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2章 半作痴呆半作聋 (3)

  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

  倘是东君问鱼雁,心情说在雨声中。

  春梦三更雁影边,香泥一尺马蹄前。

  难将灰酒灌新爱,只有香囊报可怜。

  深院料应花似霰,长门愁锁日如年。

  凭谁对却闲桃李,说与悲欢石上缘。

  唐伯虎“落花诗”的写作始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这一年沈周之子沈云鸿的去世,老年丧子的沈周面对“三大悲”之一,也是感慨良多。因为沈周在吴中文人团体中的地位,门生故旧多达千人为之送葬。面对此情此境,老年的沈周可能会想:“即使有如此成就,我也愿以此换回我儿之身!”“落花”两字就代表着无尽的悲凉与血泪。

  沈周、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张灵、徐祯卿等文人集团组成的“落花诗”军团,因为文辞优美、意境哀婉,在当时被广为传诵。1504年正是唐伯虎科场弊案发生后的第五年,人生低谷尚未走出,心中的块垒无处抒发,寄悲情于诗词中的他是这些才子中写得最多的。

  在其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自己痛苦遭遇的展现,如“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表达了自己才华不得展示的落寞心态,如“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更为可贵的是诗人经历过打击后,对功名富贵有了新的理解。

  能展现唐伯虎心情的最好明证,就是唐伯虎为落花诗写的自跋。当年沈周和唐伯虎都作过落花图,并都在后面题过诗。后来沈周的诗丢了,唐伯虎的画丢了,到了清代有人将沈周的画唐伯虎的诗放在了一起。如今在辽宁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唐伯虎在题跋中如此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暇日因书一过,并系小图寄兴。

  可见,此时的唐伯虎仍然没有摆脱弊案的心理阴影,如同今天的“抑郁症”患者。所以,落花诗中的心理阴影一直延续。因此自弘治十七年(1504年)到嘉靖二年(1523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唐伯虎写了很多落花诗,如今被专家确定为唐伯虎所作的就有47首。

  之所以唐伯虎的落花诗数量无法确让,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断写新的作品,作品写完后还会经过不断修改,修改过程有的几年,有的则可能绵延到生命尽头;另一方面,苏州是文人聚集之地,不断唱和、互赠,以至连作者本人都不知道写了多少,自身保留的可能只是一部分,其他则存在于朋友的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诸多作品中。

  唐伯虎之所以爱写“落花”,完全是一种借花喻人,以此来纾解心中的哀婉与愁苦、牢骚与不满。正如儒家卫道士陈继儒所说:“唐伯虎咏落花诗,至‘五更风雨葬西施’之句,不觉气短。”

  特别是到了晚年,宁王兵败后,唐伯虎更是生活艰难。此时的唐伯虎多病、体虚,同时因为他毕竟加入过“宁王叛乱集团”,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嘉靖元年(1522年)前后,唐伯虎写出了苍凉凄绝的《漫兴诗》,时不时地要发出“十载铅华梦一场,都将心事付沧浪”的感慨。

  唐伯虎葬花

  唐伯虎爱花爱到了极点,他将心灵寄托在花的美丽中,一者将自己幻化成美丽的鲜花,借此回忆过往的巅峰时刻;二者因为女人爱花,爱妻爱花,欣赏花的过程也是在回忆过往的幸福。然而,花的美丽是短暂的,不免哀伤美丽的凋谢。

  花的美丽是短暂的,凋谢后受人践踏的哀婉则是长久的痛。这又与唐伯虎的经历非常的相似,美丽短暂哀苦常年。唐伯虎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

  看到满地已凋谢的花,唐伯虎不禁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事。眼望四周,没有一个富翁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几乎都是不名一文的穷书生,大多还要靠自己接济。“我死后该怎么办?”与其自己死后暴尸荒野,倒不如眼前先埋葬“自己的替身”以得到心理安慰。由此,便有了人们传说的“葬花”。

  《唐伯虎全集》附录中说: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

  说到此处,不妨将唐伯虎的落花诗与林黛玉的葬花词做一个比较。之所以比较二者,其原因就在于:唐伯虎将花的美丽与哀婉,以及人们对花的各类想法几乎都写尽了。后人再怎么写也超脱不出他画的圈圈,包括被人称作大才子的曹雪芹也是如此。不信,我们可以对比一番。

  在人们心中“黛玉葬花”是非常著名的篇目,经常赚得无数少男少女、痴情儿女的眼泪。曹雪芹深受“心学”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也很受唐伯虎影响。可以想见,在唐伯虎将近47首的落花诗中,已经覆盖了所有吟花的内涵要素。曹雪芹的“葬花词”与其极为相似,我们可以看作是微缩版。例如,唐伯虎的诗虽然在悲冷主色调下,却写出了一种悲情美,例如:桃蹊李径谢春荣,斗酒芳心与夜争。

  陌上新蒭曲尘暗,墙头圆月玉盘倾。

  可以说唐伯虎的“落花诗”与“葬花词”在以下6个方面高度相同。

  第一,葬花的目的相同。唐伯虎和林黛玉都是怕花儿顺水进入臭水沟脏了它的美丽。例如林黛玉说“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又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而唐伯虎则在诗中如此悲怜“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由此可见,二人都是为了让等同于自身气节、命运的花儿不遭到世俗丑陋的熏染。

  第二,二者都是以哀叹寂寞为主,因此二人孤单寂寞的心态成为了主角。唐伯虎先是五亲沦丧,继而侄儿和第三位妻子亡故,而此时的他仍然孤孤单单;林黛玉呢?客居贾家,表面上看受到贾母的疼爱,其实在整个大家族中她始终属于没有任何支援的人,再加上情窦初开,又赶上“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的情境,又有“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语境。

  例如,唐伯虎高声唱着“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犬蛙”、“江南多少闲庭馆,朱户依然锁绿苔”,而林黛玉则低声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形只影单地葬着她的花儿。“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长洲日暮生芳草,消尽江淹黯黯魂”,“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几日回”,“恻恻凄凄忧自恢,花枝零落鬓丝添”,都是这种心境的反复写照。

  第三,都在抒发着心中的不平之气。很简单,唐伯虎一直对科场弊案耿耿于怀,临终前都未能走出阴影,不平之气自然冲天。林黛玉呢?天生丽质,因为客居又非常敏感,所以,她的心头也蕴藏着汹涌暗流。例如唐伯虎说“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书当无意开孤愤,带有何心绾合欢”、“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增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而林黛玉则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第四,都透着一种孤傲的反抗。唐伯虎一生属于“狂生”之列,而林黛玉敏感、孤傲是有目共睹的。他们自然在这点上能找到诸多共同点,例如唐伯虎说“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而林黛玉则说“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二人身处逆境之中,却仍然有一种不服输的感觉,实在令人钦佩。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_说_天堂

同类推荐 李嘉诚全传 野心优雅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往事并不如烟 金庸传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林肯传 丰臣秀吉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天使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