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5)

  最大的反抗,毛泽东对老爹最大的“不孝”,大概要算默默地抗婚了。14岁那年,毛顺生给他包办娶了个18岁的媳妇罗氏,实际上是为家里添个劳力,毛泽东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从未和她同居,老爹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毛罗氏”作为毛泽东的原配妻子写进毛氏家谱。毛罗氏早早就去世了,是个苦命人。这是命,毛泽东不属于她。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住了一阵,毛老爹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一直供他上学,对此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老爹亲眼看到了他的儿子与众不同,但也没有坚持到看到儿子成为至高,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50岁。毛泽东父母亲去世较早,并不是先天的因素而是染上了当时难治的疾病,他们给毛泽东遗传的基因是健壮的。这对毛泽东一生保持旺盛的斗志很有帮助。

  三大名著的启示:斗争、平等、行动

  中国有四大名著,但有迹象表明,毛泽东少年时主要热衷于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而最著名的《红楼梦》是他老年才热衷的,这是否在启示我们阅读名著的顺序呢?阅读名著的顺序重要吗?我们说是的,显然读书的顺序和内容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人没有注意过这一点,常以为只要是名著读了就有好处,事实上却是极不尽然。中国名著里面对人影响最大的、最特殊的是《红楼梦》,不是说它有多大的益处,而是一不小心就有坏处,不过少年人一般读不进去,它是天才书,对于普通人来讲就如同炼好的猪油难以下咽,所以读不进去就是好事情,读进去就糟了,这一点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红楼梦》只有成功的人士才能读,读了才有好处,因为它描述的是繁华之后落败,没有成功经历的人是没有资格读的,少年人读了反倒有坏处,许多读书人一辈子没有出息,就是在不适当的年龄过早地读了《红楼梦》的缘故,他们常以为自己读懂了《红楼梦》,而没有意识到读书居然需要资格。

  老话说的“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类没有什么道理,除了《红楼梦》,其他三本名著就是少年时必读之书。这三本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对中国的历史也有重大的影响力。孙悟空的“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造反精神,《水浒传》里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平等诉求,三国里的“浪花淘尽英雄”甚至成为数百年来行动者的教科书。汉族的读书人将《三国演义》看作是某人编的故事或野叟曝言,清军却将三国视作兵书而入主中原。这就是书生与行动者的区别。

  这三本书对毛泽东影响巨大,事实上也只有毛泽东对这三本名著研究最透,也只有他有能力和资格扩展这三本书的内涵。齐天大圣孙悟空是毛泽东最为赞赏的精灵,毛泽东后来有诗赞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常说他有虎气和猴气,猴气最难理解,是不是指不安分呢?那就是大圣气了,金猴的斗争精神,七十二般变化,在毛泽东身上都有体现,金猴可以用毫毛化身千万,毛泽东则将自己的思想传授到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水浒传》对毛泽东的影响更为明显,逼上梁山在毛泽东这儿真实再现,那就是上井冈山,五湖四海皆兄弟这样的平等诉求不仅仅在延安闪现,甚至在建国后已经实施军衔制,毛泽东依然敢废除军衔,恢复官兵一致。毛泽东的军队成员叫作指战员,不叫官兵,指挥员就是官,战斗员就是兵。不要小看这一称呼,当官的比当兵的只是上衣上多两个口袋,军长和连长没有服装上的差异,那么谁指挥谁呢?看惯了将星校杠以肩章排大小的现代年轻人,能想明白官兵穿一样服色的军队怎么打仗吗?要知道恰恰是这官兵一致的年代,中国军队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而到了晚年,毛泽东在全国范围开展评《水浒传》运动,又有几人明白他的用意——借用古典名著,毛泽东把人类最重要的思想传授给他的人民。

  《三国演义》的作者虽有金鼓齐鸣的笔误,但依然掩不住满卷英雄气,诸葛亮则在数百年间被人视作智慧之化身,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使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孔明有问题,而且绝对不是“时也命也”就能掩饰过去了的。鲁迅先生虽然看出一些门道,例如诸葛孔明身上似乎放射出某种可以称为妖气的烟雾,但他也只判断出孔明是个假神仙,没有探究出孔明的错来。只有毛泽东知道诸葛为什么没有成功,只有毛泽东有资格指出孔明的错误竟然在于隆中对的分兵。所以这三本名著对毛泽东影响最大,是值得深入研究一番的。

  由于毛泽东比他同班的孩子识字早,所以他就有机会和精力读课外书,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塾师眼中的“闲书”和“杂书”。在学校里,老师不让读,他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老爹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老爹看不见灯光。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里的老人们互相讲述,能说会道,肚子里有书,使得他在村子里,特别是在小伙伴中,地位很高,而且这时候已经显示出他的特殊的悟性。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天才,这是绝对了不起的悟性。

  不公平是一种常态,这是很可怕的结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大文人为诸葛壮志未酬而落泪,很少有人为这世道不公平而痛哭,原因就是不公平是人世间常态,这是多么残酷的心态和现实。面对这种残酷,多数人会无奈忍受着,一些人会反抗,但古往今来的多数造反者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平等,而是自己占据高位,来享受不平等,追求平等则成为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这一点我们在今后会多次说明,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是毛泽东心灵的核心,贯穿毛泽东一生。耶稣基督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呼唤,佛陀的众生平等的诉求占据了人类思想的巅峰,显然这种平等的思想要高于孔夫子的服从与秩序的观点,马克思则代表了近代人类知识分子的良知,那就是人类社会必须为多数人的生存提供保障,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毛泽东则是以强力推倒种种压迫,来追求多数人的平等,因为毛泽东生活的那个年代,实在是过于不平等了。追求平等这一伟大的信念就是这时候在毛泽东的心灵中萌发的。

  农民们遇到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要反抗这种不平等,《水浒传》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你能想象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甚至可以这么说,水泊梁山英雄对毛泽东的影响力不会小于马列主义,因为《水浒传》最主要的观念就是平等。齐天大圣孙悟空,啸聚山林的梁山好汉,三国逐鹿的各路英雄,已经像种子一般埋在少年毛泽东的心里,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只是故事,而在毛泽东看来这些都是真实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因为他天生就是一个行动者。

  除了和老爹斗争,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几乎是过着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田园诗样的生活。也就是说,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与他无缘,他完全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土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他进行的是传统的农业劳作,接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毛泽东的根,非要给毛泽东戴上某种外国的帽子,不是在夸他,而是某些中国人自卑的标志。今后的中国人无须再自卑了,我们的领袖毛泽东在思想层面与耶稣、佛陀和马克思是一致的,他们共同站在人类思想的巅峰。

  外面的世界其实早已是暴风骤雨般地变化着,自1840年后,中国已经变质了,只是和毛泽东尚没有关系。距离毛泽东最近的动荡是1910年4月,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饥民开始只是请愿,盼着官府能给点吃的,但即使是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被清政府断然拒绝,他们的手段就是直接出兵镇压,镇压引发暴动,但最终统治者胜利了,大批暴动者被砍头示众。清政府对洋人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下层人民却是残忍无比。

  消息传到了韶山,大家愤激地议论了好几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对这件事逐渐淡忘了,又去忙碌自己的小日子了,毛泽东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伟大的觉醒,上帝之所以是上帝,就是因为他将世间万事万物都当作他自己,佛陀之所以至尊,因为他把天下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就是因为他把中国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任何探索毛泽东的人都需要回归到那个时代,那个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中国,底层人吃不饱,上层熟视无睹,中间阶层由着命运分化。

  研究中国问题的大部分学者,都没有抓住中国社会的主线,所以看上去头头是道,其实都是盲人摸象,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实际上,在袁隆平水稻良种和化肥普及之前的所有中国的历史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线,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直面中国历史,也无法理解中国历史。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多了一个内容就是工业化,粮食问题第一,工业化问题第二,这就是中国历史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其他的道德判断得不出太多有意义的结论。

  在毛泽东趋于理性的过程中,情感和理性有时候会产生矛盾,这时候的倾向性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节,韶山一带又闹粮荒,饥民们组织起来“吃大户”,劫走了毛顺生准备运往县城粜出的一批大米,毛顺生气得要命,毛泽东却并不同情老爹,他感情的天平已经倾向于平民百姓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毛泽东的眼界已经高出自我的家庭利益了。无数知识分子一开始欢呼革命,但真正革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很多人又站到了反革命那一边。超越了小家的毛泽东,他的心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纳兰容若词传 明朝一哥王阳明 世界因你不同 领袖们 史蒂夫·乔布斯传 富兰克林自传 天使在人间 风雨张居正 曾国藩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