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0章 盖世韬路千古功名(3)

  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感到国势已得到恢复。为了进一步巩固蜀汉政权,并为进取中原作好充分准备,诸葛亮决定在北伐中原前,先征服南中。南中之地系川南及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蜀汉政权受挫后,这个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也乘机起来反叛。为平息叛乱,巩固后方,同时也为了发展和提高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水平,改变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相隔绝的状况,诸葛亮调遣了三路大军南征:东路军由门下都督马忠挂帅,从川南驳(今四川宜宾)直取(今贵州贵定东北);中路军由南中地区的军事长官冉刀级嚼罨止宜В直取叛乱首领雍浴⒚匣竦睦铣惨嬷荩晃髀肪由诸葛亮亲自挂帅,进攻叛乱头目高定,直取越(今四川西昌东南)。最后,三路大军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东)会师。诸葛亮的南征最后以全线胜利宣告结束:由于三路大军同时出击,使当时南中叛军首尾不能相顾,故而被一个个击破。诸葛亮深知蛮夷难服,必须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在征服南中的过程中使各少数民族心服口服,日后才能使他们不再造反。为此,他对当时在南中很有威望的叛军头领孟获采取怀柔策略。孟获其人勇气有余,智谋不足,诸葛亮要擒他真是易如反掌。在整个南征过程中,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孟获真正感到了诸葛亮的宽宏大度,自愧不如。当孟获第七次被擒后,诸葛亮又要放他走时,孟获再也不愿走了,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丞相天威,南人再不敢反叛了!”

  征服南中后,诸葛亮开始大力发展南中经济。以往,这个地区被人称为不毛之地,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历代王朝很少涉足这个地区。在诸葛亮之前,有史记载的汉族深入此地区的只有战国时的楚威王,他曾派将军庄入滇,以欲扩大楚国地盘。庄入滇后却因秦灭楚而不能归,后在滇地称王。当时庄入滇带去了一些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后几百年,汉族与此地区少数民族几乎是处于相互隔绝的状况。诸葛亮此次南征,彻底打通了汉族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联系,为全面开发该地区社会经济奠定了基础。从此,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工具源源不断地传入到该地区,如牛耕、纺织等生产技术都是从此时开始传入南中地区的。由于诸葛亮十分注重发展西南地区经济,不仅对蜀汉国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蜀汉政权从该地区得到丰富的物资供应,而且,开发大西南对以后几千年中国的完整和统一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征服南中,是诸葛亮整个军事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他的最终目标并非偏安一隅,而是要北伐中原。第二年6月,诸葛亮瞅住孙吴政权两次向曹魏用兵之机,决定挥师北伐,以完成先帝刘备之遗志,了却他自己的平生宏愿。在用兵前,诸葛亮非常慎重地向皇帝刘禅上了一道奏章,申述出兵中原之大义,此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奏本道:“臣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未曾想在天下显身扬名。先帝不以为臣卑贱,反而降低身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询问天下大事,臣非常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正赶上荆州大败,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迄今已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小心谨慎,所以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臣。从接受遗命以来,臣日夜都在忧叹,惟恐辜负了先帝的愿望,有损于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臣在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平定了南方。现在南方已经安定,国家兵甲已足,应动员三军,北伐中原,这是臣对先帝的报答,也是效忠陛下应尽的责任。”诸葛亮的一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既为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随即诸葛亮又下了一道讨伐曹魏的宣言,进一步使北伐中原的行动出师有名,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一切准备就绪,诸葛亮亲统20万步骑兵向北进发。

  大军抵达陕西与四川交界的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后,诸葛亮决定不直接从陕南出兵攻取咸阳等地,而是迂回用兵,先取陇右,以形成对曹军西线的威势,再从西向东全线出击。当诸葛亮的军队西出祁山、突然进至陇右地区时,驻陇魏军毫无防范,纷纷溃败投降。

  诸葛亮很快就占领了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西北)和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数郡,从南至北,清除了陇右的魏军,并派兵进驻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以扼守陇西至关中的咽喉要道。这时魏国开国皇帝曹丕已病死,太子曹睿即位。他闻知蜀军已出兵陇西,亲率大军坐镇,派大将张苛5万军队赴西线迎敌,两军在街亭相遇。这就是历史上论述最多、民间故事中传说最广的街亭之战。此战因诸葛亮虽看到了街亭的重要性,但却没有亲临守御,而是派了名不副实的马谡为主将。而马谡死搬兵法,刚愎自用,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把军营扎在山上而导致全线溃败。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进攻和防守的滩头阵地,最后全军被迫从陇西撤兵汉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诸葛亮对错用将领而导致北伐失败非常痛心,挥泪斩了马谡。马谡为诸葛亮好友马良之弟,好论军计,一向深得诸葛亮赏识。

  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却没有体会到刘备语中之意,一直对马谡很器重,直至街亭兵败,诸葛亮悔之晚矣。他亲自上疏刘禅,请求皇帝给他降三级处分,以示他用人不当之过。刘禅无奈,勉强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把他降为右将军,代理丞相之职。街亭兵败,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中少有的一次不谨慎,也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统帅生涯中的一个败笔。

  同年冬,诸葛亮在休整了几个月后,又率军进行第二次北伐,但终因粮草不济,又不得不退兵。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进行第三次北伐,占领了原魏国据守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阳平(今甘肃文县)二郡,并将其正式划入蜀汉的版图。此次虽没打到关中,却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诸葛亮又组织了第四次北伐。这次,他充分汲取了前几次军事行动的教训,把粮草运输当作首要任务进行认真组织,委派曾一同受刘备遗诏辅政的大臣李严负责督运军粮,并根据山地运粮困难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木牛”的运粮独轮车。这次北伐,诸葛亮遇到了一个劲敌——曹魏方面的统帅、曾受遗诏辅政的司马懿。此人深知兵法,且有谋略,稳而不躁,善于思考。他曾镇守荆州以御东吴,因关中统帅曹真患病,他就被曹睿调往长安代替曹真,统帅张俊⒎殃住⒋髁琛⒐淮4员大将在西线抵抗蜀军。两军在陇西相遇,诸葛亮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先避开敌方之主力,攻击驻守上(今甘肃天水)之魏军,从而大获全胜,使守卫上说姆殃住⒋髁杼踊爻侵校不敢再战。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攻上耍即率主力从祁山前去救援,但他深知诸葛亮厉害,兵至而不战,只在险要地方下寨据守,不出战。诸葛亮每日派将搦阵,高声叫骂,故意羞辱司马懿,以此激将他率军出战,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仍按兵不动,置之不理。于是,胆识过人的诸葛亮又改用诱敌之计,佯装退兵,司马懿见蜀军退走,派人打听虚实后就率军尾随而进,仍不急不躁,决不主动与蜀军正面交锋。司马懿的举动遭到了他手下部将们的戏弄和嘲笑,加上诸葛亮又经常派部下士兵向魏军挑战,甚至辱骂,这使魏军将士怒气冲天,不堪忍受。他们多次请战,但主帅司马懿就是不允许。于是他们议论开了:“还未交战就不敢出战,将军畏敌如虎,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讥笑?”这些议论日益增多,司马懿终于稳不住了,于是决定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等的就是司马懿的急躁,早已布下伏兵,只等司马懿往里钻。这一仗把曹魏军队杀得大败,使司马懿再也不敢与诸葛亮交战了。此后,两军相持近6个月之久,诸葛亮又因粮草供应不济,只得再次退兵。司马懿以为这下该可出击蜀军了,就派大将张柯时追杀,谁知追到木门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张烤顾烙诼揖之中,魏军追兵反而成了溃军。诸葛亮撤回汉中后,严厉惩治了督运军粮不力的老将李严,并决定暂缓北伐,休整内政,鼓励农商,发展生产,让国力重新恢复起来,以便作好充分准备,再次北伐。

  公元234年,即建兴十二年,已50多岁的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由于3年的准备,他已将大量的粮草囤积在斜谷口,以备军用。另外,他还进一步研制出一种运粮的四轮小车,叫“流马”,以供在山地运粮之用。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他亲率10万大军从陕南出发,这一次他不再西出陇地,而是直插陕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这次魏军统帅仍是司马懿,当两军在渭水边对峙扎营后,司马懿故伎重演,坚壁据守,就是不出战,而诸葛亮却希望早早决战,不宜久拖。为此,诸葛亮使尽所有的手段,甚至派人送了一套妇人服饰给司马懿,嘲笑他像妇人一样胆小。但司马懿已吃过诸葛亮的亏,即使受辱,也忍住不战。为掩人耳目,他还假说决战需奏准皇上,使众人不敢再非议他。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的确抓住了诸葛亮的致命弱点。由于战争旷日持久,加之诸葛亮办事谨慎认真,所有军政大事,事无巨细,凡事必躬亲,这使他日夜操劳,身体渐渐虚弱,很快就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了。诸葛亮深知自己的病情难以好转,于是,一面上奏朝廷,向刘禅报告了自己的病情,并对日后国家许多军机大事一一作了交代;另一方面,他又周密部署了他死后蜀军的退兵之策。当这一切料理停当,诸葛亮就在这北伐前线的军旅病榻上,怀着对北伐未竟事业的伤感和遗憾,怀着对先帝的无限追忆,怀着对亲自创立的蜀汉政权的隐隐忧思而匆匆离开了人世,享年仅54岁。诸葛亮的死讯传到曹营,司马懿闻之大喜,立刻麾兵追击。谁知刚追上蜀军,忽见蜀军突然转过军旗,擂起了战鼓,这一下可把司马懿惊得非同小可。他深知诸葛亮神出鬼没,用兵如神,心想难道又中了诸葛亮诱敌出战之计?难道诸葛亮没死?想到这些,司马懿赶快下令全军后撤。诸葛亮在生前布下的最后这一场虚阵使蜀军夺得了退兵的时间。当司马懿再次醒悟过来并率兵追击时,蜀兵早已安全退回汉中。这就是人们口头上常说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代名相的逝世,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颗闪射着万丈光芒的巨星殒落。刘备惨淡经营数十年所建的蜀汉,此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亦人亦神祭拜武侯诸葛亮之死,是蜀汉国的巨大损失。在三分天下中,诸葛亮犹如蜀汉国的一根顶梁柱,这根柱子一倒,整个蜀汉国就有垮掉的危险。人们忘不了这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父母官;忘不了他那大智大勇、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力量,上至朝廷皇帝,下至百姓,顷刻间陷入极度悲哀之中。人们纷纷要求设庙堂纪念这位受人尊敬的丞相、智通鬼神的圣人。

  由于民间自发私祭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刘禅终于下诏,在沔阳修建诸葛亮的祠庙,命为武侯祠,供人们祭拜。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忠义两全的蜀汉国的丞相,但千百年来,由于诸葛亮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三国演义》等演义故事对后世人的广泛影响,诸葛亮的一生已逐渐被神话化了。

  在人们的心目中,哪些是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哪些是后人杜撰并附加在诸葛亮身上的故事已很难分辨。而且,人们也不愿将那些赏心悦目的精彩故事从诸葛亮头上抹去,从而降低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历史人物的仰慕之情。比如说,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孔明草船借箭、诸葛亮设坛借东风、孔明三气周瑜、孔明巧布八卦阵、诸葛亮独唱空城计等等,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最想听、最愿意听的诸葛亮故事。在人们心目中,诸葛亮是神人的化身,他的机智和谋略在任何时期都是不会落空的,他的那把羽扇和乘坐的四轮车,就足以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智能通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诸葛亮都是胸有成竹的,他不会失败,而且永远不可能失败。正由于这种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因此很多历史学家对诸葛亮5次北伐都未取得成功感到困惑,认为按诸葛亮的智慧与能力,北取关中,夺取中原应该没有问题,然而他却屡屡受挫,甚至落到献身沙场而抱恨终生。其实,诸葛亮毕竟是人而非神,他的言行举止,对问题的思考和对形势的判断,都不能脱离时代的限制以及对于具体情况的估计。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虽多次组织北伐,但时代限制了他,是时代把他推向了失败的一边。我们如果单从诸葛亮个人的才能来看,的确诸葛亮无人能敌,然而如果从他所扶持、辅佐的蜀汉政权来看,其总体实力是不及曹魏政权的。这就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另外,从地势方面来考查,蜀地山势险峻,处守尚可,如要远征,必然会受到交通不便的束缚和阻碍。因此,从总体方面来说,尽管诸葛亮曾竭力克服自己方面的各种弱点,但他毕竟难以超越现实,到达战胜曹魏、统一天下的彼岸。壮志难酬,也实在是他抱憾终生的一件恨事。

  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延续了近30年。公元263年,蜀汉政权在曹魏三路军的攻击下终于灭亡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蜀汉政权中曾任侍中、尚书仆射和军师、将军等职,在魏军进攻涪县(今四川绵阳)、绵竹(今四川绵阳西南)时,诸葛瞻因坚决抗击魏军而战死沙场,其十几岁的儿子诸葛尚也不辱先祖之英名,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愤然冲入敌阵,直至战死。三代忠烈,皆为蜀汉政权献出了生命。

  【作者点评】

  纵观诸葛亮一生,其智慧过人,不仅善于指挥作战,而且更善理政。他是一个非常求实的人,他的《隆中对》和《出师表》都是他对当时中国整体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观察和思考后作出的结论。正由于他从不脱离实际,因此,他所推行的各类政策和作出的各项决定都能得到实现。他机警过人,思维敏捷,在刘备危难之时出使东吴,导致孙刘结盟,为历史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他谋略盖世,料事如神,往往使那些与他斗智之人最终不得不叹服并自愧不如。他宏才大略,制定西取益州的大政方针,从而创立了蜀汉政权。他治理益州,出兵征服南中,为开发中国大西南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几千年来多民族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既壮烈,也有遗憾,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他那些让人无限叹服的奇谋异策,而且,他之所以能千百年来一直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是他还有一颗无比正直、善良、诚实的心。正是这颗诚挚的心,使世世代代人的心灵联通起来。人们永远记住他,永远以我们的民族曾出现过这样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道德家而自豪。(刘连银)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毛泽东与蒋介石 野心优雅 我的奋斗 往事并不如烟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蒋介石传 牛棚杂忆 傅雷家书 名人传 富兰克林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