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8章 成功的路往往是最窄的(4)

  一般人会问,任弼时在苏区毛泽东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是什么态度呢?由于后来在延安整风时,任弼时常常为左倾中央承担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任弼时错误也很大,这是一个误解。毛泽东与任弼时近乎师生关系,以后来毛泽东与任弼时的关系可以推断任弼时不会反对毛泽东,即使他说的毛泽东不爱听,也只是在传达中央的指令。任弼时的使命是执行王明、博古为首的中央的指示,所以他起草过文件批评“狭隘经验论”来向上交差,因为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主张其矛头直指布尔什维克们,任弼时心向毛泽东,从他从来没有夺过毛泽东的权力就能看出,所以无须做工作来争取,毛泽东把重点放在说服王稼祥上,因为王稼祥是负责军事的。

  毛泽东初见王稼祥的时候就深谈过,并把他的经验写成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赠给王稼祥,王稼祥十分佩服,逐渐理解了毛泽东的主张,转而支持毛泽东,这种支持很重要。毛泽东非常注重争取别人的支持,这是他的特点之一。

  项英和顾作霖反对毛泽东,任弼时却来个“未置可否”,但在争论中任弼时却确认毛泽东“有独特见解,有才干”。这就是他俩关系的明证。

  通过扩大会议毛泽东获得了支持,朱毛立刻签发命令:消灭王金钰。红军立刻埋伏了下来,没有想到一下子就等了25天。

  三万多红军在二十多天内隐蔽在山区,敌人迟迟不来,下了钩了鱼儿不咬,性子急的人恨不得把钩儿提上来看,这样的人无法钓着鱼,毛泽东岿然不动,就一个字——等。

  等了二十多天,王金钰部一个师加一个旅终于来了,朱毛下令消灭他们。

  敌人这时候似乎还不知道毛泽东手里有了电台,在用明码通报,明确告诉红军他们将到达毛泽东指定的地点。

  这一回与上一次纯粹的口袋阵不同的是,红军用穿插的方式抄了敌人的后路,使毫无应战准备的敌军陷入一片混乱,该师大部被歼灭,师长被俘后,伪装成一般俘虏而获释,在追击中又歼灭一个旅。

  首战告捷,朱毛指挥红军扩大战果,半个月中,朱毛指挥红军,横扫七百余里,连续打了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两万余件和大量的军用物资,痛快淋漓地打破了蒋介石第二次“围剿”。

  毛泽东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后,又兴奋地填词《渔家傲》: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里面的“有人泣”,是指蒋介石,这么惨痛的失败,足以叫蒋介石落泪。

  这一边正打着呢,蒋介石可没有闲着,他软禁了他的盟友胡汉民,汪精卫找到了翻脸的理由,又拉上反蒋各派在广州另行成立“国民政府”,并积极部署向湖南进攻。汪精卫是个反复无常的人,由于没有实力被蒋介石从高位上挤下来,使得他走的完全是偏锋,而且越走越歪。

  我们对照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路线,会惊讶地发现,蒋介石走的路线是联络大的,消灭弱小的,这显然成功得快,对比他小的势力是能消灭就消灭、不能消灭的采取收买的政策,对张作霖、冯玉祥、阎锡山以及两广的李宗仁、白崇禧似乎都是这样,但走到一定份上就走不动了。毛泽东则是相反,他的路线是联合弱小对抗强敌,这样要慢得多,毛泽东连袁文才、王佐这样的几十条枪的力量都是合作的态度,最终他的成就是无限的。

  毛泽东当时估计:“蒋有先对付两广的必要。”于是他把红军分散在各地筹集给养和款项。这一次毛泽东的判断不那么准确,这就给我们研究毛泽东的人一个机会,让我们看看如果情况不是毛泽东判断的那样,他是如何处理危机的。

  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比毛泽东预计来得早得多,规模也比第二次“围剿”大得多。这倒不是蒋介石知道自己要失败早早做了准备,而是蒋介石要对付广东军阀的缘故,蒋介石下决心圈禁胡汉民的时候就知道会有人不服,要跳脚,就准备了军队应付南方的反对势力。而毛泽东距离蒋介石最近,于是蒋介石将朱毛与广州汪精卫串起来对付,准备一枪先扎穿朱毛,然后再扎汪精卫,来个串糖葫芦。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蒋介石亲赴江西指挥作战,集中的总兵力达30万人。这是蒋介石第一次面对面和毛泽东对打。

  蒋介石自恃兵力雄厚,又回到老路子上去,他以重兵由北向南猛烈推进,企图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再乘势直捣广东,解决汪精卫等反对派势力。这方法是对的,这也是蒋介石少有的正确打法。

  毛泽东没有想到蒋介石会来得这么快,主要没有料到蒋介石把红军和广州的汪精卫串起来一块来打。红军总数仍是三万多人,而且部队分散一时无法集中起来。毛泽东、朱德先是指挥部队收缩集中,一开始他们曾想在边界消灭蒋军一路,再及其他。但很快就发现不是这么回子事情,立刻放弃了原来的打算,集中主力,跑回根据地内部。

  敌人进兵的速度比他想的快得多,毛泽东想退到腹地都已来不及,毛泽东绕了一个巨大的圈子,躲过“围剿”军进攻的锋芒,方才实现主力集中。所以后来毛泽东常说,集中优势兵力谁都能懂,能做到的不多。集中兵力,要先行收缩才能做到,这意味着直接吃亏,胜利在未来并不确定,这就是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懂,但多数人做不到。

  蒋军全力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却到处扑空。毛泽东定下的方针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但战机难寻,敌人实在是太多了。自己在弱势的情况下,被强大的敌人包围,这仗最难打。你跑早了,敌人的十面埋伏可以顺势转成二龙戏珠接着追;跑晚了,就被人包了饺子,就得在包围圈似成非成之间,最晚在包围圈尚未厚实之前跳出或是撕开才成,总之是很苦很累很危险,传奇就是这样造就的。

  这时候毛泽东处于三面临敌一面临赣江的危险境地,南北都有强大的敌军,中间只有20公里的空隙可以穿过,为了造成对方错觉,红军以少量部队伪装主力,向赣江方向佯动,主力却趁着黑夜,翻山越岭向东跳出了敌军主力的包围圈。

  跳出圈子的毛泽东相当于在敌人的背后出刀子,蒋介石搞了一个包围圈,鱼儿却在外面,此鱼还能咬网子。毛泽东连胜两次后,接着向更东边打,从原来的被动局面中夺回了主动权,但危险并没有结束,空间实在太小了。

  蒋军快速扑了回来,毛泽东让谭震林带一小部分兵力继续向东引开敌军,红军主力秘密西进。

  这一回蒋介石只给毛泽东留了10公里的窄缝,毛泽东依然穿越过去,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再次溜出了包围圈。国民党军队被少量的红军牵着鼻子往东北向走,谭震林靠着汽油桶里放鞭炮,晚上就扔几颗手榴弹,一路攀山越岭,把国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一。等蒋介石命令蒋军主力再次掉头向西,红军主力已休整了半个月,蒋军来了,朱毛接着西移。

  蒋军一再扑空,精疲力竭,反蒋的两广联军趁机大举北进,进入湖南,蒋介石只好退却。

  这正是红军反击的大好机会,反击中一次打平,五次胜利。蒋介石直接指挥的国军的第三次“围剿”被打破。至此蒋介石手下的多数大员已经和毛泽东交过手,他们无一例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蒋介石亲自指挥调动30万大军,没有打败朱毛3万人马,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当然可以将账算到汪精卫和两广军阀头上。但谁都不能否定的一点是,蒋介石不可能战胜毛泽东。一比十,毛泽东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不输反胜。从此以后蒋介石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优势和机会了。

  胜利自然带来地盘扩大,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范围扩展到28个县境,在根据地内,发动群众,建立党、团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分配土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一个新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现雏形。

  这胜利是不可思议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但都是借助地利和其他条件完成的,没有人像毛泽东一样只是靠了方法就实现了。毛泽东后来最欣赏的是李世民和朱元璋,他们都是后发制人。尤其是朱元璋,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成就帝业。毛泽东为什么会早早地打出自己的旗帜,在力量很小的时候就明确地站到了蒋介石的对面,军队对军队,政府对政府,堂堂正正打了几十年,最后取得彻底胜利呢?显然他找到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一整套战法,这是军事家的最高境界。

  毛泽东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

  我们不能说蒋介石一点都不会打仗,毕竟蒋介石是靠军队的胜利崛起的,问题是他遇到了毛泽东,过去一切有效的方法,对付毛泽东无效。毛泽东看上去老在跑,但他的跑是极其主动的行为,他不是跑得无影无踪,而是就在敌人边上,他时刻等着咬敌人一口。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完胜,毛泽东完整的战略战术成型了。这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包括:在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下,“诱敌深入”是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运动战是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歼灭战是反“围剿”的基本要求。它的要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避强击弱,慎重初战,采取包围迂回、穿插分割的战术,制造并抓住敌军在运动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实行战斗中的速决战。

  毛泽东的奇思妙想,在这个时候已经得到了全面的验证,从拿起枪杆子开始,在三湾改造军队确定党指挥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纪律,到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到优待俘虏,开始了军队的建设,有了枪就建立政权,推进土改,然后滚动发展,这一步步走来,中间虽有调整但多是微调和进一步改进,只是更接近他的革命的方程式,最后他的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关键是他的军队接受了最严酷的考验,蒋介石亲自率领的30万大军在毛泽东的3万人面前失败了,从这一天起,再没有敌人能够打败毛泽东。

  失败让人们选择了毛泽东

  成功的路往往是最窄的

  共产党人的起义多数被蒋介石等军阀扑灭了,活下来的只有毛泽东的队伍做得最大,他最有生命力。其他较大的是张国焘和徐向前、贺龙、方志敏三块根据地。

  蒋介石不再是毛泽东的对手,毛泽东已经练就了战胜蒋介石的全套功夫,但中华民族的灾难不单单是蒋介石这一内贼,我们还面临强大的外寇,毛泽东要成为领袖,他的敌人除了蒋介石还有日本人。造就巨人的恰恰是灾难,战胜巨大的敌人才是伟人。

  第三次反“围剿”刚刚胜利,日本人突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军在短短四个多月内就占领我国东北三省,这意味着外患已成为中国的主要问题。

  今天生活在“两弹一星”的保护伞下,凭借着打败天下无敌手的先人们的余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知道多少近代历史呢?知道日本人是怎么产生蚕食中国野心的吗?中国粗一看依然是庞然大物,实际却似一头恹恹待毙的肥猪。日本人在占据朝鲜之后,等着中国的反应,为什么要等待呢?因为他们已经尝试过了,在明朝、清朝强盛的时期,只要朝鲜有事,中国必然出手,所以他们并没有敢直接进入东北,直到某一天,在鸭绿江边日本军队看着八旗士兵耀武扬威的样子不高兴,给了一排子枪,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叫日本人目瞪口呆:他们没有遇到反击,看到的却是八旗兵丢盔卸甲,轰然逃命,从捡到的枪看他们的装备并不比日本差。在殖民者看来这样的人们占据着肥沃的土地就成了罪过。就这样日本人一步步跨进了中国人的家园,在发现没有任何抵抗后,就演变成了中国国耻“九一八”。

  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好感的人,敢于面对这样的现实吗?日本人占据朝鲜,说不上是蒋介石的错,是前面统治者的错误。但日本人蚕食东北的意义是什么,蒋介石都不懂吗?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怎么有资格做中国的领袖?当时东北的张学良、华北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都已归顺蒋介石,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了。是东北的资源养活了日本人的军队,给日本人提供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物质,也膨胀了日本人的野心。如果事态尚在萌芽中就予以剪灭,我们何至于全民陷入被日本人屠戮的悲惨之中?

  看看毛泽东吧,他成为中国领袖后,遇到世界第一的美国人朝着三八线进军,他就敢于喝止,警告美国不可以越过三八线。美国人哈哈大笑,你中国人的话谁当回子事情呢。百年耻辱的历史写在那里,美国人照样往前,直接开到鸭绿江,毛泽东就果断出手了,东北边境不容许有强敌,这是中国的底线,侵略中国的通路就是东北到华北再到南方,历史早就重复着这一点。在东北直接抗日,其难度绝对不能和抗美援朝相提并论,发起“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兵仅有数万,是带有试探性质的挑衅,无奈我们的民族积弱太久,江浙财团选出的领袖过于自私,蒋介石对日本人的蚕食无动于衷,对待内部的共产党却竭尽全力镇压铲除,这种自私与无良导致我们民族将面对巨大灾难。

  毛泽东明白自己的责任,战胜蒋介石意味着他将代表这个国家和人民,维护民族利益就是他的责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毛泽东、朱德、贺龙、彭德怀等在9月25日联名发表文告,坚决主张抗日。

  是什么因素使得毛泽东有如此敏锐的方向感?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是民族主义。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民族主义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是一个贬义词,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褒义词。在人类历史上,没有民族的土壤,任何思想只能是理论,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是我们民族的最伟大的英雄,即使不喜欢毛泽东,也必须承认这一点,否则就无法探讨任何问题。

Www.xiaoshUotxt.netT 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明朝一哥王阳明 傅雷家书 我的奋斗 蒋介石传 往事并不如烟 拿破仑传 毛泽东与蒋介石 我的前半生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