港元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16.2亿港元,基本建设9.6亿港元。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承包,并保证15%的利润。

  华润兴建50万人口城市的庞大计划胎死腹中,似乎有些心灰,其他股东也想退出。

  李嘉诚看好天水围前景,他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接下他们亟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控得除华润外的49%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仅有两家股东。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即5.64亿给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赢利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占51%。

  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离政府规定的12年限期已过一半。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风险由长实承担,华润坐收渔利。当然风险大,赢利也大,若如期完成,长实按协议范围的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长实可获利70亿港元。

  这么浩大的工程,在不到7年时间完成,大概唯有长实具备足够的经验及实力,也大概唯有长实能赚到钱。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拟建58幢27~40层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1136万平方英尺,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共有单位16728个,可容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预定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华润得4.63亿。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6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更是不可斗量。

  除了上述四大屋村,80年代推出的较小型的屋村有红磡鹤园、汇景花园。

  1979年,李嘉诚收购英资青洲英泥时就看好该公司在红磡海旁的80万平方英尺土地。当时传媒捅破李嘉诚的“醉翁之意”:“首先,被收购之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经常性利润;第二,被收购公司的大量平价土地可供日后发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该平价土地可获庞大利润。”

  1983年4月8日,长实与青洲英泥发表联合声明:长实发行2458万新股(相当2.27亿港元)予青洲英泥,李嘉诚在14个月内以私人名义购入新股,以获得鹤园地皮及红磡的有关物业。

  李嘉诚在这幅地皮推出高级住宅区——红磡鹤园。红勘是九龙新发展的繁华区域,楼价至20世纪90年代高攀到每平方英尺4000~6000港元,李嘉诚赚得盘满钵溢。

  1988年4月,长实与中资中信(集团)公司联手合作,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发展权。1989年12月底,长实出台在地铁上盖兴建汇景花园的计划。蓝田位于新界南临靠维多利亚港东入口处,是一处偏僻地。由于第三期地铁的兴建,沿线地价飚升,汇景花园成了港人置业住家的好去处。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1986年1月,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还远远低于置地公司的147.27亿港元。到1990年6月底,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排行榜发生了变化:长江以市值281.28亿港元升至第一位;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产业以市值242.07亿港元获得第二位;而原地产大佬置地则以216.31亿港元的市值降至第三位。另外,长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地皮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量取胜。

  20世纪90年代初,长实系各公司拥有已完成物业面积1655万平方英尺,建设中的地盘物业达3733万平方英尺,可供未来发展的土地储备2200万平方英尺。

  有人总结,李嘉诚之所以能驰骋香港地产业,大概有这样几点原因:第一,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够慧眼识商机,并能适时果断地抓住机会;第二,他有超人的经营魄力,敢在关键时刻实施大动作;第三,步步为营,精心筹划与操作,一步一步地迈向事业的巅峰;第四,永不自满,永远寻找着新的事业目标,并适时地付诸实施。

  击败英资控港灯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香港英资企业。

  1979年,李嘉诚入主英资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资29亿港元,从老对手置地手中购得港灯集团;1987年,港灯分拆另组嘉宏。马世民任和黄行政总裁,并兼任港灯、嘉宏两主席。洋大班深孚众望,和黄系业绩惊人!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树为靶子。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达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诚完全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港刊称,“以鬼治鬼”是李嘉诚完成收购英资企业后的治理大计。青洲英泥的行政总裁选留布鲁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中方谈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机席卷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张和黄集团将重心转向海外发展,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前途。两人在发展方向上分歧严重,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港灯主席。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于1890年12月1日向港岛供电。股东是各英资洋行,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家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港灯做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居上,赚得盘满钵溢,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赢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一定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闻,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资金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价格(6.3~6.35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只是放其一马。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欧美经济衰退,日本市场萧条,香港工商界也被感染了,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鳖置地如被罩进铁网之中,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坠入空前危机。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

  作为怡和旗下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赢利额暴跌80%。

  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两家公司主席职务,原因是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向纽璧坚“兴师问罪”。这使得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纽璧坚不得不默然下台。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说道。

  通过纽壁坚的话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纽璧坚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纽璧坚下台,舆论的焦点渐聚在西门?凯瑟克身上。

  西门?凯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就以“对怡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开始”为标题,报道怡和高层变动及未来。

  李嘉诚十分关注怡和的变动,怡和的任何风吹草动他都不会轻易放过。李嘉诚通过与服务过14年怡和的马世民频繁接触,得知怡和高层一直患有“恐共症。”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在这点上,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纽璧坚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仓,又失去港灯。虽然他知道出售港灯,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甩包袱,除此,不再有两全之计。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就如同接了个烫手山芋,在接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的同时,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约翰一样,少年时进入全英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世界名校剑桥三一学院。西门不愿念书,他只读了一年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学抬出校门——从此永别了全球学子都向往的剑桥大学。西门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亲威廉暴跳如雷,认为他是“孺子不可教也”。

  西门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担任了3年怡和大班。西门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年初,西门调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务董事。他是凯瑟克家族中第五个出任怡和大班的人。为了坐上大班尊位,他说服其他董事,频频向纽璧坚发难。可谓用心良苦。

  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再是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统治香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

wWW。xiao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同类推荐 毛泽东与蒋介石 领袖们 金庸传 野心优雅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牛棚杂忆 我的前半生 风雨张居正 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