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5章 千古帝王开明君主(1)

  千古帝王开明君主——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隋末,他推动其父起兵太原,在中原逐鹿的征战中,屡建奇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他任用贤士,虚心纳谏,兴利除弊,创造了中国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的军事与治国才能,都受到毛泽东的极力称赞。

  【毛泽东评点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密皆当时草泽英雄。俗有两句话说李世民其词曰:“太原公子,褐裘而来”。世民常劝他父亲不可固守太原,须要化家为国,李渊大悦,遂起兵直趋陕西,并用种种方法,见悦一般人。如兑钱粮,放二千宫女等。

  ——引自毛泽东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话(见《毛泽东之魂》第36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

  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

  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引自毛泽东读冯梦龙的《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

  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页)。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引自毛泽东读冯梦龙的《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页)。

  李世民工作方法有四。

  ——引自毛泽东读刘〉鹊摹毒商剖椤だ畎僖┐》

  批注(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页)。

  盛彦师(被李世民赐死)名将冤死。

  ——引自毛泽东读刘〉鹊摹毒商剖椤な⒀迨Υ》

  批注(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20页)。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引自毛泽东读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李恪传》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

  【李世民传】

  首倡义举崭露锋芒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唐高祖李渊之次子。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朝任岐州刺史时,太宗当时4岁,有位白面书生自称擅长相面,拜见李渊说:“公贵人也,必有贵子。

  ”及见到太宗,又说:“此子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岁时,当能济世安民。”李渊听后怕书生把话泄露出去,想要杀掉他,书生忽然不见。于是李渊便取“济世安民”之意,给太宗起名世民。

  李世民幼时即聪明过人,见识深远,能随机应变,处事果断,不拘小节。人们都认为他长大会有大出息。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北巡时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围困,16岁的李世民应召前去援救,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部队。将要出发时,李世民向云定兴献谋说:“一定要多带旗鼓,用来虚设队伍,迷惑敌人。突厥人倾国而来,一定认为我们仓促间难以增援。我方虚张声势,数十里旗帜相连,夜晚又钲鼓之声互相应和,敌人必定以为我增援大军已到,望风溃逃。否则,敌众我寡,敌军全力迎战,我军难以抵挡。”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当部队逼近雁门时,突厥的侦察骑兵回营报告说:“隋朝大军已到。”突厥果然解围而去。李世民小小年纪,就已有超人的胸怀谋略。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兼晋阳宫正监。当时,隋朝气数已尽,社会急剧动荡,各路英雄纷纷而起。李世民纵观天下大势,暗蓄反隋、争夺天下之志。他倾身下士,舍财养客,群盗大侠,都甘愿为他效死。晋阳县令刘文静以及武将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成为李世民的座上客。谋略超群的刘文静对李世民一见倾心,对人说:“李家公子真乃非常之人,他有汉高祖之豁达,曹操之神武,年纪虽小,却是命世之才啊!”

  这一年,刘文静因与当时农民起义首领李密有姻戚关系,遭到隋朝廷的疑忌,被关进了牢房。李世民便悄悄来到监狱探望。身陷囹圄的刘文静对李世民的到来感动不已,两位忘年之交促膝密谈。刘文静先向李世民试探道:“如今天下大乱,如果没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式的人物出现,天下就不可能得到安宁啊!”李世民机敏地说:“先生怎么就料定现在没有这样的人物呢?今天我费尽心机到狱中探望,决不是效儿女之态。对当今天下形势,先生分析得很精辟,我来这里就是与先生共商大计的!”刘文静疑虑顿消,将久已深思熟虑的想法向李世民和盘托出:“我作县令多年,了解这里的豪杰勇士,如果有人登高一呼,顷刻可得10万兵众。尊翁已经拥兵数万,若能举旗号召,号令天下,最多不过半年的时间,帝业便可成就。”李世民听了大喜,连连点头说:“君言正与吾意相合啊!”李世民巧妙周旋,救刘文静出狱,罗致其为心腹谋士,共同策划起兵的行动。

  要兴兵起事,必须得到李渊的首肯。李渊当时亦有图谋天下之心,但他性格优柔寡断,既垂涎天子之位,又害怕风险,总是下不了决心。李渊的暧昧态度,使李世民非常着急。刘文静劝李世民交结李渊身边红人、时任晋阳宫副监的裴寂,以打探李渊的意图并促使他作出决定。李世民便根据裴寂的嗜好,拿出私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故意输给他,裴寂就与李世民亲近起来。就在这时,李渊的部下在同突厥人的作战中打了败仗,隋炀帝怪罪下来,要派使者前来问罪。李世民与刘文静等人认为时机已到,即频繁地向李渊进行说服推动,李渊心动,便准备起事。谁知,炀帝敕免李渊的圣旨到了,李渊解除了危难,又举棋不定起来。

  李世民一眼识破了隋朝廷的缓兵之计,再也等不及了,向其父慷慨激昂地说:“当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尽成战场。您若在这个时候还抱守隋朝臣民之小节,则下有起义群雄,上有朝廷严刑,我们的危亡之期随时就会到来啊!不如顺乎民心兴起义兵,还可以转祸为福。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大好机会啊。”经一再说服,李渊终于下定了决心,长叹一声,向李世民说:“好吧。今天无论是破家亡身,还是化家为国,都听你的吧。”

  李渊同意起兵后,李世民等人马上行动起来。为了调动民众的情绪,李世民经与刘文静商议,暗中伪造了隋炀帝的诏书,说要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所有20至50岁的男子当兵,年底要到涿郡集中,准备讨伐高丽。一时间,民众恐惧不安,不少人都想铤而走险起来反抗。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马邑守将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举兵造反,自称皇帝。

  这件事给了李渊集团公开招募兵员而又不打草惊蛇的时机。李世民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几天之内,就募集了几万人。又伪造皇帝的符敕,将晋阳宫监仓库中的兵甲、粮饷尽数取出,以供军用。

  经过一年的准备,李渊父子觉得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年五月甲子日,李渊杀隋炀帝亲信、太原副留守王威与高君雅。六月,设置大将军府,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传檄各郡县,号称义军。以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辖左三军;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辖右三军。七月,李渊以幼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太原,自率3万甲士从晋阳出发,对隋王朝正式展开军事行动。

  太原起兵,年仅18岁的李世民就担当起三军统帅的大任,走到了以武力争夺天下开创帝业的前台。

  李渊父子举兵之时,全国各地有众多反隋力量正在浴血奋战。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农民军在河北一带大举活动,吸引了大量隋军。李密统领的瓦岗军也在东都洛阳附近牵制了隋军的主力。南巡的隋炀帝被阻隔在江都,无法北返。隋京都所在地关中地区防守力量薄弱,给李渊集团以可乘之机。李渊父子采用了刘文静提出的“乘虚入关,号令天下”这一战略方针,兵锋直指关中。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李渊大军进入河西郡,接着南下占领了距霍邑(今山西霍县)50余里的贾胡堡。驻守长安的隋朝代王杨侑闻李渊东进,急忙派宋老生率精兵3万屯守霍邑,派屈突通统骁勇数万分据河东,以抵挡李渊的3万大军。

  宋老生、屈突通都是隋军悍将,所部兵力亦超过李渊。当时正赶上连天阴雨,粮草运输困难,两军相持月余,李渊军中粮草用尽。值此紧要关头,又传来谣言,说盘踞晋阳北部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联合突厥骑兵将乘李渊后方空虚突袭晋阳。李渊急召将佐商议北还以救晋阳。大将军府长史裴寂等人都惶恐不安地劝说李渊道:“宋老生、屈突通兵力相连,据险以守,我军粮草不继,一时难以攻下。突厥人贪而无信,唯利是图,与刘武周关系密切。

  太原是一方都会,而且义兵家属都安放在那里,倘有不测,将会军心浮动。不如我军撤回,还救根本,再图后举。”李渊连连点头称是。但李世民却力排众议,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他说:“现在禾菽遍野,粮草的问题不难解决。宋老生性情轻躁,一战可擒,刘武周表面上虽与突厥人勾结得很紧,实际上互相猜忌,他如远攻太原,就不怕马邑被突厥人夺去吗?

  既然决定举大义办大事,就要有奋不顾身的勇气,一举攻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一点敌人,就立刻回头,恐怕士气一垮,一夜间大军就会解体。退到太原割据一地,有什么出息,又怎么能自全呢?”可是,李渊听不进李世民的意见,催促他赶紧率军退兵。到了晚上,军队已陆续开拔,李世民又来劝说其父。当时李渊正在睡觉,李世民便在营帐外大声痛哭。哭声惊醒了李渊,只好唤李世民进帐。李世民流着泪说道:“现在,我军是以起义干一番大事业而聚集起来的。前进,则无坚不摧;如果后退,大军立刻就会溃散。敌人再从后面一攻,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一席话顿使李渊醒悟过来,连忙派李世民追回已撤走的部队,恰好,太原的粮草又运到,一时士气复振。

  八月己卯,雨过天晴,高祖率军直奔霍邑,李世民为了诱使宋老生出城交战,亲率数名骑兵先到霍邑城下,手拿马鞭指点城池,大骂隋军,并做出要围城的样子。宋老生大怒,引兵3万自东、南门分道而出,背城列阵。李渊乃与李建成在城东接战,李世民列阵于城南。宋老生大军首先逼近李渊的阵地,这时建成忽然坠马,老生趁势进攻,迫使李渊军向后退却。李世民见此情形,自率少量骑兵飞驰增援其父兄,从背面冲进宋老生的阵中。李世民身先士卒,持两把利剑左右开弓手刃数十人,两把刀都被砍缺,衣袖沾满了血污,他把衣袖上的血甩一甩,又砍杀起来。在两军夹攻之下,宋老生大败。李渊军直攻霍邑城门,城上守军赶紧将城门关闭,宋老生下马进入护城沟,想用绳子攀缘上城,被刘弘基一剑砍死。随后,李渊军肉搏攻入城门,占领了霍邑。霍邑之役,是李家军最关键的生死存亡之战,打开了进入关中的唯一防线。自此,李家军声威大振,关中豪杰,蜂拥投靠,沿途隋军望风而降,李家军阵容迅速扩张,兵力发展到20余万人。十月,李氏大军围困长安。到十一月,长安城被攻破,李渊父子豪迈入城,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李渊自号大丞相,封唐王,都督中外诸军事。

  次年,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定都长安。以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宰相,封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又以裴寂为右仆射,刘文静为纳言。

  后世史家谈及奠定李唐帝业基础的霍邑之战时,对李世民能审时度势、谋略深沉的不凡才干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如果李渊不是有这个圣明的儿子,其帝业早就胎死腹中了。”

  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在李渊攻占长安一带之时,刘文静又在潼关之战中大败并生擒隋朝大将屈突通,巩固了李渊在关中的地位。但唐朝初建,地盘狭小,强敌如林。唐王朝只是一个偏处关中一隅的小朝廷,在群雄较量中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未知数。由于太子李建成要在朝辅政,齐王李元吉有勇无谋,唐朝统军征战的重任实际上便落在了有统帅之才并已积累了军事斗争经验的秦王李世民肩上。

  对唐王朝威胁最直接的一支强敌,便是陇右的薛氏势力。薛举是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的大土豪,早在李渊起兵之前,他与其子薛仁杲就自称西秦霸王,据有陇右之地,拥兵13万,势力雄悍。薛氏父子的目标与李渊父子并无二致,都是要占据隋朝的心脏地区——关中。当得知李渊已占据长安仅一月后,薛举调集了10万兵众,进逼渭水之滨,包围了扶风郡城(今陕西凤翔),形成对李氏势力的严重威胁。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受其父之命,统兵与薛举在扶风交战。凛冽的寒风中,李氏军队在李世民带领下,奋勇进击,大破敌众,斩首万余级,并乘胜追至陇西而还。

  薛氏父子不甘心失败,乘唐朝初建,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统兵攻占了泾州(今甘肃泾川)。七月,再攻豳州(今甘肃彬县)、岐州,关中大震。李渊又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军征伐,任命宰相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随军出征。当唐军到达高(今陕西长武)时,薛举率重兵进逼而来。此时李世民恰患疟疾,卧于军营,军队由刘文静指挥。李世民嘱刘文静宜避敌锋芒坚守城池,但刘文静过于轻敌,贸然出击,中敌埋伏,唐军大败。

  同年九月,薛举死,其子仁杲嗣立。李世民又任元帅带统刘文静等再讨薛氏。两军相持在高城。李世民吸取上一次教训,深沟高垒,养精蓄锐,等待战机。双方对峙60余天。薛家军10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李世民都坚壁拒战。敌人锐气渐挫,其将翟长孙来降,并说薛军粮草将尽,军心不稳,已无力再战。李世民认为反攻的战机已经成熟。他先遣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布阵,以诱惑敌人。薛军将领宗罗狭齑缶攻之,庞玉难以支撑。而这时李世民已亲率大军从渭北潜伏处冲出,出其不意从背后逼进敌阵。宗罗贤见,忙回师相拒。

  李世民自领骁骑数十杀入敌阵,大军则随后掩杀。敌军大败,被斩首数千级,投涧谷死者不计其数。

  李世民又率两千劲卒轻装追击。薛仁杲大惧,隔泾水与唐军对峙。其骁将浑干等人夜间又偷渡泾水投降唐军。薛仁杲军心不稳,退入高城。唐军将城池团团围住,夜间薛军多缒城投降。薛仁杲知道大势已去,在武德元年十一月,奉表请降。从此,陇右之地便置于唐王朝统治之下。

  就在李世民与薛氏父子浴血奋战时,刘武周抓住晋阳守军不多、齐王李元吉军事经验不足的弱点,挥兵南下,占据了晋阳,齐王李元吉狼狈逃回了长安。随后,刘武周又向汾河下游进犯,直接威胁着关中的安全。唐政府要稳定关陇,必须清除这一祸患。但唐高祖李渊及齐王李元吉等人害怕刘武周背后支持他的强大的突厥势力,主张“弃河东之地,谨守潼关以西”。

  而秦王李世民认识太原乃是王业的基础,河东地区物产富饶,如果放弃这一地区,关中也实难保全,所以主张讨伐刘武周。

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胡雪岩全传 金庸传 傅雷家书 往事并不如烟 牛棚杂忆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苏东坡传 我的前半生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