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3章 领袖必修课:用正确证明实力(2)

  毛泽东意识到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还是成立一个小组指挥的好,他提议他自己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全权指挥作战,以周恩来为团长。

  这样毛泽东就获得了军事指挥权,周恩来是个最好的参谋长,王稼祥对毛泽东是崇拜的,这样对红军来讲,命令来自中央,大家都容易接受。愿意听毛泽东指挥的人没有意见,因为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在指挥;愿意听周恩来指挥的人也没有意见,因为名义上周恩来在发布命令;他俩的指挥都不爱听?那你一边凉快去。

  这时,红军的行动看上去就没有了方向,忽东忽西,飘忽不定,难倒了蒋介石,他只得分散兵力,四面防堵,为了调动蒋军队西移,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西进,并派一个团伪装主力继续向西北挺进,主力却隐蔽集结。这再次证明敌人追着跑的时候佯动才是有意义的。

  蒋介石得到飞机侦察的情报,急忙调集各军,还得意地声称“剿匪成功,在此一举”。蒋军大举西向,红军立刻掉头再次东渡赤水河,返回贵州。看到这里,是不是有很熟悉的感觉?那就是第三次反“围剿”的重演。

  这时,贵州境内的国民党兵力已十分空虚。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中的“得意之笔”,堪称是武侠里面的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为什么是得意之笔?不能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知道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整个过程并没有辉煌的胜利,却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典范,蒋介石动用十几倍的兵力,对付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根据地可依靠、而且是败军的毛泽东,蒋介石花了大价钱编织的大网就是逮不着毛泽东这条漏网之鱼,你南北夹击,他就东西乱跑,你搞一个包围圈,他就选择最弱的一个点撕开,这个过程中,他还一口连着一口吃小鱼,不断长大,天才的招数就是这样炼成的。

  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毛泽东挥师南下,南渡乌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前锋直逼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后来想挺蒋介石的人很郁闷,你蒋介石没事跑到前线上干什么,不救你不对,救你的话,计划就全打乱了。毛泽东的目的却是调出滇军,蒋介石当然没有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本事,遇到危险他先慌了,急调离他最近的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这就对了,毛泽东一边虚张声势,做出攻打蒋介石所待的贵阳之态,真正的主力直插云南,接着西去,直逼昆明。

  这时,滇军主力全部调去保卫蒋委员长了,自己这一边根本就没有兵,要说这也可算是国军中最大公无私的特例了,现在红军来啦,吓得云南军阀龙云胆战心惊,集中民团守备昆明,这时候毛泽东哪有心情占领城池,谁又能想到这招招都是虚招,红军的真正目的是抢渡天险金沙江,脱离追敌,活下来,歇一下,就成了最重要的目标。

  就在这时,贺子珍被敌机炸得遍体鳞伤,挂花17处。毛泽东赶到担架旁,她对毛泽东说:“润之,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你们走吧!”毛泽东不同意,说:“抬也要抬走。”当时要是留下来,重伤的贺子珍绝无可能活下来。但这次受伤是很重的,多次怀孕流产,以及身负重伤,能坚持完长征实在是奇迹,贺子珍不仅仅是身体上受伤,她的精神也受到严重伤害。

  毛泽东虚晃一枪比画着要打昆明,迫使云南军阀调兵固守昆明,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毛泽东自己率主力迅速北上抢渡金沙江,过河后烧掉船只,金沙江这一天险反而挡住了国民党追兵,7天后国军主力才赶到金沙江边,只能隔江兴叹。天险没有成为毛泽东的敌人,反倒成了帮手。其实真正的棋下到这里已经下完了,后面只是收官了。

  后来,萧华写的长征组歌唱道: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有人说没有见到毛泽东打什么仗,只见到乱跑,这也好意思说用兵如神?是的,三大战役鸿篇巨制,抗美援朝赫赫威名,毛泽东没有得意过,他最得意的就是四渡赤水之举,就能说明问题。渡过金沙江后,红军得到了休整。

  目标、方法、决策都在毛泽东心中,只有周恩来、朱德少数人知道,这样的东西乱跑,使得军队中的中层干部产生不满,林彪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林彪此举并不是政治上反毛,而是希望毛泽东不要直接指挥战役,在林彪看来毛泽东就应该是总书记,而不是前敌指挥官,可是他不知道毛泽东此时地位并不巩固,此举对毛泽东没有任何帮助。

  其实北上是出路毛泽东心里清清楚楚,北方不是蒋介石的势力范围,问题是直接北上做不到,所以毛泽东不断向西,再向西,才有了北上的机会和可能,此时的林彪,尚不是后来的林彪,他的意见有点像是早知道吃四个包子会饱,干吗要吃前三个的味道。

  毛泽东批评了林彪,“你是娃娃,你懂得什么?”周恩来、朱德支持毛泽东,他们身处最高位,形势和情报都印证了毛泽东的正确,他们知道毛泽东的高明,称赞他在危急的情况下,采取兜大圈子、机动作战的方针,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一系列“东西乱窜”全是虚招,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向北,北渡金沙江,才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包围。

  红军此时开始正式北上,先要通过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地区,才能到达大渡河畔,毛泽东这时候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民族政策,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受到破天荒的优待政策,而在毛泽东之前的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多数时候是被汉族欺负的。

  毛泽东的民族政策是非常进步的,是基于民众大联合的基础上的,中国过去的民族政策多是建立在大汉族主义的基础上的。如同大国政治中的小国命运很少是能独立自主的,少数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因素,他们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力量改变这一点,这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是毛泽东直接将民族政策提升到共同进步这一高度的。

  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没有辜负毛泽东的厚望,他与彝族首领歃血为盟结为兄弟,顺利地通过彝族地区,赶到大渡河的安顺场渡口。

  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蒋介石希望他的部下复制历史,建立“殊勋”,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可见历史不能轻易套用。在安顺场,刘伯承率先遣队到达后,找到两只小船,由17名勇士抢过河,占领了渡口,先遣队各部陆续过江,但此处架桥不易,全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这里过江,红军大部队在安顺场以北170公里的沪定桥全部渡过大渡河。泸定桥上的壮举是红军长征中最具有震撼力的画面。你能想象吗?红军是从13根光光的铁索上爬过去的。西方有人研究说,只要炸掉十几根铁索,红军就完蛋了,这是一个误解,毛泽东是不做这种极端危险的事情的,这是毛泽东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如果不知道毛泽东对待危险的态度,就无法理解毛泽东的成功,真实的情况不是那么糟糕,最糟糕的时段已经过去了,泸定桥只是敌人没有意识到毛泽东的队伍会这样快速到达而产生的破绽,它给红军过河带来的便利,不是长征中的关键点位,所以我们说这只是画面上的震撼,是收官阶段的动人情节,蒋军大部队被毛泽东远远地甩在后面,大渡河可不是台湾海峡。

  这时的毛泽东,就可谓金鳌入海不回头,蒋介石鞭长莫及了,他花费巨大的金钱和军力织就的大网没有抓住红军,就是因为长征途中,他的对手不再是留苏的书生,而是又换成了毛泽东。这盘棋他没有下赢,而且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了。

  摆脱了追敌,毛泽东和他的部下,面对的是大自然的艰难险阻,这就是常说的雪山草地中的雪山,许多战士倒在了寒冷中,再也没有起来。

  熬过来的勇士们在雪山坡滑下时有了笑声,终于没有敌人跟在屁股后头了,他们见到了自己的同志,下山后,毛泽东见到了退出原根据地的张国焘的部队,他们边打边撤,人马有八万之众。

  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本来是一件天大好事,但对毛泽东却成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会师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红军兵力达到10万多人,但会师也带来问题,红军向哪里去?选项有三个:向北、向西、向南。这涉及未来的出路以及背后的领导权之争。

  这一回决赛选手是毛泽东与张国焘。

  毛泽东的意见是北上川、陕、甘,张国焘意在向西去青海、新疆,或暂时向南进攻。张国焘的意见中显然包含有依靠俄国人的意味。

  毛泽东和张国焘都是中共“一大”的代表,张国焘这个在党内资格一直比毛泽东高的北大高才生,从中央红军的破衣烂衫中看到的是获得最高权力的机会,他没有将张闻天等放在眼里,他知道这时候的中央是毛泽东说了算,所以他把矛头指向毛泽东。为什么毛泽东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因为蒋介石没能力伤害他,他的党内的其他同志也已接受了他,但张国焘却有资格和资本与他较劲,其他的领袖已经证明自己错了,但这不适用于张国焘,张国焘没有这样的包袱,最糟糕的是在这次较量中,毛泽东甚至没有回旋余地,不像对待蒋介石,他可以跑,他的部下肯定跟着走。但面对张国焘,他没有把握他的同志会支持他,而与张国焘翻脸。

  中央红军号称三万多人,其实会师时人马不在一起,而且疲惫至极,张国焘的四方面军八万以上,这主要原因是四方面军有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徐向前,他们在反“围剿”的时候没有什么损失,算得上是兵强马壮,如果张国焘合兵北上,仅仅就拿股份说事,他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地位啊,即便要争,他只要把矛头只对着毛泽东一个人,其他人什么态度都尚未可知,但张国焘注定成不了大气候,他将矛头对准了所有人,这样不光是得罪了毛泽东,也把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朱德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这时候就能看出,毛泽东并没有成为总书记,也没有成为名义上军事最高负责人,这一步骤就体现出了巨大的智慧。

  中国共产党刚刚换完领导人,就又遇到党内最激烈的斗争,毛泽东提出的北上目标就是中国历史上周朝和秦朝兴起的地方,紧挨着中原,而张国焘指出的地方则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的影响力小得多,周恩来支持北上,提出迅速北上攻打松潘,走大路直奔川陕甘,这显然也是毛泽东的意思。张国焘含糊其辞,毛泽东强调:今天决定,明天即须行动。当机立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素质。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争往往是一念之间,云泥之别。

  张国焘人多势众,给官吧,张国焘成了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成了军委委员。张国焘还不满意,一面伸手要权,一面拖延北上计划。

  妥协是必要的,周恩来担任的红军总政委改由张国焘担任,但战机已被张国焘贻误,胡宗南得以集中兵力扼守松潘,红军只得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大草地也就是大沼泽地北上。也就是说,长征中的过草地是拜张国焘之赐,本来抓住机会夺路而走是有可能的。没有张国焘打横炮就不会有后来大众熟知的雪山草地之歌,因为大沼泽地本是可以不用走的。

  就在这时,毛泽东给他的残兵败将打了一支强心针,他告诉红军,北上是为了抗日,一个高尚的目标被树立起来了。这样北上成了红军的初步共识。

  红军分两路北上:一路是张国焘、朱德和刘伯承,他们职位是红军总政委、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另一路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

  张国焘犯了一个技术性错误,使得他的举动变得不合乎组织规则,就是他伸手要官。周恩来和张闻天都同意让出位置,毛泽东阻止了张闻天,而是提议将周恩来的总政委让出来,这一点后来证明又是极其英明的。而张国焘认为总政委是管军的,是实权,他也欣然接受了。

  张国焘下了决心拒绝北上,坚持南下。

  毛泽东坚决北上。就是在这时,常委推举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他们不再犹豫,他们需要毛泽东出面抗衡张国焘,虽然有水到渠成的因素,但张国焘把其他人一股脑推向毛泽东也是原因之一。

  毛泽东从军事、经济、民族、地形等条件,论证了红军主力不应向西而应向北,他这番话主要是为了说服张国焘手下的徐向前、陈昌浩,效果不错,徐向前、陈昌浩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为他的同志指出的是最终将夺取全国政权,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利益的捍卫者的崇高的光明之路。这一点被中共最高层的领袖们完全接受了,在这一次斗争中,张国焘没有得到任何高层人物的支持。

  经过七天六夜的艰苦跋涉,毛泽东同部下一道走出荒无人烟的草地,到了班佑,在这里歼灭国军5000余人,这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领兵的是许世友。这样许和尚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

  毛泽东距离他的目的地不远了,他和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要他们快速靠拢过来,这时候的张国焘迈出了不可饶恕的一步,他自己原地不动,反而密电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且企图以武力裹挟中央。

  这是红军历史上最令人难过的一幕,党内斗争是很激烈的,无非就是看谁水平高,能带来胜利,失败者自然被淘汰,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军事对峙,避免这一危机的关键人物是叶剑英,据说叶剑英先于陈昌浩看到张国焘的电报,立刻秘密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迅速抄下电文(后来,毛泽东讲到电文中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当晚,毛泽东同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和病中的周恩来等率红一、三军团迅速脱离第四方面军范围,自行北上。

  毛泽东想说服徐向前一起走,由于言语闪烁,徐向前似乎没有明白。这是最没有办法的事情,该怎么表述呢?没有办法,毛泽东自己走了。

  至此,本来兵合一处的红军分成了三部分,张国焘统领大部分,陈昌浩、徐向前一部分,毛泽东一部分,毛泽东的人数最少。

  四方面军的一些人没有跟着毛泽东走,毛泽东说:“捆绑不成夫妻,他们要走,让他们走吧!以后他们自己会回来的。”

  这是毛泽东一个很大的变化。他意识到,求着不是买卖,不光是对敌胜利求不来,合作也是求不来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从这一天起,毛泽东依然与所有人合作,但合作的基础变了,再也不是无条件的了,而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合作。人少了怕什么,关键是我已经全会了。所以当张国焘再玩这一把戏的时候,分开就是必然的,各过各的,看谁对。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风雨张居正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史蒂夫·乔布斯传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世界因你不同 随遇而安 金庸传 林彪的这一生 丰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