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4章 幼年共产党:没有行动力,就无法掌握主动(8)

  罗荣桓不用说,他是毛泽东原班人马。真正靠着军功上升的恰恰是粟裕,粟裕和毛泽东最近的关系是担任过毛泽东的警卫连长,他静悄悄地学到了毛泽东用兵的精髓。

  敌人三次“进剿”都被毛泽东打败了,但胜利只是让红军站稳了脚跟,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的挫折感依然弥漫在军队中,毛泽东尚未消化朱德带上山的大队人马,毛泽东开始推广他的一整套方案,建立政权,土改,练兵。最有名的就是回答了林彪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想告诉他的同志,这样的道路是通向最终胜利的,革命的过程将是生存、发展、壮大的过程。此时的毛泽东没有外界的干扰,在井冈山没有能挑战他地位的人,颇有点你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味道。

  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

  袁文才和王佐都是拥有上百人武装的,当时罗荣桓元帅才是连级干部,粟裕大将也是连级干部,所以以袁王二人的贡献应当是大将级别的,这一点应当是没有太多疑问的吧?可惜后来他们被彭德怀误杀。革命的过程中有许多令人叹息的细节,影响了人们对某些人的好恶评价。我们建议学历史应当看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关注毛泽东的思想历程。

  有了枪就有了政权,有了政权就可以开始实施毛泽东的理想,改造中国与世界。改造中国的力量来自农民,要驱使中国农民参与革命,就是要分田,此时的毛泽东开始迈出关键一步,这是毛泽东革命方程式中获得农民支持的第一次试验。

  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根源,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特别是农民,土地是他们知道的唯一财富源泉,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没有枪怎么可能分地,不分土地怎么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这一切在毛泽东这里完成了统一。

  红军在井冈山的最初阶段,发动群众的主要内容是打土豪,分浮财,但单单这样做,显然是不够的,手里有枪的毛泽东开始了分田。

  毛泽东要干什么?他要革命。革命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要告诉农民,革命就是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一听就全明白了。这比“闯王来了不纳粮”还叫人激动,这是中国彻底革命的开端,分得土地的农民自然就站在了红军一边。

  毛泽东知道自己在接近某种确定的通道,他把这项工作抓得很紧,他甚至迫不及待想在敌人反攻前,争取以一个月时间把永新根据地建设起来,就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贺子珍结为伴侣,毛泽东告诉她,自己结过婚,有三个孩子,留在湖南老家,现在杳无音信。

  那些责备毛泽东不忠于爱情的人,不应当关注毛泽东,应当去温习琼瑶阿姨编的故事。

  有人解释说,毛泽东将婚姻作为联合当地力量的一种策略,这也不是说不过去,不过我们想说的是,在那个时刻准备被人砍头的年代,在那个上层社会热衷于三妻四妾的年代,这个问题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

  联姻作为力量的联合方式,古往今来,多数大人物都是这样做的,华盛顿、蒋介石的成功因素中,联姻的因素都远远高于毛泽东。这是毛泽东的第二次婚姻,像毛泽东这样的英杰获得少女的爱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要说的是,毛泽东巨大的成就中,从外部获得的帮助不占据重要位置,皇皇成就主要是来自他找到的真理和他的思想。

  对建设根据地的问题,毛泽东一直紧抓不放,这是他与其他军事家最大的不同,因为在毛泽东军事家头衔的前面,还有政治家。粟裕回忆道:“毛泽东同志很注意对部队进行建立根据地思想的教育,他常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民军队的屁股,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的比喻,很有说服力。”

  毛泽东知道这一切慢慢地向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可是对于参加革命的许多同志来讲,这种胜利可不是他们期望的革命,他们可没有想着上山当土匪。他们更喜欢直截了当地开打,外面的命令来了,正合心意,怎么办?

  不听毛泽东的,听了别人的命令就会失败,这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了常见的现象,可见毛泽东胜利之路的轨道之窄,别人很难把握。

  湖南省委拿着中央指令命令毛泽东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同志一营守山”。毛泽东不听,别人听。陈毅率数千红军到湘南后,先胜后败,结果多数自行解散回家,这只能说明毛泽东的建军原则在朱德、陈毅领导的队伍中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

  结果很伤心,原先打下的地盘全部丧失,还乡团乘机报复,杀人放火,逼债收租,一时乌烟瘴气,当时有一句口号:“农民分田,地主割谷。”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

  毛泽东给打蔫了的陈毅鼓气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陈毅是个好同志,但他打仗不怎么灵光。许多人会纳闷陈毅怎么会是元帅呢?其实应当反着问,陈毅怎么可能不是元帅呢?陈毅要是会打仗的话,元帅位置还得靠前,名义上是他和朱德两个人带着人马上山的啊!

  毛泽东接应陈毅相当于“第二次会师”,决定主力返回井冈山。离开了毛泽东就会失败,这一近似魔咒的东西,大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发作的。

  毛泽东十分看重纪律,随时纠正部队中的小错,毛泽东极力要传达给中国社会积极的信息,这种做派对于毛泽东将他的军队区别于其他所有军队,最终被人民接受起着积极的作用。

  留守井冈山的一个营凭借黄洋界天险抵抗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后来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军冲锋密集区,敌军指挥官以为红军主力已回井冈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毛泽东听到这个喜讯,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就是毛泽东,他在经历失败后,写下的诗篇却是洋溢着胜利的激情。

  失败也有好处,就是毛泽东的观点和意见得到了进一步认可。朱德、陈毅开始接受毛泽东的政策,毛泽东、朱德随即率领红军大队开展恢复井冈山根据地的工作,取得三战皆捷的胜利。这样,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二次“会剿”被打破了。有了毛泽东就有了胜利,这是魔咒。

  这时毛泽东收到了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的指示信,有了这封信,毛泽东的地位就高于省委,在他领导的根据地里,他就成为了最高领袖。

  他在1928年10月、11月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作,表明他心中已有了通往胜利的线路图。

  为什么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能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

  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的词句是不是很晕菜,但没有办法,这就是文章。毛泽东表述的道理并不复杂,他说出了最直接的问题,一个是我们能活下来,除此方式之外,别的看上去高明的方式连活下去的可能性都没有,更不用谈发展了,第二就是这样的方针不但能活下去,而且能发展壮大,并且最终通向全面的成功。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他进一步阐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快一点,有时候会慢一点,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根据敌人的不同情况决定的。什么叫本事,这就叫本事。努力是必须的,但结果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有的,你必须搞清楚,打仗是你和敌人的较量,他也不想输。这就叫老实。

  毛泽东提出,拿枪杆子打仗、搞土改、建立地盘是要同时进行的,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土改,也不会有地盘,没有土改,就没有人民支持,没有人民支持,地盘就保不住,没有地盘,哪来的土改,没有土改哪里来的后方,没有后方怎么打仗,这就是几年来斗争的主要经验。

  毛泽东的表述,后来经过笔杆子润色,再加上他自己也试图证明这是个理论问题,所以容易叫人搞不明白。其实这个道理拿大白话说就是,在中国土匪都能活,而且还活得不错,可是一帮子嘴里喊着革命的人,却连土匪都不如,也无力保护跟随自己革命的人们,这算什么事呢?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慢慢造成革命的波浪,最终掀起万丈巨浪,就能达成革命目的,这就是毛泽东设置的达成目的之路径,就是他后来最喜欢说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条道路看上去很漫长,却是唯一的可以胜利的道路。这就是毛泽东,他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他的路子是不通的,关键一点就是他先于党内其他同志尝试过了,没有人比他更具有发言权。

  毛泽东发现了俄式革命的缺点,斯大林的那种打击中间势力的路数在中国不能用,因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你把中间势力推向敌人一边,胜利是不可能的,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国的彻底革命,这里的关键点除了发动最底层的人民之外,就是要团结中间势力,就必须坚决纠正那种打击中间势力的“过左的政策”。

  革命的方程式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个方程式可以最简单地表述为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敌人,增加自己的朋友。

  土改将在几个县的范围内尝试实行,毛泽东多次向中共中央作了报告,此时的中央主持者是任弼时,其他的领袖们应该是去莫斯科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共产党人除了毛泽东,其他人都被莫斯科牢牢控制着。任弼时通过多种方式,向各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介绍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毛泽东没有吝啬地藏着掖着,相反他将他的成功之道告诉他的同志,推广到全国,这对于后来这些人汇聚到他的旗帜之下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1928年10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七百多人上了井冈山。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朱老总是元帅首位,而彭老总位居第二了吧,这真可以说是个股份问题。

  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领导的人马,招牌就是井冈山,成为中国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彭德怀也是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彭德怀与毛泽东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有人将彭德怀看作是猛张飞是很不恰当的,彭德怀是会做诗的。林彪曾将彭德怀比作冯玉祥。这不是赞扬他。但不管怎么说,彭德怀带人马上了井冈山,这一行为给他带来了日后中国军队的次帅的地位。

  井冈山的斗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拥有绝对重要的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中国军队的元帅大将和将军们多出此处,也是构成毛泽东权力的基石。

  人多是好事,但人多了,井冈山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们看看真正的军事家粟裕是怎么说的。

  粟裕评论道:“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此时井冈山终于进入了蒋介石的法眼,他尚不知道毛泽东干了些什么,但终于意识到需要重视毛泽东了。

  真正的敌人来了,问题肯定是严重的,局势是严峻的,井冈山无法支撑毛泽东反击敌人,完全有可能被敌人困死,毛泽东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毛泽东一生作为令人眼花缭乱,但主动性是根本,他在拥有实力之后几乎都是保持主动性,也就是说后发制人与主动性在他这里也是统一的。

  袁文才、王佐留守井冈山,统归彭德怀指挥。毛泽东、朱德率领主力出击赣南,毛泽东想来个“围魏救赵”。他估计红四军主力下山后,将会吸引开相当数量的进攻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太高看敌人了,他没有想到敌人不跟着转,他的敌人根本不把毛泽东矛头指向的地方当作必救的,而是一心一意收回井冈山,也就是说蒋介石的指令就是收复井冈山而不是消灭朱毛,在蒋介石看来,朱毛和其他军阀一样,失去了地盘就会完蛋。可是蒋介石错了,这样蒋介石就失去了将朱毛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机会了。因为这时候的朱毛是最弱的。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牛棚杂忆 富兰克林自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丰臣秀吉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风雨张居正 曾国藩 胡雪岩全传 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