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5章 回报故里——从远走他乡到发展内地(3)

  不过,粗略估计长科上市时仍将处于亏损状态。因为李泽钜曾表示,生化公司是否亏损,要视集团投放科研的成本而论,若停止可随时转亏为盈,但未必对公司发展有利。

  显然,长科当时仍在投入阶段,实现销售的产品尚不多,长科公布的已成功市场化的产品,仅“稳得高生态肥”一种,该产品到2001年年底销售收入仅1500万港元。长科早在2000年就已成立,但长江实业对此一直保持神秘,直到2001年底才正式向外公布。当时李泽钜解释,这是因为要等完成有关产品研究开发后才向外界推介。

  2002年7月2日,长科宣布公开招股。尽管整体投资环境欠佳,美国生物科技股半年中大幅缩水50%,公司仍在“烧钱”阶段,但由于长科管理层精心应对,凸现了以李嘉诚为首的团队魅力,从而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外围风声鹤唳的情况下,因有李嘉诚数十年里铸成的金字招牌,长科招股反应仍然不俗。公众人士认购获得超额120倍,冻结资金约316亿港元。国际配售也超额10倍。上市前后,围绕长科的各种揭秘式新闻不断出现,频率之高为当时香港资本市场中罕见。而美国生物科技股在月初创下了1997年来的新低,势必让人们对第二板市场的高风险股更加胆寒。但长科上市的表现,仍对投资者有所交代。一家香港报纸是这样报道的:“编号为8222的‘长江生命科技’明天开始发行,招股价在2港元以下,招募13.07亿股,其中90%按照国际配售办法发售,余下10%供公众认购。”

  招股前一天,长江生命科技集团主席李泽钜携公司高层6人下午在“长实”总部会见记者。在发言中,李泽钜就特别宣布这项“重大的好消息”。他说,“长江生命科技最近在研究艾滋病治疗药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说,“公司管理层为此感到高兴。”

  据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功研究出108个产品,并已在美国申请专利,取得的专利已有7个。另外,这家公司拥有50名科学家,其中20名有博士学位。公司发言人说:这些科学家正夜以继日地进行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

  公司管理层认为,这是公司的财富。他们已制定出一系列有助于这些人才发展的政策,包括薪酬方面的政策,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以此作为长科未来竞争的本钱。

  他们开发了五大类产品,其中包括健康食品、农用化肥等。据估算,未来市场总值可望达到2500亿美元。公司表示,这是“长江生命科技”的前景所在。

  一般而论,从事生物科技开发的公司短期内难以获得赢利,另外又需花费大量的投资,属于资本密集的行业。因此,外界并未普遍认同、看好这只新股。不过,在7月2日下午记者会举行到一半时,李嘉诚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会场,并与台上6位公司高层举杯祝酒。

  李嘉诚的出现一时引起会场躁动,百余名记者大部分蜂拥逼近李嘉诚,并就公司未来前景等问题穷追不舍。有记者问李嘉诚“长江生命科技何时才能赚到钱?”李嘉诚就表示具体时间不敢肯定,但他说:“我可以告诉你,我对公司有信心。”

  李嘉诚所在的长实持有“长江生命科技”40%的股份。另外,李嘉诚本人也拥有29%的股份。

  在2002年7月16日的首个交易日中,长江生命科技虽然没有像当年Tom com那样万人空巷,但公开发售部分获得120倍超额认购,配售给专业及机构投资者的部分也获得约9.5倍超额认购。长江生命科技当日收市报2.15港元,较招股价升7.5%,成交金额为14.54亿港元,长科成交达6.65亿股,并以约138亿港元的市值,一举成为香港140家创业板的龙头老大,占当日创业板市场总成交金额的22.5%。

  令李氏家族感到欣喜的是,长科以每股2港元公开发行的新股获得了120倍的超额认购,上市前其暗盘交易价最高达到4港元,一度拉动了香港的生化医药概念股。

  此后的市场表现也不俗。

  2003年非典期间,非典引起香港市民的恐慌。市场的恐慌往往会催生新的机会。针对抗击非典疫情,长江生命科技宣布提早推出Vita Gain免疫素,刺激了股价大幅飚升19%,同时带动香港创业板指数逆市大涨5.6%。

  长科上市后,其特种肥料推广及癌症药物开发并未如投资者憧憬般进展迅速,其股价也持续下滑。长科股价最高是2002年7月16日上市时的2.27港元。4个月后,该股曾经跌至1.20港元下方,投资者损失惨重。

  长科主席李泽钜宣布,推出“长江健康自强行动”,任何人士在完成该公司推出的Vita Gain免疫素疗程后若患上伤风感冒,集团将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若服用人士染上非典型肺炎,长科则会提供20万元保健金。

  李泽钜表示,此次推出的免疫素,部分将拨作香港医护人员服用。产品推出前,曾给500名员工服用,发现病假数字有所下降。该公司预期,此产品预计每月可生产10万瓶,售价“相当于喝一杯咖啡”。消息一出,长科股一下子大涨近两成,收报1.73港元。如果从当月初的低位1.16港元算起,该股几乎涨了50%。

  长科迅速把非典危机变为商业机遇,为公司产品的服用人士提供信心保障,同时采用特别的营销手段,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长科目前的收益主要来自投资及利息收入,要成为真正的生物科技公司还有待努力。当然,不可忽视的是,长科发行新股得到的25亿港元还有24.7亿未使用,只是部分购买了债券,这将为公司科研发展以及之后的收购兼并奠定基础。

  多元发展入华娱

  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对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们更加崇敬。香港发起了“一人一个橙”行动。组织人员致电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请求支持。于是,李嘉诚从其基金会中捐出部分资金,购买100万个金山橙,分批送给香港5万名医护人员,表示对他们工作的支持与敬佩。这也体现了传媒特有的魅力。

  超人的眼光与常人就是不一样。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们悲观、惶恐,而李嘉诚则把它当做了一次意外的商机。他的长科在股市上不俗的表现就是证明。与此同时,他将目光投向了华娱卫视。他要将资本投到新的篮子——传媒中去。有人作过一个恰当的比喻——当资本爱上了传媒。

  李嘉诚公布集团2006年度业绩

  商机无处不在。李嘉诚的智慧在于此,他从有人避之不及的非典爆发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娱乐业,但是投资做生意和个人喜好是不同的,他区分得十分清楚。

  在此之前,李嘉诚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投资大陆传媒市场的兴趣,他也已经在内地收购了鲨威体坛、羊城报业广告公司以及《亚洲周刊》。

  不过这一切都还只是“练兵”行动。真正的进入娱乐界,则是入主华娱。

  总部设在香港的华娱卫视,是1995年新加坡华人蔡和平一手创立的一个24小时华语娱乐频道,创办后的经营状况一直令人堪忧甚至面临破产。

  2001年10月,华娱卫视成为首家在中国内地获得有线电视落地权的境外电视频道,进入广东地区。美国时代华纳旗下的特纳广播公司控股后,华娱电视日子举步维艰。因为在广东、香港与台湾这三个地区,地方电视的竞争异常激烈。凤凰中文台、星空卫视和亚视也获准进入广东省有线网络。在所有竞争者中,华娱唯一值得夸耀的是它有着实力雄厚的外资背景。而在香港,华娱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受到老牌电视台无线(TVB)和亚视(ATV)的挤压,它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

  AOL时代华纳——特纳广播公司在完成一系列并购案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然而合并之后的经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网络泡沫破灭、股价连番下挫,2002年的亏损额达到了997亿美元。内外夹击下,2003年还处在投入阶段的华娱卫视对于AOL时代华纳是一个不小的包袱。当时,AOL时代华纳已经在考虑变卖资产减债。华娱就成为第一个被开刀的对象。

  2003年,特纳广播亚太总裁马可宝曾表示,集团希望为华娱引入具有中资背景的股东。AOL时代华纳已开始与不少有中资背景的公司接洽。此时,李嘉诚的TOM集团走入了AOL时代华纳的视线。身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除了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之外,他本人还在中国政府和民众中具有良好的声望,这也是AOL时代华纳看重TOM的地方。

  华纳的这个平台也诱惑着野心不小的TOM。双方互相“倾慕”,于是一拍即合。

  2003年7月2日,TOM以每股2.535港元发行约2100万TOM新股,收购华娱卫视约64%的股权,成为华娱卫视的最大股东,而AOL时代华纳分公司“特纳广播”会继续持有余下36%的华娱卫视股权,TOM在华娱卫视整体的营运上拥有控制权,包括业务发展、节目制作、广告销售和市场推广及营运,“特纳广播”则将管理华娱电视的节目内容准则和继续执行现时与中央电视台CCTV—9的对等落地协议。

  TOM公司取得华娱64%的股权的同时,承诺在未来30个月内提供不超过3000万美元的运营资金。也就是说,TOM将承担全部运营费用并主动背负起亏损的包袱。

  完全接过这个包袱之后,TOM达成了进军内地电视市场的目标,开始进行本土化改革。华娱卫视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其中包括将运营总部由香港移至深圳。同时在北京、广州、上海设销售办事处,加大本土自制节目比例,从原来自办栏目的不到15%提升到40%。

  TOM集团除了在华娱卫视的自身发展上下足工夫之外,它的集团化运作还为华娱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后援保证。

  华娱在内容上主张娱乐性和自创品牌。华娱自制的节目《夜来女人香》《超级搜查令》等一些节目大受欢迎,黄金时段自己制作的节目已经达到了40%。

  2004年底,TOM集团以1000万美元收购内地影视业最大的民营企业——华谊兄弟35%的股权。他们的合作为华娱卫视在现有卫星平台拓展了层面,创造了更多的分销机会,并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广告销售平台。

  此外,华谊兄弟的业务范围还涉足影视经纪人领域,这也意味着TOM集团旗下的华娱电视能够接触到内地的人才及创作资源。华娱播出精心选购的最新中国内地剧、港剧、台剧、韩剧、日剧等风格多样化的片子,大受年轻观众的欢迎。

  在传输渠道上,声称不在政策背后超车的TOM集团在解决落地问题中也进展顺利。有这样一个事例。华娱卫视在2004年运作选秀活动《我是中国星》,可以说是他们最早发掘和推出了在超级女声中大红大紫的“柯楠”评审组合,该活动也有海选、PK等环节,曾在华娱覆盖到的广东地区受到相当大的关注。但最终因为没有大面积的海量覆盖,不能构成足够的影响力,华娱还是决定放弃继续主办该活动。

  人们一直认为,两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为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它们是电视娱乐和内容制作的延伸市场。华娱在完成节目数字化之后,开始向这两个市场发力。时任TOM集团首席执行官的王兟(shēn)曾表示,TOM背靠香港李嘉诚的资金资源,目前可以动用的资金有35亿港元,在数字电视方面,TOM不仅谋划着重金进入,并且在内容制作,网络收费渠道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TOM都希望能参与进来。另外,作为中国四大门户网站之一的TOM网也为华娱节目的宣传和播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看多了有点腻,是个甜点电视台。”有人抱怨说。

  然而,李嘉诚家族似乎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腻。作为外资传媒,甜不怕,就怕太辣,“我们就是要发展娱乐,华娱已经跟政府承诺不做新闻,而且全国性的新闻市场太激烈。”TOM集团首席执行官王兟说。

  李嘉诚曾经说过:“在买之前,就要想到将来如何去卖。”这是他的投资准则之一。

  李嘉诚收购华娱卫视是一个进退自如,一举两得的生意。华娱遭遇到低谷时,低价买入并且签订了一个协议。30个月之内提供不超过3000万美元作为华娱电视业务的营运资金。值得关注的是,该协议同时给予“特纳广播”认购权,购回部分或所有TOM持有的华娱电视股权,可以每年行使,直到2010年。根据协议条款,若“特纳广播”购回部分股权,TOM有权选择保留部分华娱电视股权,或将全数拥有的华娱电视股权售回予“特纳广播”。根据合同条件,TOM投资华娱电视3000万美元营运资金,在2010年前,“特纳广播”若想重新夺回控制权需要支付7000万美金。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在公司运营正常的情况下,这笔收购、经营华娱的生意已经是稳赚不赔。

  即便退一万步,TOM将来退出华娱股份,TOM和“特纳广播”之间的一份非竞争协议自动解除,TOM仍然可以投资其他的普通话电视节目。但TOM也已经盘算好一条退路。李嘉诚通过进军华娱,不仅收获了利润,更重要的是他抢先一步占领了内地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空间广阔,他不仅可以保证这只篮子里的鸡蛋可以安然无恙,而且可以让Tom com在实践中学习电视节目制作,真是一举两得。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风雨张居正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林彪的这一生 纳兰容若词传 名人传 野心优雅 胡雪岩全传 苏东坡传 蒋介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