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4章 优柔失断庸碌无为(2)

  其次,为了消除李渊进入关中的后顾之忧,刘文静向李渊献谋结好突厥,并充当外交使者去突厥周旋。突厥是隋朝北部的一支重要力量。隋朝末年,东突厥又强大起来。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北巡长城时,曾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隋朝各地发生动荡后,东突厥立即乘虚而入。一些起兵的军阀也向突厥称臣,以取得其军事上的支持,刘武周就是其中的一个。李渊起兵进关中,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刘武周与突厥骑兵。刘文静看清了这一点。他认为,李氏父子论兵力,在各支反隋大军中是实力很小的一股,如果能与突厥联合,不仅可以离间突厥同刘武周的关系,暂时摆脱进兵的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借重其力量,威胁隋朝,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刘文静此计一出,立即取得了李渊父子等决策核心人物的赞同。李渊便亲自写信,派刘文静出使突厥,拜见突厥始毕可汗,说明举兵的缘由是去江都迎回隋炀帝,重新与突厥和亲,恢复开皇时期的友好局面。刘文静在同始毕可汗交谈中,还巧妙地诱之以利:“隋文帝废长立幼,导致了大乱。唐公身为皇亲国戚,不忍坐观国家衰亡,所以高举义旗,想废黜不应当做皇帝的人。唐公愿同可汗的兵马同入京师,人民、土地归唐,财帛金宝归突厥。”通过刘文静两入突厥,始毕可汗同意与李渊友好,还派大将康鞘利率500骑兵、2000余匹良马随刘文静来到李渊军中。李渊得到这支生力军和马匹大悦,称赞刘文静说:“若不是刘公善于说辞,哪有这么好的结果啊?”

  刘文静从突厥归来,就辅佐李渊长子李建成去攻占潼关及附近的永丰仓,并扼守之,监视和防御驻守河东的隋骁骑大将军屈突通的军队,以掩护唐军主力渡黄河入关中。刘文静是实际上的统帅。李渊大军西进后,屈突通命一部守河东,自统数万人西援,与刘文静部在潼关相持。独当军旅大任的刘文静不敢懈怠,据险以守,苦战月余,使屈突通无法前进。当屈突通得知长安已失,便留部将桑显和率部镇守潼关一线,自己引兵东向,力图退保东都洛阳。屈突通一走,桑显和就集中兵力进攻刘文静,双方展开激战。刘文静率部苦战,死者达数千人,不得不主动后撤,面对严峻形势,刘文静仍非常镇定。他判断桑显和部由败而胜,必定会放松警惕,麻痹轻敌。于是他挑选精锐,组成一支骑兵奔袭其后路,然后两面夹击。结果桑显和大败,全部投降。屈突通闻讯,便加速向东都方向逃跑,刘文静又当机立断,派兵急追,在稠桑擒获屈突通。潼关一战,不仅确保了李渊父子攻占长安,而且从根本上解除了屈突通这只猛虎的威胁,巩固了李渊在关中的地位。

  正因为刘文静在唐开国中的贡献,后世史书评价他“奋纵横之略,立缔构之功”。但他却遭到不公正对待。李渊称帝后,刘文静虽与裴寂同为宰相,但裴寂任仆射,刘文静只任纳言。裴寂所得赏赐和恩宠远高于刘文静。裴寂在其上等府第里陪李渊玩乐,刘文静则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裴寂曾统兵去讨伐刘武周,一败再败,李渊不予追究,反而多方慰劳,爵赏官职如故;刘文静在讨薛举时轻敌打了败仗,立刻受到“除名”的处分,戴罪平定薛仁杲后,李渊仍不予重用,只任命他为民部尚书。

  李渊这种不公的冷淡,刺激了刘文静。每次朝堂廷议,刘文静总是与裴寂唱反调,两人矛盾愈演愈烈。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颇感压抑的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饮酒。酒酣之际,性格刚烈的刘文静免不了酒后牢骚,情绪失控,竟拔出佩刀,猛击木柱大呼道:“必当斩裴寂耳!”事后,有人告发了这件事,李渊闻讯后,大为恼怒,便命人逮捕其入狱,并让裴寂去调查审讯他。在讯问中,刘文静说:“起义之初,我任大将军府司马,地位与裴寂的长史相当。现在裴寂为仆射,据甲第,而我的赏封却与众人差不多,又东征西讨,家口都没有寄放的地方,所以很不服气。因为多贪了几杯酒,口出怨言,臣下现在连命也保不住了。”刘文静的这些话说的是实情,无可厚非,李渊本来应该反省自己的刑赏不当。谁知李渊听了汇报后,恼羞成怒,说:“刘文静这些话,显然是要谋反。”

  此事的是非,大臣们心中有数。宰相萧、李纲等人都说可以担保刘文静没有谋反。秦王李世民更是向李渊固请赦免刘文静,说:“昔在晋阳之时,是刘文静先定非常之策,然后裴寂才得以通谋。攻克京城后,两人任遇悬隔,让刘文静心有怨气的情况是有的,但决不至于谋反。”

  对于这些辩护和请求,李渊根本听不进去。裴寂趁机挟嫌报复,私下向李渊说:“刘文静的才略,远过于时人,而又性情刚烈,不计后果。观其所言,悖逆犯上,这说明此人难以驾驭。现天下未定,外有强敌,今若赦免他,必留后患!”李渊深以为然。当年十月,李渊将刘文静处以斩刑,刘文静之弟亦一同被处死,其家口全部籍没为官奴。临刑前,刘文静抚胸长叹:“高鸟逝,长弓藏,这句话一点没错啊!”一代英杰就这样冤死在庸君之手。

  兵交爱子矢集诸孙李渊称帝时,与他同样称王称帝者遍布全国,其中势力最大者有金城的薛举、马邑的刘武周、幽州的罗艺、武威的李轨、巴陵的萧铣等。此外,王世充据有东都洛阳一带,窦建德据有河北,李密据有河南,杜伏威据有江淮,这些势力更为强大。因此,唐朝建立后,摆在李渊父子面前的任务是削平群雄。而李渊在称帝后不再亲自统军出征,皇太子李建成也需要留在长安辅佐李渊处理政务,齐王李元吉则留守太原。李渊好色,后宫佳丽如云,多被宠幸,生下的小王有20多位,还有众多小公主。但小王都年幼,有的还在襁褓之中。那么统兵征伐之任便落在年不满20岁的秦王李世民身上。

  李世民毅然挑起这副重担,以其天纵之英才,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创造了他军事上的辉煌业绩。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先扫平陇右,擒获西秦皇帝薛仁杲,随后兵刃东向,击败被突厥封为定扬可汗的刘武周,稳定了关陇局势。接着出潼关,平定王世充,擒获窦建德,把河北、中原广大地区置于唐王朝统治之下。后来,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再起,重占河北,李世民又出兵击之,大败刘黑闼于姿(今河北曲周东南)。经数年南征北战,李世民基本上削平群雄,使国家统一。武德7年(公元624年),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又率突厥骁骑攻掠唐境,进抵朔州(今山西朔州)、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带)、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唐高祖非常害怕,准备迁都以避突厥,又是李世民谏阻此事,并出兵防御突厥,与突利可汗结盟,突厥兵才退去。

  从首倡义举,霍邑之役,攻占关中地区,到削平群雄,抵御突厥,天下大定,李世民在马背上历7年之久,唐朝的江山,其实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在唐代开国的历史过程中,李世民光芒四射,李渊以及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则黯然失色、相形见绌。但正因为如此,李渊面临着将继承权给谁的难题,几个儿子争夺皇储之位的矛盾摆在了他的面前。

  李渊长子李建成,太原起兵时不在太原,所以并未参与起义的首谋,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依据“立嫡以长”的封建继承惯例。作为太子,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他也与战功无缘。因此他的功劳不如李世民,威望不如李世民,其胸怀谋略更在李世民之下。李世民自居战功,对太子之位时有觊觎之心,他注意倾身下士,网罗文武才俊,形成了精干的顾问队伍和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对功劳、实力与封建传统继承制之间的矛盾,唐高祖李渊显得很无奈,不仅不能采取果断的措施,反而在诸子之间搞平衡,既不愿调整储君,又听任李世民势力的发展。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已看出次子李世民才干卓越,手下兵精将强,曾有意压制李世民。如他压制和诛杀刘文静,就含有这一目的。因为刘文静有谋略,身居宰相之位,与李世民关系密切,不诛除他,会影响李渊对继承人已作的安排。但李渊又不得不依靠李世民东征西讨,最后只能放弃压制的办法,放任他去扩充武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次年,消灭王世充与窦建德两大势力,统一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秦王李世民威望甚高,李渊感到古代的官职已不能表达对李世民功劳的奖赏,特授他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天策上将府可以置官属,俨然一个小朝廷,已能与东宫分庭抗礼。

  随后,李世民又以“海内浸平”为由,设立文学院,以秦王幕僚为基本力量,收罗各方才俊。其中有“十八学士”,轮流在李世民府中值宿,帮助李世民学习典籍,讨论治国之道,为争夺继承权作准备。李世民还多方发展私人势力,他所罗致的将佐如李世巍⑶厥灞Α⒊讨节、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都是唐王朝将领中的精英,而且李世民对高祖的诏敕有时可以置之不理。李渊发牢骚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人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但牢骚归牢骚,他对此已无可奈何。太子李建成很清楚自己的太子之位很危险,他也乘到河北镇压刘黑闼起义之机,在那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并与驻守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的燕郡王李艺结交,又私蓄长林兵2000人,以随时向李世民发难。考虑到自己势单力薄,他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五月,李渊诸子之间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的一些下层僚属,随时掌握其动态。为保万全,他经营洛阳,作为万一有变的退路,派手下干将温大雅、张亮镇守之。李建成等觉察后,便想收买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敬德、程知节等,没有得逞。于是李建成又夜召李世民饮酒,想毒死他,也没有成功。李渊对这一切看在眼里,仍不采取措施,只想让李世民出镇洛阳,简单地分开他们兄弟来缓和矛盾。李渊对秦王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你兄长当太子很久了,我又不忍夺其位,现在你们兄弟不容,同处京邑,必有纷争,我让你去行台,居住洛阳,自陕以东都由你作主,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李世民听了,也想离开京都是非之地,保守洛阳,便答应了。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后,商量说:“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他在长安,他没有了甲兵,不过一匹夫,取他就容易了。”于是让人把利害关系密奏李渊,李渊看了密奏,又自毁前诺,不谈李世民去洛阳之事,迁延时日。

  李建成兄弟日夜到李渊处说李世民的坏话,鼓动李渊对秦王采取断然措施。李渊犹豫不决。这时,李世民的幕僚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不如先下手为强,否则就晚了。”其他谋士武将也极力赞成。正在这时,太子府有人来告密,说太子准备以李元吉统兵去讨突厥为名,将秦王府中的将领带走,想法除掉,然后等秦王去为齐王饯行时让刺客杀秦王。在这种局势下,李世民答应立即动手,发动兵变。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李建成等上朝的必经之地玄武门,并调拨尉迟敬德接应,张公瑾等伏于玄武门侧。早晨,太子与齐王率卫队上朝,考虑到玄武门守将乃自己部下,便留卫队在玄武门外,两人骑马大摇大摆进去,哪知道玄武门守将早已被李世民收买。当他们行到临湖殿,发觉情况有异,大惊,拨马回奔。李世民大呼冲来,元吉张弓射世民,连射不中,李世民一箭就把李建成射杀。尉迟敬德率70骑追至,刺元吉落马。世民的马匹受惊也乱奔,世民被树枝挂倒,元吉跑过来,夺弓而扼其喉。尉迟敬德赶到,元吉起身奔向武德殿,向其父皇求救,尉迟敬德又发一箭将其射死。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杀,随后李建成的5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也一律被李世民斩草除根。李渊想不到,事情会是这么个结局,两个儿子和10个孙子成为他优柔寡断的牺牲品。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不得不以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并把军国大事悉委太子处理。这年八月,李渊知趣让位,自己称太上皇,以避免因玄武门之变可能导致的地方骚乱,使局势迅速得以安定下来。这一点还是明智可取的。

  【作者点评】

  李渊虽为一代唐朝的开国之君,但在历史各代开国君王中是最无才能的一位,既无武功,又无文治。起兵之时,他眼光短浅,患得患失,犹豫不定,全无创业之君的胆略和气魄;草创之初,滥施刑赏,安于享乐,自坏礼度,平庸无能;面对立储君这一立国之根本大事,优柔寡断,迁延时日,更无创业之君的聪明和果决。

  所以古代史官对李渊评价说:“优柔失断,谗人之言得以施逞。诛杀刘文静则议法不公,酬赏裴寂则曲恩太过。奸佞因此而得不到约束,嬖幸可以上窜下跳。一日之间爱子交兵,诸孙丧命。突厥入侵,就打算迁都。如果没有圣明的儿子,帝业就会被他自己毁掉。”

  毛泽东对他“遇事无断制”之评,正是对李渊一生性格和作为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刘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丰臣秀吉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蒋介石传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毛泽东与蒋介石 巴菲特传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曾国藩 世界因你不同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