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6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4)

  我们惊讶地发现,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儿子们不再反抗老爹,后果是严重的,儿子不反抗父亲实际上是不对的,越是食肉的动物,雄性动物之间的争斗越是激烈,哪怕是父子血亲关系。在毛泽东幼年的那个时代,父亲多是严厉的,打儿子的老爹是较多的,但鲜有毛老爹那样,因为毛老爹不光是有名的脾气暴躁,而且还当过兵,打起儿子来那是毫不客气的。暴老头往往会生出柔弱的儿子,原因就是有些儿子会被老爹的暴怒吓住,而无法体会那暴风骤雨般的大爱,反抗老爹的儿子会早早长大成人。毛泽东正好就是对老爹十分不满的儿子。老爹强迫他劳作,不让他上学,还不让他看杂书,老爹十分贪财等等都叫毛泽东逆反。但毛泽东不是愣头青,他没有为了显示勇敢而倔强地站在老爹的巴掌之下,而是能躲则躲,不能躲则寻求同盟军的支持。

  他的同盟军就是母亲和两个弟弟,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依靠同盟军,这一招毛泽东小时候就知道,并且身体力行。这一造就毛泽东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居然是家庭环境使然,恐怕会使研究毛泽东的人瞠目结舌了。

  同老爹比较起来,给少年毛泽东影响更大更深的是他的母亲,作为普通的农家妇女,文素勤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饭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少年毛泽东生活的气氛中有着相当的佛教色彩,这一点很重要。作为一个灭敌千百万的最伟大的军事家,在许多人眼里,他却是一个真正的佛,西藏农奴将毛泽东的士兵称作菩萨兵就是明证。

  老一辈人不可能不遇到乞丐,因为缺衣少食在中国是常态。那个时代的乞丐不是现代城市的乞丐,他们要的真的是一口吃的,而不是钱,钱对他们是过于奢侈的东西了,他们放弃尊严伸出手来只是为了活下去。我们应当知道,对待乞丐的态度是人生一个分水岭,这一态度对人的成长很重要,决定着人这一辈子眼睛是向上还是向下。许多富裕的人家常常厌恶乞讨者,赶走接近他们的乞讨者,而不是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拒绝施舍,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富有,他们眼睛向上看着更为富有的人,这类人一生都是锦衣玉食的可怜虫。眼睛向下的是那些心存慈悲的人们,他们是即使自己不富裕,但依然会施舍一点食物的人,他们是精神富翁。

  毛泽东的母亲乐善好施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它构成了毛泽东人生观的基础,终其一生没有改变。毛泽东敢于面对任何强敌,却害怕面对弱者的伤痛、眼泪和哭声。他的少年时代,中华大地充满了痛苦,多数人是麻木的,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继续制造痛苦。毛泽东既没有麻木,更没有自私,而是以天下人之苦为自己的苦,他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佛教徒以忍让和同苦来化解世间的苦楚,毛泽东则是靠积极的行动来解除世间的痛苦,他比佛更慈悲。我们无法知道那些质疑毛泽东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乞讨者和贫困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最能代表人类良知的恰恰就是慈悲心。以阶级把人划成不同的阵营,今后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否考虑中下层大多数人的利益,则是衡量知识分子永久的标杆,一心一意只为上层利益出谋划策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只是识字的奴才而已。

  毛泽东很早就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他家附近一个农民婆婆,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老爹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此事可见毛老爹的精明之一斑了,没有办法,毛老爹就是会算计,能发财。这个婆婆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絮叨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个大空缺,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尚是少儿的毛泽东心软了,居然自作主张收回定金,把这桩买卖退掉了,不赚这种叫心灵不安的金钱。他的做法自然叫老爹大怒,怒不可遏地训斥毛泽东愚蠢笨伯加傻瓜,可以想象那么在乎钱的老爹什么话都能骂出来。但毛泽东做的主却不能再更改,毛老爹再贪财也不能复去人家家里赶猪。毛泽东宁可挨骂也在坚持自我的道德判断,他成为实际上的胜利者。

  毛泽东11岁那年,老爹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有钱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所以对想通过买地发财的人来讲这还真的是难得的好机会。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老爹获利了,但这件事情却给毛泽东留下一种十分压抑的印象,甚至到了建国后,他成为最高的领袖了,依然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这件事情他老爹做得不对。

  除此之外,毛泽东与他爹的大冲突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反抗发生在他10岁那年的夏天,酷暑中孩子们更希望放下书本去泡在水里,塾师邹春培先生显然不会认同这种期盼,他布置学生们预习《论语》,内容是武侠爱好者都熟悉的一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话,即使没有看过论语的,也有许多人知道,原因是金大侠写的《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强词夺理用它调侃过段皇爷手下的书生宰相读书不求甚解。

  见到“吾与点也”的字样,毛泽东心中暗想:哦,原来孔圣人是赞成弟子们游泳的呀,于是在盛夏的炎热中,他号召同伴游泳去,并说自己找到了对付老师的办法。有人出头,这太好了,显然毛泽东在他的小伙伴中拥有较高的号召力,小伙伴们欢欢喜喜结伴下水。

  邹先生回馆,发现他的学生们个个赤身裸体,正戏水弄波,大怒道:“孺子不可教也!”再下来就该是朽木不可雕也,但显然邹先生准备用教鞭雕一下不是朽木的、但已经是出头的椽子的毛泽东,毛泽东则根据书上所写“吾与点也”,指出孔圣人是赞成下水游泳的!

  这一下把先生逼到了犄角旮旯。邹春培十分尴尬,当时教育的最高精神就是服从孔夫子的教诲,而少儿毛泽东学习的悟性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现学现用,孔夫子成了挡箭牌。这使得邹春培无言以对,他气急败坏地折断戒尺,到毛顺生那里告状说:“顺生兄,你家石三不得了,他才学比我高,我教不了他这样的学生啦!”毛老爹可不认为真的是石三伢子才学比老师还高,听说儿子竟敢坏了学堂的规矩,顺手拿了竹竿就去教训毛泽东。老爹可不讲究什么孔夫子的理论,讲究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师道尊严与父权具有十分接近的血缘关系,师父、师父,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毛泽东让老师下不了台,老爹自然要帮师父找回面子,在这师与父的合力进攻面前,毛泽东选择了跑,毛泽东知道挨打必不可少,不敢回家,想往外跑,尚不足10岁的他,在山里转了3天,只离开家几里远,还未能走出韶山冲。

  孩童的出走是家庭的重大内乱之一,所有家长在准备教育孩子之前,都要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讲好无论老爹如何惩罚你,都不可以离家出走,没有这个契约合同,就不要轻易实施雷霆之怒,否则一切教育可能适得其反。毛泽东的出走也不例外,这一惊人消息自然引发家人的极大担忧,亲友们全体出动,四处寻找,时间在焦虑中度过,亲人们度日如年,幸亏一位砍柴的老人,遇到了迷路的少儿,将毛泽东护送回家,老爹没敢因此再打毛泽东,先生也没有再为难他。对这次的经历,毛泽东自我感觉很好,几十年以后,他向一位国际友人谈起时,称之为“一次胜利的罢课”,他说:“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孩子出走就意味着家长教育失败,这一结论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免,是永远成立的。

  第二次大的反抗发生在1906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13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毛泽东不愿意做这些事,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种事情上。老爹生气了,就骂他懒而无用,为子不孝,他当着客人反驳说: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这简直是批老爹的逆鳞,戳老爹的痛处,毛顺生气急败坏,举手就打。

  少年毛泽东跑到家门前的一口池塘边,声称老爹再要逼近,就跳到冷水里去。这是真正的威胁,倒不是怕淹着了,而是怕冻着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确实有危险。这是态度决然的标志,老爹也犯了含糊,不敢再过度逼迫,可是又不能后退就这么算了,这多丢面子,一时间父子俩僵持在那里。

  自然这时候该妈妈出面了,文素勤见惯不怪,这父子俩都是倔脾气,谁又能彻底改了性子呢?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对峙以父子各退一步化解,老爹承诺不再随意打骂,儿子则半跪认个错得以和平解决。

  13岁的毛泽东就和强悍老爹战成平手,可见他的斗争精神了,这种遇强不弱、不服输的精神在日后的岁月中被不断放大和扩展,在胜利的方针指引下变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最终成了中国人的斗争精神,一步步打败了国民党、日本人,一直到朝鲜战场,中华优秀儿女都被赋予了这种精神的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哪怕是只有落后的武器也能与强大的美国打成了平手,这林林总总都是结果,而种子就是在少年毛泽东反抗老爹的时候种在心里的。

  从此,毛泽东悟出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迫下如果温顺示弱,反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用坚决反抗的办法,才能保护自己。当时的毛泽东并不知道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个什么东西,却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弱者必须反抗才能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福分,我们民族的命运改变是建立在毛泽东的反抗精神上的,而这种精神如果追溯渊源,它居然来自毛老爹的父权压迫,这实在是奇特的一幕。

wW w.Xia 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曾国藩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巴菲特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史蒂夫·乔布斯传 牛棚杂忆 胡雪岩全传 傅雷家书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