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7章 成功的路往往是最窄的(3)

  事情没有完,毛泽东坚持先打吉安。有人却提出吉安算个屁,要干就干大个的,这一豪言壮语符合中央意思。中央指示则是再打长沙。毛泽东费了许多口舌,才叫大伙同意他的意见,可见当时军令之难以下达,官兵一致、民主平等改造出了一支崭新的军队,但在一开始的磨合期,却是谁都能发言,毛泽东说了也不算,尤其是指令来自比毛泽东位置高的中央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好在毛泽东有耐心,说服了大伙。

  朱毛下达命令,总攻吉安。红军胜利攻占吉安城,成立了省级政府,毛泽东写诗庆祝。

  胜利带来朱毛红军的扩大,连续攻克一些县城,土改的范围扩大到几十个县,革命形势很好。但由此就认为军人们接受毛泽东的路线那就太乐观了,军人们依然喜欢当时中央的决策,向大城市发展,认为这样胜利会快一点、会早一点过上好日子,这也无可厚非。

  朱毛手下依然有人想打南昌,毛泽东依然受到两面夹击,毛泽东的招数就是拖,他预感到危险正在降临,他的预感常常是正确的。

  这时,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已接近尾声,国军开始准备对红军发动“围剿”。毛泽东指出危险和困难即将到来,他告诉他的同志们,狗咬狗是会有的,但狗咬狗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争老大,一旦比画出结果就会结束,回过头当他们发现有更大的危险,军阀们依然会停下来共同对付敌人,将矛头指向红军。

  国民党多路军队约十万人已经出动,毛泽东下令撤。

  毛泽东在不断进步中,他在军事行动中已经检验了自己的感悟,他已经接近完成最终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了,他告诉同志们未来应该避强击弱,应该诱敌深入,应该依靠人民,应该集中力量。

  这在后人看上去是绝对真理的战略思想,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接受的。转变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毛泽东费了很大的功夫,尽了最大的耐心,开了许多次会,大家才初步接受了。

  但对“诱敌深入”的方针,也就是让敌人进到自己家里,这一招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的。好在决定权依然在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不和敌人硬碰硬,他带全军转移,待机破敌。

  彭德怀的部下多数是湖南、湖北人,有些人主张分家另过,彭德怀拒绝分家,愿以朱、毛为旗帜,这一决定成就了彭老总,他的态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很领情。

  毛泽东虽也听从中央的指示,对长沙发动了历时16天的围攻,造成较大伤亡。但失败的账不能算在他的头上,相反他是事先就说保留自己意见的,在验证别人的错误之后,他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把红军的行动引入他设置的轨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向胜利。

  这是又一次的磋磨,长沙之战不听毛泽东的就赢不了,吉安之战听了毛泽东的就赢了。

  到1930年10月间,毛泽东麾下红军总人数已达4万人,关键是朱德、彭德怀愿意听从他的指挥,根据地也明显扩大。

  胜利法宝:“走就一个字”

  红军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是和当时中国的形势密切相关的,蒋介石并没有一统中国的实力和时间。蒋介石控制江浙,建都南京,东北张作霖,华北阎锡山,西北冯玉祥,广西的李宗仁、张发奎等各自为政,是较大的独立势力,下面各省林林总总的小军阀,占山为王的土匪多如牛毛。朱毛力量并不大,朱毛红军的特殊地方在于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但从实力上讲,一开始没有进入大军阀们的眼里,大帅一级的军头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夺中国领导权上,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投入的兵力达100万人,蒋介石胜出。

  胜利后的蒋介石才发现一个大问题,军阀们只是争权夺利而已,没有置对手于死地的政治意图,可以妥协甚至联合,而朱毛红军不同,他们是旗帜鲜明地要推翻他的统治,并且通过土改,已经开始挖掘他的根基了。

  这时候,蒋介石反应过来,真正敌人就是朱毛红军。蒋介石刚腾出手来,就立刻调集兵力向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毛泽东面对的敌人是逐渐升级的,他在势力最小的时候,遇到的是“进剿”,那时的敌人只是将他当作一般的土匪对待,后来势力大了,蒋介石也只是协调江西湖南福建两三省军阀进行“会剿”。“围剿”则表明蒋介石真正把毛泽东视作了自己对手。

  从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没有将待在租界里的共产党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搞暴动,搞恐怖,警察就能灭了你,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敌人是毛泽东,因为汪精卫都已经屈服于他的威势,他真的没注意那个曾经比他地位还高的宣传部长已经上了山。

  他没有想到毛泽东这个书生也拿起了枪杆子,并且将力量对准了他统治的社会结构的基础部,蒋介石的实力在增加,他的获利模式在进一步放大,但他不知道,毛泽东的成功模式也已经形成,并且比他的膨胀速度要快得多,短短几年工夫,毛泽东已经发展了近百倍,蒋介石最多发展了十来倍。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的固然能吃小的,但快的也能吃掉慢的。

  取得中原大战胜利的蒋介石目光盯住了最高的权力宝座,他居然只调集了十万大军进行第一次“围剿”。他大概把红军当成了军阀一样的土鳖等着他来打,蒋军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朱毛的根据地大举进攻,此时根据地内人口已达200多万,分得土地的农民积极支持红军,人心已经倒向朱毛。

  “诱敌深入”的方针,是一个狠到家的方法,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将农民摆到了风口浪尖上,也把国民党逼到两难境地,国民党怎样对待这些分得田地的农民,都将是错的。国民党一来,肯定要将土地收回去,还给地主,那他就得罪了多数的农民,由于土豪的浮财已被没收,地主收回土地所能拿出来的红利远远少于得罪多数农民带来的损失,这样国民党就丧失了民心,还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益,如果采取屠杀政策,则将会迫使农民加入到红军队伍里来。毛泽东就像是一个太极高手,他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土改、换取农民的支持,当国民党的力量反击的时候,他又将这种力量引向农民,借助于敌人的力量推动农民参与革命,从而达到鼓动大多数人参与革命的终极目的。

  要实施这一策略,主要阻力来自自己的内部,革命者很难接受这种狠心肠,退却会叫勇敢者视作胆怯,有的人则是舍不得。对于毛泽东来讲,只获利不吃亏是他设定的规则,他知道这样将带来最后的胜利,可是对于其他领导人来讲,占领意味着胜利,放弃意味着失败,所以毛泽东占领城市随后轻易放弃叫人无法接受。可以说上上下下都被毛泽东搞得头晕,除了铁杆追随者,其他人都表示怀疑这种方式的正确性。

  为了讲清这个道理,毛泽东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解释欲取先与的道理。

  毛泽东的上山不是为了山,攻城不是为了城,经略地方不是为了地盘,他的目标是全国政权。为了达到这一几乎不可能的目标,毛泽东走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也制定出了一些让人特别是他的同志都无法接受的方针策略。反对他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容易觉得自己很高尚,但注定要失败,失败则将这些人淹没在历史的黑暗中。

  早在周朝,就有人喊出了:“一时之利在于力,千古之利在于理。”这似是而非的道理,给我们民族带来的伤害是很重的,仁义无敌更是胡话,宋襄公常叫人视作笑话,但立国根本脱离了力这一根本,引发的灭顶灾难恐怕叫所有人都笑不出来吧。自南宋以来,中国就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压迫之下讨生活,最终遭受蒙古铁骑的彻底蹂躏,当国土成为异族的牧场,当女人成为别人的财富,男人们还有脸活着吗?

  所以胜利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规则之一,对错只是左右手的一种标准,毛泽东为我们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就是战无不胜的法宝,这一法宝是在无数的鲜血和生命中锻炼出来的。有人指责毛泽东打内战,流的是自己人的血,这是一种阴暗的恶毒,岂不知只有自己流血才能换得敌人的血,只有敌人的血才能换得我们的女人不再流泪,后代不再流血。

  初次直面蒋介石,毛泽东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这样蒋军就没有获胜的可能,一个走字叫蒋军连连扑空,蒋军一进入根据地中心,就陷入困境,没有人烟、没有向导,也没有粮食,国军变成了瞎子聋子和瘸子。

  红军却以逸待劳,消息灵便,对国民党军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围剿”敌军虽有十万,却是分散的,毛泽东手下只有四万余人却是集中的,毛泽东心中盘算着:如果能消灭敌人一个师,其他将不攻自破,毛泽东将目光瞄向敌张辉瓒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第五十师。

  毛泽东最高明的工作方法之一是事先告诉他的军民,他将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慎重初战”的问题,一定要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才打,这时候打击的目标,最初选的是谭道源师,谭道源靠着胆小谨慎躲过了这一劫。没有等到胆小的兔子,蹦来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在忍耐待机中,一向骄横的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冒进了,他向龙冈推进。

  龙冈是狭长的盆地,是弱旅打强旅的好场所。红军全歼了蒋军近一万人,活捉张辉瓒。主攻师的师长是粟裕。

  灭敌一万,并且不需要朱老总、彭老总亲临前线,不需要他们再冲锋陷阵了。在数百次战斗中逐级爬上来的军头彭德怀也不得不佩服地说:还是摇羽毛扇的厉害啊。此时的老毛在朱德、彭德怀眼里开始接近诸葛孔明的形象了。

  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毛泽东以十分兴奋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它的前半阕是: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毛泽东乘胜挥师向东,直取谭道源师,歼敌3000多人,其他各路蒋军仓皇退走。

  所有的忍耐都变成了正确,一切放弃都有了回报。在五天内,红军连续打了两个大胜仗,打破了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

  不过对蒋介石来说,第一次“围剿”失利似乎算不了什么,有资料表明蒋介石听到失败后,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并且写信说:“我兄每闻共党,便张皇失措,何胆小乃尔!使为共党闻之,岂不为之所窃笑乎?”说明此时的蒋介石还真没心痛。

  全歼一个师意味着某种变化,毛泽东获得了现代化的工具——无线电台,这等于齐天大圣又多了一双顺风耳。

  杀敌上万,是共产党开始起义后取得的最大胜利,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

  蒋介石大队人马跑了,毛泽东就开始打县城。胜利自然带来情绪高涨,顺势而为,采取攻势作战,占领瑞金等县城,摧毁了不少地主豪绅武装,根据地扩大了,地方武装发展了。打土豪,分田地那是不能少的,红军给养和经费增加了,在军内作战经验要总结,训练、教育两不误。

  失败后的蒋介石才知道大意了,好在他有钱有枪有人,第二回他派军政部长何应钦统一指挥四省部队,调集20万人“围剿”,不掐死朱毛誓不罢休。

  蒋介石第一回“围剿”用兵10万,肯定是错的,因为兵力比例是十比四,第二回要好一些,二十比四,符合五打一,兵力上有绝对优势。同时,蒋介石也不是傻瓜,他还是要总结经验教训的,不过从这以后主要是教训了。鉴于第一次惨败的教训,他搞了一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这真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枪有枪,我不上当不冒进,打不死你?作战方针是每日进展只五里、十里,停下来,马上修工事,再加上一招让还乡团搞民团善后。这一回看上去无懈可击,看你毛泽东怎么对付?

  朱、毛发布命令:跑。正确的说法叫走,因为敌人不追,按照军事术语叫作脱离同敌军接触,总而言之战法上已经写明了,敌进我退。

  这时苏区领导层有了变化,“真正工人出身的”(斯大林语)并且被斯大林接见过的项英成了毛泽东的上级,不过项英刚从莫斯科回来不久,又不大懂得军事指挥,所以,毛泽东仍然指挥作战。

  随后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弼时身份最高,他是政治局委员。他们开会作的决议中基本肯定了毛泽东的工作,注意这句话,他们肯定了毛泽东,如实施土改、建立了红军的整个制度等等;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毛泽东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也是肯定的,这句话好听吧,意思却是:听清楚了,我们是你的上级,明白不?

  敌人就在前面,先打仗吧。可是自从见了新领导,军内又有人站出来表态听中央的。中央局代书记项英虽然不会打仗,但也不会有权不用,根据中央指示,项英主张跑远一点,干脆跑到根据地外头去,还有些人主张“分兵退敌”。

  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毛泽东的走,可不是逃,他的诱敌深入,是要灭了敌人的,而不是躲避敌人的。他比土匪的打圈要主动得多。

  毛泽东反对这两种主张,分兵硬碰硬和跑得远远的他都反对。由此我们就知道毛泽东的招数后来看着高明,是因为胜利了,但一开始却不是别人能够想到和容易接受的。他的意见只得到朱德、谭震林等人支持,在会上处于少数地位,因此,他便向官最大的任弼时提议扩大会议范围,来讨论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针问题,这个提议被任弼时接受了。

  这一招很有效,越往基层毛泽东的支持者越多,这些人跟着打了好几年了,当然支持毛泽东,这样,毛泽东的意见由少数变成了多数。

  跑路还是打仗的问题解决后,紧接着就是从哪儿下手。有人主张先打强敌,毛泽东则认为应打弱敌王金钰部,经过讨论,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在会后闲谈时曾说:他们不懂得在战略上先打弱敌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然后毛泽东就背了一段古文。

  这样子在会下讲事情,有两方面效果,愿意听从他的意见的,视他为领袖的会认为毛泽东懂得真多,不由得就产生出滔滔不绝的仰慕之情,而对他不感冒的知道后则会更搓火。

  关于这一段历史,需要注意任弼时的态度和立场,由于任弼时逝世较早,关于任弼时的资料中有很多误解。

  前面我们谈到,1928年党的“六大”前后,任弼时奉命留守中央,对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给予了很大支持,对于毛泽东的工作和红军初创的斗争,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我的前半生 风雨张居正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富兰克林自传 纳兰容若词传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苏东坡传 世界因你不同 野心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