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83章 辛弃疾(三十首)(1)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后自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时(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他毅然投身于战斗,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济南以南举起了义旗,随即又率领队伍加入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之职,掌管书檄文告。

  在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还后,辛弃疾向耿京建议去与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作战。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南下。在他们离开后,起义军中发生了变故:叛将张安国暗害了耿京,投降于金,起义军大都被遣散。辛弃疾等在北还途中(海州),得知张安国叛变及已被金政府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知州的消息,就约了起义军五十多人骑马驰至济州,闯入张安国营中,把他绑在马背上,并宣称大军即将来到,劝大家起而反正,当场响应的有万余人。辛弃疾带了这上万人马南下。

  辛弃疾回南方后,南宋朝廷任他为江阴签判。次年即孝宗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张浚被起用,由于符离之战失’败,主和派在政府支持下罢张浚、撒战备。辛弃疾曾在1165年上《美芹十论》,建议朝廷积极备战,待机收复失地,但未被重视。几年匆匆过去,他又于1168年被授以建康府通判这一闲职,这时他心情之沉重亦可想见。

  在1170年,辛弃疾曾向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上《九议》,提出有关恢复中原的建议,极言抗战之必要。这以后,他曾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地方官。自1182年到1203年,这段时期主要退居上饶家中。

  1203年夏,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次年春初又改命他任镇江知府。这时正值韩侂胄执政,想借伐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辛弃疾一方面断言金国必乱必亡,另外也指出不能草率从事,而是要加强准备。韩诧冑等对此非但不予采纳,反而在不久后就把辛弃疾罢免。以后虽又几次派他其他官职,他都力辞了。1207年夏,他在铅山得病,延至九月十日逝世。据说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

  在词坛上,辛弃疾一向与苏轼并称。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见长,能够打破一切拘束,自由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辛弃疾在中原沦丧、人民水深火热之时,毅然投身起义军队伍,在南归以后他也时刻不忘恢复中原。他词作中的主要内容是感慨国事、指斥奸邪、自伤身世和怀念陷区人民。这些内容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以后的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词作也多豪迈的爱国之音,被称为“辛派词人”。

  辛弃疾还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词,这是退居乡间时的作品。词中使用白描手法,构成质朴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农家生活的片段和农民们的音容笑貌。此外,他在寄情山水之余,也写了不少内容消极的作品,反映出他思想倾向中的另一个方面。

  辛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首先,他善于熔铸古人的语言。苏轼开始用经史语入词,用散文笔调写词;到辛弃疾,更是大量地熔铸经史诸子中的语言入词。他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史事和典故借古喻今,寄托甚深。其次他还注意使用人民的口头语言,说来如道家常而又含意深长。辛词另一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物抒情。作者将客观世界中静态的物体,想象成有思想情感的对象。这种手法苏轼的咏杨花一词已开其端,到辛弃疾手里又有了发展。此外,在词体上他还善于向前人学习,如《玉楼春》效白乐天体,《丑奴儿》效李易安体,说明他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他词中富于现实意义的思想内容。

  现存辛词共六百多首,有《稼轩词》四卷本及十二卷本传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④。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⑧,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⑨。倩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①赏心亭:北宋丁谓重建。在当时建康下水门的城上,下临秦淮河。见《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遗址在今南京水西门。

  ②秋无际:一片秋光,无边无际。

  ③遥岑(cén涔):远山。目:眺望。动词。这三句是说作者举头远望,群山也似含愁带恨。山形不一,好象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jì计)。

  ④江南游子: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作词时在建康,所以自称客居江南的游子。

  ⑤吴钩:刀名。据说这是吴王阖闾时的一对金钩(宝刀)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这里泛指普通的佩刀。

  ⑥脍(kuài快):把鱼、肉切细叫脍。动词。尽:尽管。归未归来没有。季鹰:西晋时人张翰的字。他是苏州人,在京城洛阳做官时,因见西风吹起而想到家乡的菰菜(即茭白、莼(chún唇))羹(即莼菜羹)和鲈鱼脍正好上市。说道:“人生所贵在于能舒适如意,怎能为了求得名望和爵禄而羁绊在千里之外做官呢?”便奔官而归。事见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休说”两字,是不同意张翰弃官退隐的做法。

  ⑦求田问舍:见张元干《水调歌头》注⑧。刘郎,指刘备。这三句表示不愿只为个人打算而去置买田地房屋,致被有识之士耻笑。

  ⑧流年:岁月匆匆过去,如同逝去的流水。

  ⑨树犹如此:借树比人,慨叹岁月空度,壮志难酬。见《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已皆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条,泫然流泪。”桓公,即东晋桓温,庾信《枯树赋》作“树犹如此”。

  ⑩倩(qiàn欠):请。

  红巾翠袖:原指女子妆束,这里指歌伎。

  揾(wèn问):揩拭。

  【简说】

  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这时,辛弃疾南归已有五年。

  上片一开始就点染出一幅江南秋景:流向天边的江水,苍翠凝愁的峰峦,夕阳垂地,孤雁哀鸣……这满眼秋色,引起词人无穷的感喟:七年前自己“突骑渡江”,满心以为报国的志向即将实现,哪里知道腰间宝刀空悬,至今一事无成。想到这里,不禁悲愤难禁,“把栏杆拍遍。”但还是没有人能领会自己的心情。

  下片运用三个典故,将“登临意”曲曲道出。作者表示既不愿意象西晋张翰那样为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以名士风流自炫;也不想效法三国许氾只知购营产业而被有识之士耻笑。他赞赏东晋桓温的振旅北征,也迫切期待能提兵北伐,收复失地。可叹的是朝廷以主和为得计,主战派不受重用,作者也被投闲置散,难展抱负。如今登高望远,只能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与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相比,两人的爱国之情是一致的。

  本词以写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汇成一片,孤愤直抒,豪气凌云。下片采用反衬手法,层层阐述,通过历史人物,反衬出自己“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心情。“休说”、“怕应”都是否定疑问的语气。末三句以反诘照应上片结句,开阖顿挫,显示出辛词雄浑悲壮的风格。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①,呈史致道②留守

  我来吊古,上危楼③、赢得闲愁千斛④。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⑤。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⑥。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⑦。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⑧。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⑨。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⑩。

  【注释】

  ①赏心亭:见前《水龙吟》注①。

  ②史致道:名正志。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曾向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又建议高宗“无事则都钱塘,有事则幸建康。”反对苟安怯敌。

  ③危楼:高楼。

  ④赢得:落得。闲愁:指家国之恨。斛(hú胡):古代以十斗为一斛。这句是说登上赏心事凭吊古迹,却勾起自己无限家国之恨。

  ⑤虎踞龙蟠:《金陵图经》:“石头城在建康府上元县西五里。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这两句是说昔年在此建都的六朝,如今又在何处呢?(指都已覆亡)登高望远,不胜兴亡盛衰之感。句意来自李商隐《咏史》诗:“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⑥陇上:泛指中原一带。乔木:高大的树木。《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后来往往以故国乔木并称。或以乔木代表故国。这三句是从眼前的斜阳归鸟,想到陷入敌手的中原故国。

  ⑦喷霜竹:吹笛。霜竹:寒笛。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这两句是说帆船西去,船上有人在吹笛子。

  ⑧安石:即东晋谢安。哀筝曲:东晋孝武帝嫉谢安功高。桓伊在宴会上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听后泣下,孝武帝则甚有愧色。见《晋书·桓伊传》。这五句写谢安虽退隐东山、下棋捎遣而仍关心国事,帮助子侄辈在淝水之战获得胜利。也曾因功名太盛而受到皇帝的疑忌。

  ⑨杯中绿:指杯中绿酒。

  ⑩这两句用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是以怒浪翻屋比喻世途险恶。

  【简说】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左右,这时他正任建康府通判。南来已有七年。眼看隆兴和议(1164)之后朝廷苟安、不思恢复、自己所上《美芹十论》中的收复中原之策,亦被搁置。史致道是主张抗战的人物,曾向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辛弃疾对他是很为推重的。

  上片以危楼所见的山川形胜、斜阻归鸟,引出兴亡满目的感慨。下片借用谢安指挥儿辈破贼及善处君臣之间二事,对史致道表示推重,同时也有所期望。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①

  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又重磨③。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⑤。

  【注释】

  ①建康中秋:约为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时所作(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吕叔潜:名大虬,见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

  ②金波:指月。

  ③飞镜:指月。这句说月儿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

  ④姮娥:即嫦娥,月神。

  ⑤婆娑:即扶疏,形容枝叶纷披。桂婆娑:指月中桂影扶疏。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简说】

  这是一首中秋词。上片问月。问为何白发早生。这与陆游《长歌行》中“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的句意相似,是由于功业未就、白发欺人而感到十分忧虑。下片写乘长风、上月宫,斫去树影婆娑的桂树,使人间清光更多。这里是有所寓意,如周济就说:“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宋四家词选》)则斫桂乃是暗喻去除朝廷奸邪之辈。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①

  望飞来、半空鸥鹭②。须臾动地鼙鼓③。截江组练驱山去④,鏖战未收貔虎⑤。朝又暮。诮惯得⑥、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⑦。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⑧。人间儿戏千弩⑨。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⑩。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释】

  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孝宗淳熙元年春叶衡自建康被召至临安,为右丞相,次年秋罢相。辛弃疾是由叶衡推荐而被孝宗召见,任仓部郎官。本词应是辛弃疾到临安后所作。

  ②这句是以鸥鹭来形容汹涌而至、上下四溅的白色浪花。

  ③须臾:一会儿。鼙(pí皮):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句写涛声如同万人击鼓,震动大地,转眼间滚滚而来。

  ④组练:古代乘车的战士用阔带(组)缀甲,称“组甲”;步行的战士用白练缀甲,称“练甲”。见《左传·襄公三年》。组练连用,本指白色服饰的军队,这里指白浪。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鹍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这句说江水被拦截,浪花犹如千军万马涌过山头。

  ⑤鏖(áo敖)战:激战。貔(pí皮):古书中所载的一种猛兽。这句说浪涛如同激战不停的猛兽。

  ⑥诮(qiào窍)惯得:简直纵容得,这里指练水性。

  ⑦吴儿:《武林旧事·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沂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蹙(cù促):同“蹴”,踩。这五句是形容踏浪吴儿手持红旗,鱼跃而上,足踏浪花翻舞。

  ⑧长鲸吞吐:《吴都赋》:“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这是形容潮来和潮退时的水势。

  ⑨千弩:《宋史·河渠志》:“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这句是说以千弩射潮是如同儿戏(认为潮是射不退的)。

  ⑩《太平广记》卷二九一“伍子胥”条:“伍子胥累谏,吴王赐属镂剑而死。……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高数百尺,越钱塘渔浦方渐低小。……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这句是说滔天大浪的倦乏(指退潮),是因为乘素车白马的伍子胥要东去。

  子胥冤愤:指伍子胥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及停止伐齐,被吴王赐属镂之剑而死。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属镂:剑名。这两句是由观潮而产生的感慨,认为伍子胥因忠谏而死是千古冤愤。

  谩:徒然。陶朱:即范蠡,曾献西施给吴王。他在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带珠宝出走,改姓名为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又相传吴亡后,范蠡与西施同舟泛五湖而去。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范蠡曾自号鸱夷子皮)。”这三句接功名自误之后,联系伍子胥功高而受戮事,认为这是范蠡功成而退隐的原因。作者于此用“自误”、“谩教得”表示同情和遗憾。

  【简说】

  北宋潘阆、苏轼都写过观潮词,其中颂扬了吴儿踏浪为戏的灵活勇敢。而本词,先是纵笔极写江潮之盛,并用鸥鹭、鼙鼓、组练、貔虎等形容浪涛的汹涌。然后展示出江南踏浪儿的绝技。以下述史事,以吴国伍子胥因进忠谏招祸冤愤而死,越国范蠡则能功成身退,说明功名误人,不如早作退隐之计。这是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的愤激之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间多少行人③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⑤。山深闻鹧鸪⑥。

  【注释】

  ①造口: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有皂口溪。皂口即造口。据《宋史》等史书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一路由金兀术率军占领建康、临安,并追击高宗,侵扰浙东。另一路金兵从湖北大冶间道袭击洪州,追踪隆祐太后至太和县,隆祐退往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市)。罗大经《鹤林玉器》卷四则说:“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当以《宋史》等为准,即金兵实未到造口。

  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县西南,是形胜之地。赣江经此向北流去。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一名清江,此处指贛江。

  ③行人:指金兵侵扰时流离失所的人民。

  ④长安:借指汴京。两句是说在台上遥望,由于被群山遮蔽而看不见汴京。

  ⑥愁予:使我愁苦。《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注云:“予,屈原自谓也。”

  ⑥鹧鸪:古时传说此鸟飞必南向而不往北,作者借此影射南宋统治者奔窜南逃而不思北伐。《本草纲目》卷四十八载《禽经》云:“随阳,越雉也,飞必南翥。”

  【简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汉书 论语 王阳明全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纳兰词全编笺注 菜根谭 浮生六记 警世通言 荡寇志 王守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