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3章 抗日战争:独立与合作的博弈(6)

  这一回毛泽东对王明不再客气,他批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毛泽东批评王明的观点,但对王明本人,毛泽东的态度叫人纳闷,他强调团结,希望王明能改正错误,这是毛泽东给王明的机会,因为他需要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他一致,而王明正好是握有马列权威的合适人选,不过看来王明没有这个概念和愿望,王明拒绝了。

  毛泽东后来表示,六中全会不是要算账,而是统一认识,算账的时机尚未成熟,毛泽东先是为被王明路线打击的同志平反;四方面军犯过错误的同志应与张国焘有区别;博古等人只要承认错误“则无问题”,王明失去了影响力。

  终于,毛泽东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拥护,大家认可了毛泽东,在长期斗争中毛泽东一直坚持的几乎都是正确的。毛泽东后来在党的“七大”上说,“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就是因为几乎全体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毛泽东为领袖,这样他们就选择了胜利。

  遵义会议共产党人推举毛泽东带领他们走出绝境,毛泽东做到了,一直到六届六中全会,他们才确定由毛泽东带领他们走向胜利,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了站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

  理想在延安

  什么人会参加毛泽东的队伍呢?在最开始他的队伍里有流民,走投无路的人和土改后的农民,当然主干是有政治理想的人们。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改变了政策,也就是不再土改,更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日本人的刺刀为他送来大批的精英,那就是全国的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的抗日热情受到蒋介石的冷落和排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延安,毛泽东热烈欢迎他们。

  毛泽东似乎早就知道这一点,抗战爆发前夕,他曾向全党呼吁:“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我们看看如果这些人真的符合毛泽东所说的这些条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那他们就是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中坚力量。

  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亲自来抓教育工作,在延安开办各种类型的学校,来培养各方面的干部。在延安,物质虽然贫乏,精神却焕然一新,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平等,蒋介石等上层人物不让这些青年人进入他们的领域,他们愤怒地转向另一面,年轻人最渴望平等,当他们看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和战士、老乡成为一体的时候,知道延安就是理想所在。

  我们前面说过,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一直是长打扮,不是短打扮,因为短打扮意味着代表社会底层,从上山那天起,毛泽东的衣着就变成了和士兵一样,不要小看这衣着打扮,它代表的意义是非常大的,领袖穿什么样的服装不光是影响着社会风气那么简单,也代表着诸如价值观一类深层次的内容。仔细想想就会明白的。过去皇帝们也装模作样农耕,有人相信么?你要是穿着西服下煤矿,工人会说你还不如不来呢。

  我们查一下延安精神,就会发现标准表述是: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

  我们要说的是,延安不但诞生了共产党人所说的延安精神,它还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全新的理想和信念,那就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平等。

  平等有多重要呢?我们要问问自己。平等容易实现吗?我们说它是人类最高理想,也是人类最难实现的境界。

  人一生下来就有各种不同,但人却希望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生来就低他人一等,没有人任由他人指使却生来没有自己的思想。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思想已被中国普遍承认。但你知道它是怎么灌输到中国人的心里的吗?要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孔夫子倡导的秩序和服从。几千年沉淀的阻力巨大。

  人类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别,大到种族、阶层、性别等差别,小到个人天赋,不平等是事实上的常态,但平等一直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耶稣基督的博爱和孔夫子的仁爱缺少可操作性,但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佛陀提出的众生平等却成为信徒心中最坚实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名人孔夫子在思想领域中地位不高,那些起劲推广孔夫子的人有着不可跨越的硬伤,是没有未来的,就是因为他强调的是秩序和服从而不是提倡平等,他只是对统治者的稳固有效用,这样孔夫子只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思想家,他只是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会在文化名人中有一席之地,但不会更高了,基督教徒不会欣赏他,佛教徒也不会理会他,经历过共产主义运动的地区更不会再去尊崇他,要知道对于平等的诉求才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人们拿着放大镜来挑剔马克思主义者提倡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艰难曲折时,却忽视马克思学说中平等的光辉。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从来没有放弃过马克思主义,而是努力证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他看到了马克思旗帜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平等。

  提倡平等的哲人们在思想上就达到了巅峰,而推行平等则是世间最艰难的工作,小亚细亚的奴隶起义,中国的农民起义,18世纪法国大革命都喊出“平等”的口号,可是真正实践起来难啊难。

  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杰弗逊曾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令人感动吧,可是你知道吗,这里所有的人最开始是不包括黑人和其他的有色人种的,更别说印第安人,基督徒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包括异教徒。佛教徒敲着木鱼平静地看着人世间的血腥屠杀,漠然看着罪恶横行,无奈中把希望寄予来世的解脱,少数地区佛教占据统治地位后依然放任奴隶主的残忍。资产阶级高喊着平等是为了反抗封建贵族而不是为了贫困者。所以平等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争取的。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更是源远流长,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居然就是不平等,可想而知,在中国推行平等有多么艰难了。

  中国人最熟悉的平等观念,不是来自圣贤,而是来自农民起义,人们只有活不下去了才会喊出藏在心底的要平等的口号,《水浒传》里的打打杀杀不会叫人赏心悦目,宋江的投降更是叫人伤心郁闷,但水浒英雄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记得108位好汉齐聚梁山后的一段最优美的文字吗: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

  朝夕相见,死生可同。

  不分贵贱,无问亲疏。

  这不同的文字表述的是同一个内容——平等。

  可以说,平等的思想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对于一位思想家这不奇怪,但对于世俗领袖他是独一无二的。少年时代看《水浒传》,平等的思想进入他的心里,上井冈山提倡官兵一致正式进入推行平等的通道,到延安开始全面的实践,一直到晚年组织过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批判(其实就是对追求平等过程中关于天赋差异的辩论,自古至今仍争议不休),这就是毛泽东对平等追求的一生。曾有人说他做得太过了,看看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许多叫人不能接受的现象,你还会觉得他做得过了吗?

  毛泽东在延安以共产主义的旗帜开始推行平等,这是延安精神的真髓。毛泽东的革命历程给中国人带来无上的荣光,有了延安精神,使得我们在见到基督一词时不再卑微,因为带着基督上天的彩云中闪着平等的光芒,我们遇到马克思主义字样时不再眩晕,因为它的旗帜上镌刻着平等的字样。毛泽东对中国来讲不光是他建立了一个党,建了一个国,建立了一支军队。他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他带领全体人民艰苦奋斗把农业中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一个是他推行平等,使得中国从落伍的畸形社会变成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度。啊,平等,这两个字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心头的一扇天窗:我们终于知道我们的领袖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了,是耶稣、佛陀、马克思提倡的,是玉皇大帝和高高在上的帝王们极力阻挠的,是全世界人盼望的极终理想——平等,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地上得以实践、推广并大范围实现,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伟业。请历史为我们的感悟做证。

  毛泽东渴望与人合作,一师时就贴过求友布告,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委曲求全,希望与所有的人合作。涌向延安的这些年轻人,完全是奔着他来的,毛泽东伸出双手,欢迎他们。毛泽东非常珍视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他的成功模式需要极多的人,任何愿意加入的人都有可能化作巨大的能量。学会了毛泽东方法,然后派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就有可能发展壮大,就像一颗种子,长出满世界的藤萝,又像一星火种,慢慢燃烧最后变成冲天大火,电影《铁道游击队》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延安亲自领导开办了好多的学校。

  这些大学中,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当然是最重要的大学,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是延安最有影响的学校,抗大的学员,一部分是从部队中抽调的红军军政干部,一部分是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的知识青年。毛泽东委派最具军事才华的刘伯承、林彪、徐向前担任主要的教官,还有后来成为总书记的胡耀邦等参与教学,关键是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认为“这是共产党的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

  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都被列为抗大的必读教材。

  毛泽东经常为抗大讲课,“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他讲课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历史等,毛泽东博览群书,他的文采、他的睿智成为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听他讲课如饮智慧之泉。

  毛泽东常常告诫他的学生们,革命的道路如河流一样曲折蜿蜒,要准备走“之”字路,走“之”字路,这是世界上任何事情发展的原则,这是天才的感悟,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愿意革命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形成了追随的趋势和崇拜的潮流。

  毛泽东热忱地欢迎知识青年加入自己的队伍,毛泽东敞开大门欢迎这些年轻人。

  但对已经加入队伍的党员干部,毛泽东则十分严格,谁也不能越界。1937年9月,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的旅级干部黄克功因逼婚未遂而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案发后,毛泽东指示罗瑞卿,应该对黄克功处以极刑。旅级干部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后来的元帅们在当时才是师级,为了一个女子杀死军功颇大的下级,而且拒绝了他上前线戴罪立功的请求,这就是毛泽东,错误可以犯,但有界限的,这一界限就是生命,前人的牺牲正是为了后人不再牺牲。对照蒋介石的做派,人们不难选择。

  这样毛泽东就成为年轻人革命的导师。不过新中国圣人的称号他给了鲁迅。

  毛泽东办了很多大学,其中一所叫鲁迅艺术学院。为什么会有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学院呢?原因是毛泽东非常钦佩鲁迅,说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视鲁迅为旗帜,他总结道:鲁迅具有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三个特点形成了伟大的“鲁迅精神”。

  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很少有人再去读鲁迅的著作了,你要是看了鲁迅的著作会有阴冷黑暗甚至恶心的感觉,会睡不着的,与读毛泽东的著作感受不同,毛泽东的著作是在黑暗中叫你仰望星空,看到未来的光明,让信仰燃烧自己,忘却身处的叫人窒息的环境,克服眼前的困难,战胜敌人,是脱胎换骨彻底的扬弃。鲁迅却是中国旧社会的解剖医生,无情地展示中国社会病入膏肓的惨状,就如同一个高明的医生向病人展示脓血霉疮一样,可能会叫人不愉快。

  你可以不读鲁迅的书,但不可以不知道鲁迅,更不可以贬低鲁迅,不知道鲁迅,最多是无知,贬低鲁迅则是屁股歪了。和毛泽东小时候家境上升相反,鲁迅成长在家境衰落的环境里,这种先暖后冷、先富后穷的不愉快的生活,使得他成为一个很敏感的人,这种敏感伤害了他自己的生活和身体,但中国社会却多了一个思想家。他比毛泽东大一轮,他在20岁的时候到日本留学,一开始是学医的。他之所以学医,往小了说,是想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往大了说是想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觉悟的标志点是留学日本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于是鲁迅弃医从文,走上了文学家和思想家之路。

  鲁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他把眼光投向社会的最底层的人们,他们最需要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当时的中国受到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显然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其他的文人,特别是鸳鸯蝴蝶派,要么是无知混沌要么没有社会良知,他们的作品如同精神鸦片,即使是美轮美奂,对中国社会来讲是有害的,至少是无益的,而鲁迅之所以受到尊崇,不是他的文笔最佳,而是他最有思想,是他的慈悲心。鲁迅描述的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1840年后的中国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1840年后的中国人过的是一种扭曲的人生!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鲁迅最初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身上。后来他明确指出希望在共产党。

  鲁迅对两类人深恶痛绝,那就是权势者和伪君子。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人不喜欢鲁迅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只活到55岁就去世了,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他被中国有良知的人们尊崇着。

  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所谓的鲁迅的政治远见就是他预示了中国社会必须有一个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正为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实践着,最终完成了,这就叫作高瞻远瞩,最终毛泽东革命的彻底性震撼了世界,大概只有鲁迅先生可以在思想上和毛泽东保持一致。其次,为了实现彻底的革命需要有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彻底的牺牲精神,这就是毛泽东推崇的“鲁迅精神”。这到底是毛泽东的精神还是鲁迅的精神,我们已经很难分清楚了,所以毛泽东说他的心和鲁迅是相通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我的前半生 风雨张居正 林彪的这一生 金庸传 往事并不如烟 巴菲特传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傅雷家书 世界因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