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少年天子3/4

小xiaoshuo说Txt天堂

——三——

一夜风雪,把熊赐履家的竹篱门都堵住了。

清晨雪霁,熊赐履呵了呵手,抱着竹帚扫雪,从房门扫出小径,又推开栅门。清晨的阳光投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红色,而未照阳光的阴影处,又泛出浅浅的蓝色,互相映衬,使洁白的雪地显得既纯净又多姿多彩。熊赐履不禁抬头望了望东升的太阳,却见一个身着风衣风帽的人踏雪而来。他认出来了,那是他的朋友徐元文。

两人相见,彼此拱手。徐元文洒脱地一挥袖,指着才扫出的小径说:“这可谓雪径不曾缘客扫了。"熊赐履说:“我还是用老杜的原句吧:蓬门今始为君开!"熊赐履和徐元文,是三年前在为陆健送行的酒宴上相识的。第一次见面,彼此并无好感。熊赐履看不上徐元文的才子腔调,徐元文也不喜欢熊赐履的道学面孔。这也难怪,两人的出身、境遇太不一样了。

熊赠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贫寒,也非富族。当年张献忠打进湖广,熊赐履閤门数十口被杀,唯有熊赐履因随母亲躲回娘家而侥倖活命,从此母子相依,过着清贫的生活。母亲对儿子督课极严,熊赐履学问渊博精深,实在是亏了母亲的教导。三年前来京,也是母亲催促再三,要他游学四方、会见师友、增长见识的。他的学问品格,使不少人倾慕;但他的性情过于严毅,道学讲得过于认真,又使人们对他敬而远之。他对此也并不在意,就了三两处学馆,拿了丰厚的束修,大半送回湖广奉养老母,余下的在南城龙泉寺、太清观之间的桃花坑买了两间小屋,平日独来独往,课余或读书习字吟诗,或艺花莳菊弄草,怡然自得,一无所求。

于是人们给他一个绝妙的头衔:布衣高士。

徐元文大不相同。他出生于江南有名的世家--江苏昆山徐氏大族。人们无法考证昆山徐家与明初的中山王徐达、明中期的宰相徐阶有什么瓜葛,但徐家确是世代豪富,而且世代文运昌盛,出了不少学问之士,就连与徐家联姻的也都非同一般。徐元文的舅父,就是闻名南北的学问大家顾炎武。

徐元文字公肃,兄弟三人都以才学著称,徐元文尤其被人看作神童才子。人们传说他年方十二,就以秀才身分考举人。同辈见他年少,说道:“小小朋友就要作官,想作多高?"他答道:“阁老。"众人便出对耍笑他说:“未老思阁老,"他应声而对道:“无才做秀才。"逗得众人哄堂一笑,原想讥笑他,反而被他讥笑了。又传说他幼年随父赴宴,一位国公和一位尚书同时赐他杯酒,他只好用两手各接一杯。尚书立刻出对道;"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他立刻对上说:“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这些传说自然更为他增添了光彩。

他诗才超妙,性格风流潇洒,文人骚客无不倾仰。金陵文人筠泉,一天忽在酒宴间扬言:愿化为绝代丽姝,为公肃执箕帚。又有无锡秀士冯云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这些赞美议论,自然牵惹了元文夫人的诗肠,以至于诗中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的句子,那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情,可说是到了极点,一时传为美谈。然而这一切被狂放文人传诵的风流佳话,在严毅正直的熊赐履看来,不是太轻薄了吗?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遇,这两个人也许一辈子也不肯相识,一辈子都认为彼此是格格不入的。

那年清明,徐元文与一帮朋友借龙泉寺诗会,兴遄逸飞,非常畅快。不料会散之后遇上大雨,正在归家途中的徐元文只得敲着路边一扇栅门,大声请求避雨。出来开门的竟是熊赐履,两人不免一怔,毕竟曾经相识,便都拱手为礼。雨中不好叙话,熊赐履就请徐元文进屋。

才进蓬门,徐元文顿觉眼前一亮。春初寒意尚浓,城内、郊外还是一番萧疏荒漠景象,而熊赐履的院子里已是满目碧色了。待到迈步进屋,只觉绿意盈怀,徐元文更加惊异:虽然四壁萧然,但修洁无尘,茗碗火炉、方桌圆凳,位置妥帖。

最令人注目的是墙根桌边、窗台阶前,瓦盆土盎排得满满的,种的全是绿草。那些草芊绵娟秀,鲜媚非凡,徐元文叫不出名字,也从来不曾见过,连声赞美。熊赐履爱草成癖,得到这样的真心赞赏,也很高兴,引徐元文进里屋去看他最喜爱的翠云草。徐元文又惊异地看到,窗下书桌座椅都已敝旧,椅背上还缚了一张撑开的雨伞,桌上纸砚摊开,墨迹淋漓,显然主人刚才就坐在伞下写文章。熊赐履见徐元文望着伞,不在意地指指屋顶说:“一下雨便漏。"桌上一盆翠云草,旁边两只小陶钵,一钵中盛白豆,一钵中盛黑豆,徐元文好奇地拿起来看看说:“赐履兄以此代弈?"熊赐履摇摇头,和蔼地说:“不,这是古时性理贤人澄治思虑的良方。读书作文之余,常常默坐自剩每出一个善念,就把一粒白豆投进钵中;每出一个恶念,就投一粒黑豆。初时黑豆多白豆少,尔后白豆多黑豆少,尔后不再有黑豆,到最后连白豆也没有了,才能达到至境。小弟如今离至境还远,既有白豆又有黑豆。"他很坦率地拿另一个钵子给徐元文看,果然白豆、黑豆大致一样多。

徐元文一时心下很觉敬重,说:“不料赐履兄如此苦志苦学!……兄雨中著书,必有佳句了?"熊赐履说:“不过读了宋史,见了几首咏诵岳王的诗词,偶有所感,得了一联而已,请赐教。"他把桌上那张纸递给徐元文,只见上面写了两句诗,墨迹还未全干:宰相若逢韩侂胄,将军已作郭汾阳。

徐元文拍案叫绝:“好句,真说得绝!咏岳王之诗何止千万,这两句立论新奇,前所未有埃何不续成一首整诗?……”徐元文告辞时,天已晴开了,夕阳斜照着新雨之后的庭院,翠云草贴地而伏,饮着雨珠,一碧无隙,看上去就如绿毯茵茵,春意盎然。徐元文不觉叹道:“敬修这一园芳草,叫人顿觉生意满眼,多少诗情画意,真个流连难舍啊!……”数日后,熊赐履应邀回访,受到热情款待。徐宅宽阔华丽,自然非熊赐履居处可比。但书房的清雅幽静,壁上书画的端庄大方,也使熊赐履感到满意。二人在书房酒谈茶话,很是畅快。引起熊赐履注意的是主人文具用品上的铭文。

桌上一方端砚,紫檀砚盒盖上雕了阴文,题为"自用砚铭",字体是飞动的草书,认得出是徐元文的笔迹:“石友石友,与尔南北走,伴我诗,伴我酒,画蚓涂鸦不我丑,告汝黑面知,共我白头守。"熊赐履拨过他俩品茶的阳羡砂壶,上面又有用隶书工工整整写下的铭文:“上如斗,下如卣,鳌七足,螭七首,可以酌玉川之茶,可以斟金谷之酒。"后面用小楷写了一行下款:丁酉春元文志于燕京。

徐元文见他对铭文这么注意,便笑着从书房一角的卧榻上,拿来一只空心粉底、松鹤白云花色的瓷枕,说:“这铭文是所谓游戏之作,敬修不要见笑。"熊赐履接过来一看,枕上铭文写道:“甜乡醉乡温柔乡,三者之梦敦短长?仙人与我炊黄粱。"熊赐履暗暗称奇。这些铭文确实才气横溢,亦庄亦谐,幽默洒脱,可见作者的才华功力。尤其使他欣赏的,是铭文内含的哲理。那枕铭说得多么透彻!太合他的心意了。他真想拍案称好,但他一向没有喜怒形于色的习惯,只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句:“想不到风流才子并不浅薄哩!"徐元文哈哈大笑,熊赐履一向严峻的面容也变得温和蔼然了。他们从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通的东西,因而产生了友情。

不过,两人一贫一富,贫者十分耿介,一文钱也不肯妄取,多次谢绝富朋友的周济和邀请作客的柬帖。富朋友并不见怪,每过三五月,便亲来熊赐履陋室探望,二人诗酒相酬,长谈不倦,欢聚一日,又各自分散。徐元文仍在士大夫文人间来往,熊赐履仍往学馆教授蒙童,两人关系倒也十分自然。

今年九月重阳日,二人已经聚过,徐元文为什么又来探望?徐元文进屋,并不客套,开门见山地说:“敬修,你儒学深湛,满腹经纶,难道就以学馆了此终身?“熊赐履感到意外:“公肃此话何意?"徐元文道:“大乱之后,人心思定。不日云贵收复,天下一统,欲安天下,非孔孟朱程圣道不可。早年吕老先生誉兄将为道学大家、一代宗师,兄就不想有所作为吗?"熊赐履说:“这样看来,公肃也有出仕的意思了?你舅父亭林先生能够答应吗?"徐元文豪爽地笑道:“男子汉大丈夫纵横一世,且不说博取功名、封妻荫子,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老话,如今也用得着。你我满怀才学,为什么不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呢?能使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博得个青史留名,也不枉此生了。至于我舅父,一向耻食周粟,要为大明守节,但近年来也不反对我们兄弟出仕了,足见人心思定已不可逆转。

敬修莫非真要做齐、夷?”

“哦,倒不是。本朝剿灭张献忠,对我家倒有雪恨报仇的恩义,我也不想上首阳山。不过取士出仕,唯有科举……”“正是!我原也担心科场承明末之滥觞,弊端百出。今年顺天科场一案,李振邺、张我朴授首,人心大快;江南科场弊端已发,朝廷必将严惩。皇上英明有为,天下科举铨选必将一扫积秽,杜绝弊端。这不正是我辈出头之日吗?"熊赐履已经动心,但不动声色。

“敬修,不少同道朋友来我处聚会商讨,你也同去谈叙谈叙吧。"熊赐履想了想,说:“容我三思。今日实不得空。”“哦,学馆有事?”“不,我要去城外海会寺烧香还愿。”“风雪初停,城外寒冷,改日再去吧。”“君子平日好整以暇,便遇荣悴显晦之变化均不应改变其处世准则,天气之阴晴冷暖何足挂齿……”徐元文见他的道学劲儿又上来了,连忙笑道:“罢,罢!

不劳你的大驾,改日再聚吧。”

熊赐履走出海会寺时,天色晴好,丽日当空,田里的积雪滋润润的,仿佛就要溶化似的,空气很是清冽新鲜。郊外果然不同于城里,真令人心胸开阔、精神爽朗!刚才他在佛前求签,得了个吉字,心里很高兴。自从母亲来信告诉他聘定叶家小姐后,他表面上无所表示,实际上非常兴奋,以至于借故来海会寺占卜凶吉。就是最有学问的人,面对不可知的、又无法左右的命运,有时也难免求助于神灵。不过他很看重自己的名声,特意选择了远在城外的海会寺,省得被人知道了笑话。

他迈着方步,悠闲地南行。远远望见路边一座方亭,两面招子上斗大的"酒”“茶"二字老远就能看清。他觉得口渴,不觉加快了步子。

方亭虽然敝旧,却很宽绰,位置也好,面临官道,紧靠凉水河桥边,轩窗四面,亭内很是明亮。主人家卖茶卖酒卖食物,来往行旅正好借此歇脚。因为风雪才停,亭中客人不多。熊赐履一进门,店主就连忙起身招呼。熊赐履打量四周,竟在亭柱上看到一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语虽俚俗,但在诙谐中含着一丝酸楚。熊赐履点点头,随店主人引导,在亭柱一侧入座。伙计送上热茶,他又要了几样点心,饶有滋味地吃着,腹内实在也饥了。

亭外一阵嘹亮的马嘶,蹄声得得,五六名骑兵在亭前下马,大踏步地走进方亭。客人们一看他们那满洲人的装束和气度,一个个低头吃茶喝酒,连说话声都消失了。

为首的那位,仿佛是个军官,忽然停步看那副对联,很感兴趣地轻轻念出声来。虽然他有满人说汉话的特别味道,但念得还是满流利的。好几个客人都偷偷地打量他,只有熊赐履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全不注意。

“主人家,这副联子是近日题的吗?”小军官笑着问。

“不,不,小人盘进这个酒食铺的时候就有了。"小军官笑着点头:“难为他对得这样巧。"他环视整个茶亭,客人都连忙避开他的目光。只有熊赐履旁若无人地喝茶。

这满人军官偏偏看中了他,推开要引他上座的店主人,径直走到熊赐履对面来了。

“先生是位文士?"来人笑着招呼一声。

“不敢,儒生而已。"熊赐履只得客气地一拱手,抬眼看了来人一眼。接着,他不得不再看第二眼,并在心里掂量着:虽然此人貂帽、旧袍、黑马靴,装束毫不起眼,但面若冠玉,眼似晨星,神采奕奕,顾盼生辉,决不是一般的军士;但说他是贵公子,看去却不油滑;说他是皇亲,又不骄矜,到底是什么人,熊赐履拿不准。熊赐履淡然相待的态度并没有使对方不快,他体谅地笑笑,坐了下来。店主人和伙计连忙上前殷勤招待,他面前立刻摆满了点心和茶具。

满洲军官一手放在桌上,一肘搭在椅背上,姿态很好看,显然要和熊赐履谈点什么。不想随来的另两个满兵却跟同桌的和尚搭了话,声音响遍茶亭,吸引了所有的人:“哟,我说和尚,你怎么也吃馒头哇?敢破荤?世上只有火居道士,难道还有火居和尚?"取笑的话儿出自那个小个儿满兵,是一口流利的、毫无杂质的京腔。

“阿弥陀佛!贫僧的馒头没有馅。"那和尚慈眉善眼,看上去有五十岁上下,低声慢语,很清晰。

“哦,哦,怪不得你一顿吃这么多呢!"满兵毫不放松,继续取笑地指着和尚面前的几盘白馒头:“瞧你这些个,真象、真象……”他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眼睛朝窗外瞟了几眼,忽然开心地接下去说:“就象你们这城外的坟包!"他很为自己的比喻得意,和同伴一起哈哈大笑,同时又不住地察看满洲军官的脸色,显然是希望能博得他的笑容。

老和尚眯着眼,看了看远处的累累荒冢,确实很象。他微微一笑,清清楚楚地吟诵道:“城外俱是土馒头,城中尽是馒头馅。"熊赐履和他的同桌都不由得一惊,一起掉头看那和尚,神色不免有些悚然。可是那两个满兵全不懂老和尚说的什么,嘴里一个劲儿地嚷着:“胡说胡说!诚心不让人听明白啊?”“什么馒头馅!谁是馒头馅?你是啊?"和尚眼睛半闭,平静地说:“老僧若不修行解脱,也和你们一样,终为馒头馅……总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事莫非前定,大数难逃。该当馒头馅者必当,得解脱者终将解脱。”“你越说我越糊涂,什么大数,小数,不懂!"满兵一拧脖子,声音越发大了。

和尚又微微一笑:“也罢,今日老僧就来开导开导你。有位老翁精通数术,一天,一位道者前来问数,往老翁家竹床上一坐,床竟立时塌坏了。道者要赔偿,老翁笑道:成败有数,何必赔偿!他拿折断的床脚给道者看,只见上面有一行小字:此床某年某月某日有仙翁来坐,床不能载,数当坏。老翁笑着对道者说:你一定是位仙人!道者很惊愕,连忙说:连神仙都躲不过数吗?话刚说完,人就不见了。"不仅满兵,连茶亭中的客人们,都被和尚一番言语说得毛骨悚然,目瞪口呆。熊赐履仍然不动声色,同桌频频向他使眼色,并悄声问:“这和尚是谁?“熊赐履摇摇头。他确实不知道。

和尚对众人的反应很满意,动手把馒头装进布袋,移步离座。在亭柱边他又站了一小会儿,然后双手合十,对店主人道:“施主,这副对联忒俗气了,老僧赠你一联可好?"店主满脸堆笑,连忙说:“承老和尚好意,多谢多谢。柜上的!听仔细着,写清楚了!"和尚闭目静默片刻,一字一句地念道:“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念罢,他合掌向店主低头道谢,转身便走。

“老和尚留步!"满洲军官纵身跳起,奔到和尚身边:“请问老和尚法号,宝刹何处?"见和尚一双明净的眼睛只盯着自己而不回答,连忙补充说:“我听老和尚言语,很有才学。老和尚下的这副对,语虽浅淡,却颇具禅理,很是敬佩!"和尚仍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对方,说:“贫僧名性聪,法号憨璞,住城南海会寺。"军官笑道:“老和尚谈数,不会明于人而暗于己吧?"和尚慈和地笑了:“松阴夹径寒侵面,山色连天翠滴衣。

论数,贫僧今日当遇贵人。”

军官顿时笑容尽消,瞪大了眼睛,上上下下打量着和尚。

和尚也不理会,略一躬身,掉头而去。军官愣了片刻,拔脚追出门外,两名满兵也赶着跑出茶亭。店主发急了,紧追着喊了两声,发现他们都还站在门前说话,才放了心。

熊赐履把茶钱放在桌上,掸掸衣裳,正正帽子,站起来,从另一边门出去了。外面天色仍然十分晴朗,近处村郭,远处西山,抬眼望去,非常清晰。他不想就回城里,便迎着太阳向西信步而行。此刻,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还会重逢这位陌路相遇的满洲军官。

太阳平西以后,风很快就变得寒冷了。熊赐履倒不怕冷,只怕时间太晚,城门关了回不得家。正待转身,一声声敲打传到耳边,他不经意地侧脸一望,十数丈外,大道南边的田畴中,一所破败不堪的土坯茅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断壁残垣也能住人吗?熊赐履好奇地走过去,一幅凄凉的图画展现在他眼前:在空无所有的土房茅檐下,一位衣衫褴褛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举着一把缺口旧斧,吃力地一下又一下地劈着木柴。他满头滴汗,一脸愁容,枯瘦的颈脖、手臂、腿杆,就如同他手下的那些干柴棍儿。

老人的样子太可怜了,熊赐履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上前拱手招呼道:“老伯伯!“老人停斧,在破烂不堪的衣袖上抹了一把汗,无神的眼睛扫过熊赐履,仿佛不曾看到什么,又举斧劈柴。

“老伯伯,你这么大年岁了,怎么还干这样吃力的重活?

你的儿子、孙子呢?”

老人手中的斧子掉了,张大了眼睛:“老天爷,这是湖广口音哪!”“是的是的,我是湖广儒生。听老伯伯说话,也是湖广人?”“哎呀,乡亲!乡亲啊!"老人一口湖广话,丝毫未改,望着熊赐履,张着没牙的嘴,亲热地笑了,用衣袖不住地擦眼泪。

“老伯伯,你……”熊赐履话未说出,老人大惊失色地喊了一声:“小心!“拽住熊赐履,一同摔倒在地上。一支响箭尖啸着从熊赐履身后飞过,把一只不知何时跑来的灰兔钉死在田原上。其实,箭离他们还很远,用不着这样惊慌的,可是老人已吓得浑身簌簌发抖了。

一马飞奔而来,骑者跳下马拾起灰兔,挂在马鞍鞒畔,随后牵马走了过来,竟是在茶亭同桌的那位满洲军官!他一见熊赐履也是一怔,跟着就爽快地笑了:“啊哈,咱们真有缘,又见面了!真对不起,射箭太急,你受惊了吧?”“处变乱而不惊,乃君子本色。"熊赐履文诌诌的回答,使军官又笑了。他指了指说:“这位老人是你相识?”“不。素不相识。近在京畿,民贫如此,老无所养,令人心酸!“军官这才仔细看看老人,甚至走进那间不挡风雨的土坯茅屋转了一圈,出来后,面色大变,轻松和英武的气概不知到哪里去了,眉头紧蹙,默默无言。熊赐履面对这位满洲军官,也不知说什么才好。老人乍见一身戎装的骑者,十分害怕,现在觉出他并无恶意,也敢偷眼打量他了。

军官终于叹了口气,问道:“老人家,境况何以到这种地步?有谁欺负你了?“老人愁苦地望着他,口气中带着惊惧:“你?……”军官道:“老人家不要害怕,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旗下牛录章京……”熊赐履忍不住看了他一眼,他竟无端地红了脸,继续说:“但我舅父在刑部供职,有什么冤屈,你尽管对我说。"老人疑惑地看看他,不敢开口。

“老人家贫寒到这种地步……我还有一位舅父在户部管赈济的福建清吏司做事,他专管周济贫民,总能帮你的忙吧?"这位军官的舅父真多,也真有用。熊赐履又看他一眼,他装作没看见。老人却听懂了,"扑通"一声跪在他脚前,连连叩头说:“大老爷给小人作主!大老爷给小人作主!……”老人的湖广腔太重,年轻的牛录章京听不大明白。当老人滔滔不绝地诉说起来时,他就一点也不懂了。他摆摆手,要老人停下,说:“老人家是哪里人?"熊赐履说:“章京大人,他是我同乡,湖广人氏。我来讲给你听……老人家,你讲吧,这位大人是一片好心哩!"老人讲起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老泪纵横,岂不成声。

四十年前,老人家乡大灾,他孤身一人来到京师,从做烧饼、果子的小买卖起家,终于买地盖房、娶妻生子,家道很是兴旺。国变以后,京畿跑马圈地,他的几十亩好田尽被圈占,他到处哭号诉说,户部大人才给他换到凉水河边的沙质劣地,还分散在哩哩啦啦的三处地方。老人无奈,与两个儿子分了家,各种一处土地,勉强度日。不料顺治初年被旗下掠去的小儿子不曾死去,因为受不了主人家的毒打虐待,探得父兄消息,便逃了出来。第一次逃到二哥家,因逃人法严,二哥被当作窝主斩首;第二次逃到大哥家,大哥也因此丧命,他自己也因两次逃跑被主人家活活打死。三个儿子都没了,老人夫妇孤苦零丁,痛不欲生。但就是这样,厄运还是不肯放过他们。旗下一位参领看中老人的房地,强迫老两口投充,老两口不肯依从,那参领竟率人打上门来,硬指老两口窝藏逃人。老妻吓死了,老人被迫献出土地、房屋、财产,留下一条老命。如今一无所有,不得不在这破草屋里起身,借卖木柴换口饭吃……说到最后,老人声泪俱下,熊赐履的眼圈也红了。

牛录章京脸色煞白,黑眉紧蹙在一起,粗重的呼吸清晰可闻。好不容易,他才开口问:“你为什么不去上告?"熊赐履叹气道:“他怎么告呢?逃人法是朝廷大法,谁敢不遵?听说朝廷里凡是反对逃人法的人,一概革职流徙,连大臣也不放过。一个小小贫民,能有什么办法?"老人听懂了,连连摇头摇手道:“不敢告,不敢告。旗下人原本就厉害,更不要说人家还是皇亲!"章京浑身一震:“你说什么?谁是皇亲?"老人害怕了,急忙跪倒,连连叩头:“没有,没有!我什么也没有讲!……”费了好大劲劝解、安慰,老人才战战兢兢地吐露了实情:劫夺他财产的那参领的丈母娘,是个老早嫁给满人的蒙古格格,她的同母异父妹子,是当今皇上的贵人。

年轻的章京大人也给吓住了,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熊赐履瞟了他一眼,心里冷笑道:原以为你真有几分胆识,不想也是个孱头!

熊赐履的想法或许从他眼睛里透露了出来,章京看他一眼后,忽然羞恼得红头胀脸,大喝一声:“你笑什么?敢轻慢我?看我把你……”他猛地噎住,静默无语了。

“章京大人,"熊赐履心气平和地说:“学生什么也没有讲。"章京气恼地哼了一声:“你是什么也没讲,可是你的眼睛什么都讲了!”“我的眼睛讲了什么?”“你……你在怨恨圈地投充逃人法!”“哦,章京大人,圈地投充逃人法害民如此之烈,百姓能不怨愤?你不是亲眼看见了吗?"章京语塞。熊赐履叹道:“民穷则国弱,民怨则国乱,千古不易之理啊币凰布洌戮┐笕讼似厍械匚剩骸澳闼凳裁矗俊毙艽吐淖怨俗缘胤⒒铀担骸八稍刂郏嗫筛仓郏认驮缬薪袒澹⒉环Ρパе浚筒欢飧龅览恚*"章京大人望着熊赐履,好半天,突然笑道:“请教先生尊姓大名?"熊赐履皱皱眉,严正地说:“姓熊名赐履,字敬修,湖广人氏,住南城龙泉寺边桃花坑……”“怎么,你就是熊赐履?"牛录章京惊讶地脱口而出。这回,轮到熊赐履反问了:“你说什么?”“哦,没什么。听说过先生大名,日后一定要请先生赐教。

时间不早,先生可以回城了。”

“你呢?这位老人家呢?”

“放心,我自有办法。"这位章京大人恢复了爽快,弯下身和蔼地对老人说:“老人家,我这里有马,请你坐上,我们一道去找那参领评理!"说着,他得意地望着熊赐履,顽皮地挤挤眼儿。

熊赐履怀着惊异、敬佩、担心等等自己也说不清的复杂感情,望着马上老人、马下章京渐渐远去的背影。在夕阳的映照下,在瑟瑟的寒风中,那背影竟那般清晰,好象永远不会从平坦的原野上消失似的。

回城的路上,熊赐履心头萦回往复的,尽是今天一路的印象。可是,还有奇迹在等着他呢!

半夜,酣睡中的熊赐履被"嘭嘭"的敲门声惊醒。他家徒四壁,从不怕盗贼,而敲门声又响又急,也不象做暗事人的行径。他高声问道:“谁呀?"门外有人答道:“请先生开门,有要事相求。"熊赐履穿衣着鞋,点灯整容,一切收拾妥帖,才出去开门。他心里猛地一惊:借着暗淡的烛光和天上的微微星光,他看到从房门到院门,一直到竹篱外的大门口、路两旁,黑压压地站满了人。就门前的几位看,都穿着一式的黑袍号衣,头戴翻边皮帽,在黝暗的夜色中,更显得一个个高大魁梧,目光灼灼。

熊赐履心里害怕,但一想到君子不畏强暴、不畏权势的古训,便又挺起胸,一晃脑袋,故作镇静地问:“赐履一介寒儒,诸公到此何干?"一个穿号衣的走近两步,陪笑道:“先生大喜。京师大富翁罗公想请你设馆府中。”“罗公?"熊赐履诧异地重复一句。他历数自己在京师的交游,并没有一个姓罗的富翁,还是大富翁。

“罗公亲自驾临了!"穿号衣的回头一望,慌忙率众人退后,让出中间的路,一个个垂手低头,摒息而立,神态十分恭敬。熊赐履本来很怕他们踩坏自己的草根、花苗,见他们这么有礼,又不禁点头赞赏了。

罗公快步走来,对着熊赐履拱手一揖,笑容满面地说:“熊先生,大名久仰,如雷贯耳,今日识荆,三生有幸啊!"这一套文人初晤的套话,他说得很自然,也很真诚,熊赐履不得不答礼:“实在不敢当!请进寒舍一叙。"罗公毫不客套,立即进屋。两人分主客坐定,熊赐履抱歉地说:“尊客来得意外,恕赐履不能茶酒相待了。"罗公哈哈一笑,爽朗地挥挥手:“应当我向先生谢罪,搅扰了先生清梦,失礼之极!不过迫于情势,不得不如此。罗某虽然声势烜赫,但不喜人前招摇,选在入夜来访,先生不见怪吧?"罗公黑眉黑须,长得很有气概,尤其一双眼睛,湛湛如秋水,灼灼似晓星,而且快人快语,爽朗洒脱,很容易令人产生好感。熊赐履连连逊谢,罗公开门见山,毫不客套地说:“听说先生道德文章早就驰誉乡里,如今更是名满京师。罗某有两个亲侄,苦于没有高士教诲,愿请先生为师。"熊赐履摇头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乃南方下士,何足为人师。况且我已设馆三年,早生厌倦,不日将归故里了。"罗公非常诚挚地说:“家母寡居多年,望子成龙心切。但我兄弟均不争气,幼年失学,至今憾然。家母立意要使孙辈以文章道德立身扬名,只是名师难得,总不合意。如今得知先生声望,家母指名要请先生。为人子者,敢不从命?况且罗某对先生亦是钦佩万分,还请先生念我一片至诚……“熊赐履经不住罗公的再三恳请,也喜欢他那种豪爽的气度,便答应了。罗公大喜,说:“蒙先生高情厚谊,罗某一家感激不尽!"他向熊赐履深深拜揖致谢后,直起身,对门外一声招呼:“来人,备马!"几名精干旗人立刻进屋,向熊赐履请示如何收拾行李。熊赐履惊讶道:“今晚就去?"罗公笑道:“先生不必惊怪,罗某办事向来喜欢干脆利落,当日事必在当日办完。今日罗某是亲来迎接先生的。"熊赐履无法反对,只得由他。于是罗公陪同熊赐履骑马,几十名仆从提着灯,燃着火把,前导后从,热热闹闹地离开了熊赐履的桃花坑旧居。

走不到半个时辰,熊赐履就糊涂了,拐来拐去,都是他从未走过的道路,也辨不清东南西北。到了罗府大门,熊赐履又吃了一惊:好一所崇垣峻宇、灯烛辉煌的府第!他平生不曾到过这么富丽华贵的地方。但他牢记先贤教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维持着君子应有的气度。

罗公将他送进一所幽静小院的上房,便告辞而去。几名俊秀的书僮立刻上来殷勤招待,端茶进水,铺床下帐。不多时,一名老仆跑到他面前,恭敬地禀告:“禀先生,府中人多事杂,地方阔大,家规极严。先生有何需求,请立时告诉奴才,奴才当为先生奔走。先生不可随意走动,不可离开此院,免得奴才们受罚……“熊赐履心中不快,真所谓豪门深如海啊!

次日,罗公领了两个小孩儿前来拜师。拜师礼十分郑重,光见面塾礼就是白银百两。这出奇丰厚的待遇,打消了熊赐履辞馆的念头。而且,两个弟子黑发卷卷,极为聪颖可爱,绝非他这几年设馆时的弟子可比。这样一来,熊赐履就接受了罗府家馆那必须牺牲部分自由但待遇十分优厚的条件。

罗公对熊赐履说:“因家母爱孙心切,不许他们早起。并请先生千万不要笞挞他们,有了过失请告诉罗某,自有家法处置。"此后,两个弟子每日午后来馆读书,熊赐履便尽心教授。

罗公的供奉极为丰厚,还不时前来相陪说话。至于寄往湖广的束修,也从不需要熊赐履经手,每过数月便得母亲家书,告以"已收银若干,望安心就馆,母平安"。

——四——

人们不记得有哪一年冬天,象顺治十四年冬天那般和暖。

呼啸的刺骨寒风很晚才来临,地面和屋檐上的冰凌都存不住,一过午便化尽了。但是,这年冬天顺治皇帝从南苑发出的一道又一道谕诏,却象猛然刮来的卷地狂风,震动了朝野,不管心里对它赞同还是反对,全被它的猛烈和突然惊住了。满洲亲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十二月,第一道谕旨下,重申停止圈地:“京畿百姓自圈地、圈房之后,流离失所,饥寒起身。良善者无以为命,丧鼓乐生之心;不肖者煽惑讹言,相从为盗,以致陷罪者多。长此以往,则国无宁日。此后仍遵前旨,永不许圈占民间房地。“次日,又有谕旨,命吏部开列因请宽逃人之禁而得罪流徙的言官;三日后,一道就逃人法专向满洲官兵的谕诏发下来了:“……朕念满洲官民人等,攻战勤劳,佐成大业,贫家役使之人,皆获自艰辛,加之抚养。乃十余年间背逃日众,隐匿尤多,特立严法。以一人之逃匿而株连数家,以无知之奴婢而累及官吏,皆念尔等数十年之劳苦,万不得已而设,非朕本怀也。年来逃人未止,小民牵连,被害者多。尔等当思家人何以轻去?必非无因。尔能容彼身,彼自体尔心。若专恃严法,全不体恤,逃者仍众,何益之有?

“朕为万国主,犯法诸人,孰非天生烝民、朝廷赤子?今后宜体朕意省改,使奴婢充盈,安享富贵。如有旗下奸宄横行,许督抚逮捕,并本主治罪!……”这道谕诏如同一次地震,激起了剧烈的反响。督、抚居然可以对旗下人逮捕、治罪!这不是破天荒的事吗?有的人奔走相告,喜笑颜开;有的人如有所思,深自反省;有的人神色沮丧,长吁短叹;更有人愤愤不平,哭到家庙告祖。总而言之,它触动了每一个人,不管他是汉是满,是旗人是贫民,朝野一派沸腾。

顺治皇帝仿佛不理会这些已刮得很猛的风,接着又下了一道谕旨,就象在沸油里溅进了水,简直炸开了。他批下吏部上奏的官员稽考功过的题本上,要求选拔确有学问才能的人进部院各衙门,替下一批颟顸无能之辈。使人们激动的不仅是这道谕旨本身,而是由吏部传出的皇上亲自点到的那些"确有学问才能"的人名录:杜立德、李霨、王崇简、王熙、王弘祚、冯溥、孙廷铨、伊桑阿……老天爷,除了伊桑阿,全都是蛮子文士!唯一的一个正黄旗满洲人伊桑阿,也是顺治九年中式的进士!哼!文人们都交好运了!……大雪纷纷,总管太监吴良辅领着小太监吴禄骑马从南苑赶回大内。吴良辅貂帽风衣,吴禄披了件斗篷,踏着雪顶着风,急急忙忙北行。

走到前门棋盘街闹市,酒楼上飘来的阵阵酒香阻住了吴良辅的马蹄。他在一间宽大的门脸前下了马。这是一处带楼座的酒馆,高悬着"杏花村"的黄杨木底松绿大字匾额,檐下吊了一串系着红绿绸子的牌幌,写着十几样名酒:玫瑰露、状元红、竹叶青、莲花白、苹果露、五加皮、黄连液、佛手露、史国公、雪花白、茵陈露等等。

吴良辅把缰绳扔给门前冲他点头哈腰的酒馆伙计,领先上了酒楼。吴禄惴惴不安,东张西望,几乎跟不上吴良辅的脚步。老板恭敬地引他们进一间小小的雅座,酒、菜霎时便到。吴良辅脱去风衣貂帽,开怀畅饮,并招呼吴禄动筷子喝酒。

吴禄不到十八岁,是个伶牙俐齿、眉清目秀的小太监。他十岁入宫,在大内万善殿内书堂读过书,专为在御前侍候受过训练,这是许多太监一辈子也巴望不到的福分。这正是总管太监吴良辅赐给的恩惠,他对吴良辅自然感激不荆大约是因为同姓,加上这孩子乖巧、会奉承,吴良辅居然很喜欢他,近日又把他提拔成养心殿御前太监,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耀!吴禄对于吴良辅来说,既是心腹,又象子侄,说是兄弟也不错,说是朋友也可以。吴良辅那么有权势,百官大臣都以结交他为荣;吴良辅那么凶狠阴沉,小太监见了他如同耗子见猫;唯独对这个吴禄,吴良辅是闻声则喜,觑面便笑,他从来都管吴禄叫"小幺儿",恨不得把一身的本事都传给他,把他当成亲儿子似的。有权势的大太监,多半都有这路毛玻吴良辅喝了两盅酒,身上热和了,伸手捏捏吴禄的耳朵垂,笑道:“小幺儿,还不喝两盅暖暖身子?"吴禄心里不安,回答说:“总管,咱们是奉万岁爷旨意回宫见皇后娘娘的,误了事……”吴良辅哈哈一笑:“误不了!万岁爷那心里我还不知道?

要不是碍着家规呀、礼法呀,他才不想打发咱们跑这一趟呢!"吴禄点点头,一耸眉尖,又说:“可喝多了酒,怎么敢见皇后娘娘呢?”“没事儿!喝两口醋就解了酒味儿啦。再说,还怕她怪罪?

她这中宫未必坐得长!……”

吴禄一惊,回头想想,又慢慢点了点头,拿起了酒杯。

“小幺儿,这些日子我忙得晕头转向,总没逮着空儿问问清楚。那天在茶亭,憨璞老和尚到底说了点儿什么,万岁爷到底给打动了没有?你细细说给我听听。“吴禄于是绘声绘色地把那天茶亭里和尚的表演和皇上的反应细说一遍,听得吴良辅频频点头,面露喜色。吴禄最后说:“和尚说他曾经遍游江南,与南中耆旧诗词往还唱和。万岁爷听了格外高兴,说以后要往海会寺拜望他哩!”“好,好,太好了!"吴良辅高兴得双手在胸前一握,满面含笑。这完全是个女子的动作,含着一种说不出的娇媚,一般人看了会觉得肉麻。吴禄早看惯了,只管问着他不明白的事:“就让和尚去见万岁爷不就成了?干吗要弄这么个圈套?”“这你就不懂了!“吴良辅眯着眼儿笑,"万岁爷的心性你还摸不透。这叫做偶然机遇,最能让万岁爷上心、觉着有趣。

要是和尚求见,不但身分低了,不得万岁爷看重,而且不要一两天工夫,万岁爷就会撂到脑后去了。再有一层,要是正经八百地引见和尚,汤若望又要诤谏个没完,又该咱们吃瘪。”“可人家都说…………”吴禄迟疑地望望吴良辅,又小声嗫嚅着说:“人家都说汤若望是真圣人,咱们何苦……”吴良辅眼睛里明明有一股怒火。不过,他半笑不笑地看了吴禄一会儿,说:“实话对你讲,小幺儿,我费这么大心思,要万岁爷亲近佛爷,为的就是避开那位圣人。只要有他在,咱们总没有舒心快意的时候。他跟咱们是猴儿吃麻花--满拧!

哼,他还真当自个儿是万岁爷的品德师父呢!也不想想,他那天主圣母什么的,在咱们中国谁吃那一套啊?能抗得过咱的如来佛观世音?能抗得过咱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吗?……要论他那个人儿,挺正经,不贪赃不枉法的,可那又顶啥?他堵了咱爷儿们的路哇!……哎,我说小幺儿,陈之遴给的那几万银票到手没有?”“人家说,要等那差使到手才交钱呢!”“哈,猴精!一点儿亏不吃啊!……”吴良辅转眼间又感慨起来,拍拍吴禄的肩膀:“咱爷儿们这路人,一辈子有什么指望?不就多落俩钱儿,图个老来福!不趁着年轻力壮、万岁爷宠信的当口多弄点,将来收尸都没有人啊!……”他摇摇头,又点点头,表情很有点悲凉,使他漂亮的面容刹那间象是老了十多岁,眼皮下嘴角边的皱纹都越加触目了。

“可是万岁爷跟太后都那么看重汤老爷,咱们动得了他?”“要不叫他圣人呢?要不咱爷儿们得小心着办呢?不过这话还有另一说,"尽管两人坐在小小的单间,吴良辅还是向四周望望风,压低嗓子说:“你说万岁爷跟太后为什么赶着他叫玛法?告诉你吧,小幺儿,那是为了南明永历!……”“啊?"吴禄的眼睛瞪得溜圆,张了张嘴。

“小孩子家,这样的大事你就参不透了!永历一家老小都进了天主教,文臣瞿式耜、武将焦琏什么的全都是教徒。这天主教传来中国也七八十年了,传教士哪儿都有,永历那边儿也不老少。汤若望道德学问是传教士里拔尖儿的,你想,朝廷尊他敬他重用他,会没有道理?”“呀,万岁爷和太后真有心计啊!"吴禄叹了一声。

“什么心计!这叫治国的本事!"吴良辅赶紧训诫他两句,又接着说:“眼下孙可望降了,永历看看就要玩儿完。只要南明一垮,这位汤玛法的好日子就不多了!……不信,走着瞧!"吴禄生怕总管喝醉,小心翼翼地说:“总管,咱们走吧?”“着哪门子急!"吴良辅脸一沉,要发脾气,忽而一回味,暧昧地笑了:“哦,我想起来了,你新近认了个干妹子,是景仁宫里头的吧?怪不得急着要走,半个多月不见面儿,想坏了,是不是?"吴禄也嘻嘻地笑了。

“罢,罢!咱们走!"吴良辅端起醋壶,连着喝了三大口,酸得他龇牙咧嘴,可还不住嘴地调笑:“小幺儿,有了妹子结了对子,可别忘了哥哥。喝醋的味儿真不好受哇!"雪下得越发大了,密如帘栊,仿佛从天顶垂下一面巨大的轻纱,透过它看远近景色,更显得庄重、肃穆,还带有一点神秘。金殿碧阁化为玉宇琼楼,皇家御苑别是一种风姿。

坤宁宫里,温暖如春。鎏金银丝罩的熏炉内,红螺炭火正旺,烧得又红又亮,和头顶悬着佩玉流苏的金红色宫灯相辉映,耀得东暖阁明亮照眼;一对绘着八仙庆寿的粉底五彩瓷大花瓶里,插着初放的红梅和白梅;几只椭圆形的郎窑水仙盆中,淡黄蕊洁白瓣的水仙花在碧玉似的长叶衬托下分外精神;浓郁的花香和着熏炉里阵阵飘出的沉香,把整个坤宁宫都包在一团馥郁醉人的温香中了。

皇后的住处,今天换了几样摆设,使前来问候、说话解闷的主位娘娘们又是看又是摸,赞不绝口。淑惠妃是皇后的亲妹子,又是每天必来的人,最为随便,守着那台紫檀龙凤五 风铜镜台,不住口地称道那活生生的雕工,时不时地对镜台上那面荷兰国进贡的大圆镜瞧几眼,扬扬眉,掠掠鬓,欣赏自己娇美的面影。

端妃扯着恭妃,要她看那对脂玉夔龙雕花插瓶。恭妃却扯着端妃,要她去看南窗下那一对金海棠花福寿大茶盘。后来,两人一道走到南边大炕一角,静妃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低头望着八仙桌上的摆设--那是在一对翡翠瓷观音瓶之间躺着的一件古铜蕉叶花觚,蕉叶舒卷自如,象真的一样,谁能想到是用坚硬的铜制成的呢?更妙的是花觚内透亮的清水养着两朵带叶的红芍药。这便是宫中有名的唐花了。

静妃,就是四年前被顺治废掉的第一个皇后。因为皇上不在宫中,她也来坤宁宫向皇后请安。被废以来,她一向落拓,今天却特意打扮了一下,显得容貌俏丽,衣着华美,还竭力维持着当年的格格和正位中宫时的高贵气度。这是因为,尽管宫规宫礼只讲位分等级,不论其他;但在博尔济吉特家的格格里,她毕竟辈分最高--是皇后的姑妈,不能太塌架。

不过命运对她的打击清清楚楚印在她的眼角和额头,二十二三岁的人,蛛网似的细纹已经铺满了这些地方,搽脂抹粉也遮盖不祝如果她笑一笑,便如三十岁上下的妇人了。见端妃和恭妃走来,静妃强笑道:“瞧这花觚古色古香的,真是件宝贝。"端妃笑道:“淑惠妃刚才说,这是皇上二次大婚时的妆奁呢。姐姐你那次进宫,妆奁一定是更……”恭妃连忙向端妃使眼色,端妃缩住口,旋又笑道:“妹妹有口无心,姐姐请莫生气。"这真无异于当众奚落。但静妃几年来受冷遇,早已习惯了,不在意地说:“这花觚配鲜红芍药,更是艳丽非凡的了。"端妃道:“芍药虽好,总比不上花王牡丹。"恭妃也笑道:“是埃况且这是唐花,不是当令名花,要按月令来说,早已过时了。"静妃冷冷扫了她们一眼,淡淡一笑,反击道:“说的是。

腊月当令,唯有梅花。其他百花百草,任有百媚千娇,也只好凋零自落了。“端妃、恭妃互相看了一眼,连连点头说:“正是呢,姐姐说得对。"那边,皇后的亲妹子淑惠妃照着镜子,头也不回地招呼皇后:“姐姐,瞧见吗?今儿个象谁下了帖子似的,咱们博尔济吉特家的人都来齐了。哦,不过,还少个谨贵人。"听皇后不答,她才回头去看。皇后坐在那里,正对着一双黄面红里百子五彩大果盘发愣。她连忙走近,看了一眼那彩色大果盘里神态各异、活泼顽皮的一百个小孩儿,顿时明白了姐姐心头的苦楚。她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不过她毕竟负担轻些、想得开些。她用绣花粉红绸绢轻轻往姐姐面前一摇,笑道:“姐姐,打发他们叫谨贵人来,凑个双数儿,咱们好斗牌啊!"皇后这才回过神来,看了妹妹一眼,轻轻叹口气。

“要不,咱们打马吊玩玩?”

皇后摇摇头。

“姐姐,"淑惠妃放低了声音:“你要闷出病来的。找太医来瞧瞧?要不,到后花园去赏雪?……”皇后苦笑道:“你别瞎张罗啦。"淑惠妃装作生气的样子:“可不是,谁叫我没长谨贵人那么一张厉害嘴哩?她不来,姐姐就不给笑脸儿!……咦?说曹操,曹操到!……”果然,康妃和谨贵人披着貂皮风雪氅,前来向皇后请安了。眼快心灵的淑惠妃一眼就看出来,这两位心里都有事。谨贵人没了平日的爽利劲儿,眼圈儿红红的。这是怎么啦?

坤宁宫总管太监跟脚儿进来禀告:“万岁爷打发吴总管和小吴子来向皇后报信儿。"屋里的娘娘们登时住了口,停了动作,眼巴巴地瞧着皇后。皇后也觉着心口跳得怦怦直响,声音有些发抖:“传他们进来!"吴良辅和吴禄叩过了头,恭恭敬敬地跪在炕前地毯上,吴良辅说:“奴才给皇后、主位们请安。”“罢了。回宫来有什么事?”“禀娘娘,奴才奉万岁爷差遣,回宫禀告娘娘,皇太后前天夜里三更时分起,浑身发热,涕泪不止,头痛头晕。昨儿个病势更重,又添了咳嗽。今儿个一直昏睡不醒……”“召太医瞧了没有?”“太医院的院使和左院判领了八名御医在南苑侍候着。万岁爷心中焦虑,昨日往上帝坛祷祀,今儿又冒雪再次前往。皇贵妃娘娘日夜侍奉太后床前,寝食俱废……”淑惠妃撇嘴哼了一声,背转身去。端妃和恭妃互相交换了个眼色,满脸不屑的表情。倒是平日最恨董鄂妃的谨贵人毫无表情,象是什么也没听到,望着地面发呆。

吴良辅继续禀道:“要是皇后和主位们想去南苑……”坐在皇后身边的淑惠妃一口接过来:“南苑要是用得着我们姐妹,哪儿还等到今天?我们一个个笨嘴拙舌的,又不会甜言蜜语,又弄不来那个诗呀画儿的,没的惹人家讨厌!"吴良辅赶紧低头,不敢说话了。

十一月中旬,皇帝和皇贵妃陪着皇太后游幸南苑,仿佛儿子、媳妇同着老母三人去享天伦之乐。皇后嘴里不说,心里可不是滋味。妃嫔贵人们,就更加愤愤不平,怨声载道了。

整整一个月,宫廷的中心转移到了南苑,大内一派冷清。皇上在宫里,不管怎么说还有点儿盼头,这一个月,连点活气儿都没了。现在太后病了,又想起我们来了!哼,谁得脸谁应承去吧!别净想好处自个儿揣,坏事让别人摊!……不过,这么多妃嫔贵人,连皇后在内,敢于把这不满形于辞色的,也还只有这位淑惠妃。

看两名太监叩个头要退下的样子,淑惠妃看了姐姐一眼,对他们喝道:“慢着!还有话问你们!”“喳,喳。"两名太监赶紧跪好。

“皇上身子骨好吗?”

“回主位的话,万岁爷今冬在南苑校猎,能吃能睡,人长胖了,面色也红润了。”“还有呢?”“还有?……”吴良辅摸不着头脑。

“大胆!都说皇上近日办了件什么事儿,京师全传遍了,怎么还瞒着我们姐妹?““回主位,有,有!万岁爷办那件事可真厉害!不止京师,怕是天下人都要盛赞万岁爷呢!……小吴子那会儿就在万岁爷跟前……小吴子,还不快细细禀告!”“喳、喳!"吴禄磕了响头之后,便发挥他口齿伶俐的特长,讲起那天皇上微服出猎、遇上劈木柴老汉的故事。最精彩、最有戏剧性的部分在后头,在皇上陪老汉到镇上找参领讲理的时候。

在参领的住宅大门,门丁根本不让他们靠近。是皇上一口流利的满语,才使门丁疑惑着进去通报。谁知那参领竟以为小事一段,自己懒得出来,叫他老婆出来应付。这女人高大肥胖,一向凶横惯了,哪里把他们放在眼里,兜头就是一顿臭骂,还说什么"就是抢了,就是占了,谁叫他是蛮子,活该!你敢拿我怎么样!“皇上气极了,说:“你们竟敢这样无法无天,告到地方去,有你们什么好?"参领老婆扬头大笑,说:“只要你敢告,去告好了!我要怕了你,下辈子不是人!"说罢,她又竖起眉毛恶狠狠地叫骂,要他们滚开。她见皇上站在那儿不动,抄起门边的杠子就朝皇上砸去,嘴里还骂着:“打死你这个多管闲事的小杂种!"皇上大怒,一声断喝,抽出他的硬弓只一挡,那女人的棍子飞出去两丈远。这时候,皇上的侍卫队赶来护驾,几百人把这所宅子围了个密不透风。参领和他老婆一听说这小子竟是皇上,登时吓昏过去。皇上怒气不息,立刻命侍卫动手,把参领全家就地斩首示惩!

皇上临走又发了一道谕旨:参领的全部财产房地,都赏给那个可怜的老汉,并亲口封这老汉为一镇之尊。

小吴禄绘声绘色,说得活灵活现,皇后和妃嫔们都听呆了。

吴禄最后又得意地说:“没过两天,城外城里的人全知道了,谁不夸咱万岁爷是圣明天子啊!……”吴良辅和吴禄已经退出去好半天了,坤宁宫里还是那么静悄悄的,谁也不肯说话。

“哇"的一声,谨贵人突然放声痛哭。大家望着她,心里仿佛有某种不幸的预感,胆小的恭妃忍不住发抖,使劲往端妃身边靠。谨贵人跪倒在皇后面前,哭得头都抬不起来。

“谨贵人,你这是怎么啦?快别哭了。"皇后说话总是那么细声慢语的。

“禀皇后,那是……那是我的侄女儿啊!……”谨贵人泣不成声。

“什么?”皇后吃了一惊:“你是说,刚才……”谨贵人哭着连连点头。素来不爱说话的康妃,这时慢慢地、轻声地解释道:“我母亲今天来宫里也说起这事。那参领夫人,确是谨贵人同母异父姐姐的女儿。"皇后沉默半晌,安慰道:“谨贵人不要这样,想必皇上他不知道那是你的亲眷。"康妃突然沉下脸,愤愤地大声说:“他知道!他全知道!

我母亲问过的!”

大家都吃了一惊,没想到平日不动声色、严谨文静的康妃会这样激愤。康妃发现众人的目光,脸上红了红,慢慢低下头,不再作声了。

“皇上他,他也太没有情义了!……”谨贵人还在哭。

皇后婉静地说:“谨贵人,你也不要太难过。你那侄女实在也太过分,竟然动了棍子,皇上是万民之主……”“姐姐,你还要替他说话!"淑惠妃不豫之色溢于言表:谨贵人的侄女怎么会知道他是皇上?……不用说了,他心里,哪儿还有咱们这些人!早被那个蛮子女人狐媚得忘了本!……”

“淑惠妃!"皇后斥责道:“竟敢如此大不敬!……”淑惠妃连忙跪倒,其他人也赶着跪下为淑惠妃请罪,但每个人心里未尝不为淑惠妃说出了她们的心里话而感到痛快。

妃嫔们告退,淑惠妃照例留在最后。皇后拉过她的小手,轻轻抚摸着问:“你说,我是亲去南苑问候好呢,还是打发人去问候呢?"淑惠妃气冲冲地说:“别去!一个也别去,咱们博尔济吉特家的全都别去!皇上宠侧妃、违祖训、变祖制,说到头还不是太后惯的?太后不顾亲疏,胳臂肘儿朝外拐,宠着那个蛮子女人,我都岂不过!你还是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呢,就这么忍气吞声?咱们都不去,太后心里就会明白,咱博尔济吉特家的格格也不是好欺负的,说不定她反倒会回心转意呢!”“可是,皇上他……”皇后迟疑不决地说:“皇上一向讲孝治天下,我要是不去……”“他能怎么样?他已经废了一个皇后了,还敢再废你?祖宗没有过的事,就是中土历朝也没有过,他断然不敢!姐姐,你的性子也要刚强一些才好哇!"就这样,皇后终于没有去南苑,也不曾遣使问候。

庄太后病了,病得很重。她已挣扎了三天三夜,仍然逃不出可怕的高热和半昏迷状态。无数奇特的景象、无数狰狞的鬼脸,总在她头顶盘旋。她想大声喊叫,她想双手推开那死死缠绕着她的、莫名其妙到令人心悸的五颜六色的彩斑彩带。但实际上,她连手指都无力动一动,嘴唇翕动得几乎不能察觉,轻轻的气息吹出勉强可以听到的字:“不要……啊,不要……”忍过一阵剧烈的头痛,她叹了口气,跌入更深的昏迷……怎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科尔沁大草原了吗?啊!草绿如茵、繁花似锦的草原啊!天是那么高、那么蓝,一尘不染;地是这么宽、这么远,一望无边。连一阵阵风都这样香,这样恬静!她跳下马背,展开双臂,扑向草地,扑向这从童年就熟悉、象妈妈一样亲爱的故乡的大地……蹄声得得,远远跑来一片,多么剽悍英俊的骑士!绿草黑马红披风,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上飞驰……她来不及多想,身子一抖,那骑士象摘花一样弯腰把她从草地上抱起。两人炽热的目光接触了,啊,多尔衮!……她仿佛又回到当年,丈夫宠爱姐姐冷落她,她把孤寂怨恨都深深埋在心头,不动声色地仍然往草原上围猎。是的,那次她从马背摔下来,飞马来救她的,正是九王爷多尔衮,年轻、英武、仪表堂堂。不过,她尽管动心,却并未越礼。她毕竟是皇妃,是多尔衮的亲嫂子。

不,这不是二十多岁的多尔衮,这是装束威仪亚赛皇上的摄政王!他在笑,就象庄太后当面斥责他不该私娶肃亲王福晋时那样笑着,他重复着那句话:“我多尔衮总归是个男人哪!"可是,真该死!即使他这样无耻、负心,他那红润的阔嘴、白玉似的面色和漆黑的眉毛仍然动人;她尽管又气又恨,心底却还是爱恋着他……他的面容怎么变了?长出了胡须,添满了皱纹?天哪,这是太宗皇上,是她的丈夫啊!她跪下了,深深地低了头。

“你在我面前请罪吗?你这忘恩负义的女人!"丈夫在咆哮:“你让我在寝陵里也不得安生!我决饶不了你!"他抄起他那沉重的弓照她迎头打下。她闭着眼睛喊叫起来:“你打吧,打吧!我对不起你,可是我对得起你们爱新觉罗的祖先!你驾崩之后,要不是我联络礼亲王,拢住睿亲王,立我们的儿子为帝,平息了各方的争端,那八旗之间一定要互争帝位,自相残杀,把太祖皇上千辛万苦开创的基业付之流水,爱新觉罗氏也将烟飞灰灭!……我有过错于你,可是有功于社稷江山!……”丈夫的铁弓放下了,冷笑道:“算你强词夺理,你就没有一点私爱?你就全心为的社稷江山?"她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挺直身子:“有私爱,是皇上逼出来的。宸妃入宫,皇上就忘却了早年的恩爱,使妾妃虚有其名,如处冷宫……““你撒谎!"她的亲姐姐、太宗皇帝最宠爱的宸妃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指着她的鼻尖,愤愤地说:“你的私爱,绝非这一点小事!你私爱自家的儿子,一心想让他当上太子,你将来好当皇太后。就是你,咒死了太子!……”“没有!我没有!太子死时,我方临产……”她心里发慌,说话有气无力。

“没有?"姐姐的两道目光象剑一样锐利,一直射进她心底:“你嘴上说的都是好话,心里就是诅咒太子早死,好让你的儿子登基。如今你可称心如意了!我可怜的儿子啊!……”

宸妃放声痛哭,哭得她毛骨悚然。是的,她私下盼望过太子早死,可是她把这个心愿始终深藏心底,对谁都不曾透露过,姐姐怎么会知道呢?……太宗沉重的叹息就象一声闷哑的雷,在她头顶轰响着,滚滚而过:“啊,帝子从来不幸,多少人要死于非命!"……她浑身发寒,大汗淋漓,一个冷战使她从昏迷中惊醒过来。她竭力张开双目,只见寝宫里灯火荧荧,十分昏暗,床边坐着一人,双手支着下颏,正在打盹。

“水……”她轻轻一呻吟,床前的人立刻惊觉,连忙从保温的棉褥子里拿出一把热乎乎的精巧的宜兴紫砂壶,一手抱着太后,一手小心地喂茶水。庄太后从勉强睁开的眼缝里看了看,断断续续地说:“董鄂……你还在这里……”董鄂妃连忙温柔地低声说:“母后大安。太医都说不要紧的,养养就好。"太后费力地摇头:“不,我不行了……太宗皇帝召我了……”董鄂妃"扑"的一下跪在床前:“母后,你千万别这么说!

你怎么也不能走!儿情愿替你去,皇上不能没你……娘!"两颗豆大的泪珠顺着董鄂妃的脸颊滚了下来。

太后勉强装出个笑脸:“傻话……就你一个……在这里?……”

董鄂妃说,"皇上刚走。他为母后已到上帝坛祈祷三天了。

上天念皇上和儿臣们的诚心,一定会赐福母后……”可是,太后已经再次跌入昏睡中去了。

第八天早上,头一束阳光射进寝宫,百宝架上那座精美的金黄色的四面转花西洋钟"叮叮当当"地打了旗下,悦耳的声音把庄太后唤醒了。她觉得神志很清醒,身上也凉苏苏的很舒服,只是没一点力气。她喊了一声:“苏麻喇姑!"声音虽轻,在一片寂静的寝宫里却很震人,床前、矮凳上、寝宫门口、殿外走廊顿时人影晃动,欢声笑语窸窸窣窣地透过窗棂:“太后说话了!”“太后喊人啦!"……董鄂妃猛地跳起来,为太后撩开帐子,注视着太后,嘴唇颤抖,极力忍住就要迸出的泪,笑着说:“母后,你,你可见好了!……”苏麻喇姑在一边笑道:“太后,皇贵妃在你床边守了七天七夜了!”“我的好孩子!……”庄太后忍不住喊了一声,乌云珠扑过来,太后把她搂在怀里,两人一起落泪了。苏麻喇姑一面擦泪,一面叫人去禀告皇上。

可皇上已经闻讯奔来,正赶上娘儿俩一边擦泪一边笑。福临连忙上来向母亲大礼跪拜,象孩子似地说:“额娘,你快把儿子急疯了!你要是再不好,儿子也不想活了!”“胡说!"太后笑道,"亏得你孝心感动了上天,也亏了你媳妇这么细心照料!……怎么不见中宫和其他妃嫔?"董鄂妃抢着说:“母后,这几日大雪不停,没人回宫报信,娘娘她们不知道母后得玻"福临的面色霎时阴沉下来,象是堆上了乌云,不满地白了董鄂妃一眼,可是一看到她惨白的憔悴面容、乌黑的眼圈、强打精神的笑,又无可奈何地把目光转向窗外。

“不知道?"太后重复一句,软弱地皱皱眉头,眼睛转向苏麻喇姑:“七八天了,也该着人来问问吧?"苏麻喇姑低下了头,不敢看太后充满失望的眼睛:“……没有听说……打发人来过……”太后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一个也没有?"大家都不作声。之后,董鄂妃竭力笑着安慰道:“母后,总是今年瑞雪纷纷、堵塞了道路的过。可是瑞雪兆丰年,来年五谷丰登,万民太平,天下一统……”“我不要听这些!"太后又疲乏又厌烦地说,无力地闭上眼睛:“朝廷有党争,后宫也闹起了党争。博尔济吉特家的格格们结了党,向我这姑妈、姑祖母示威啦!……““母后千万别生小辈的气。小辈们年轻不懂事,母后你多多教导。姐妹们或有一时疏忽,顾念不周全,对母后总是孝敬多年,各有所长。皇后主六宫,替母后分忧解愁;淑惠妹、端妃、恭妃姐陪母后去温泉,一路照应,多么尽心……”太后一声长叹,打断了董鄂妃的话:“你不用说了……这些格格们,娇生惯养,不识大体,不懂事,真不懂事啊!……乌云珠,好孩子,你又太懂事了!……偏偏懂事的这么少,只有你一个……”福临连忙搭话:“额娘,我就不算上一个?“太后苦笑道:“算上你,算上我,不也才三个吗?"福临顿时明白了母亲的意思:“额娘,朝内懂事的人还有的是呢,安亲王、康郡王不都是吗?"太后微微摇头:“太少,太少……那边人多势大。难哪,真难哪!……”她疲乏地闭上眼睛。

福临眼睛里忽地燃起一团火,明亮灼人。母亲的话从来不曾说得如此明白,一下子激起了他的雄心。他相信自己的权势和力量,他不怕那边的阻碍,他大声地说:“额娘,你瞧我的吧!我是当今皇帝!"太后没有睁眼,象微弱的回声似地发出一声叹息:“唉,皇帝,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乌云珠,过来。"董鄂氏走到床前,太后捏住了她的手,含着泪,凄惶地歉然道:“好孩子,委屈你了。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乌云珠心头一酸,一串泪珠滚落下来。

福临暗暗咬着牙根,鼻翼剧烈地翕动着,一股红潮忽然涌上他的脸庞,染上他的双颧和眼睛,浓黑的眉毛在眉间结成了疙瘩。

乌云珠为太后盖好锦被,又着实安慰了好一阵,才直起身子,遵从太后的旨意,向皇上拜辞,回自己寝宫歇息去了。

她脚步轻飘,有如浮云。出了太后寝宫,迎头看见清晨的太阳,她一阵眩晕,身子摇晃着,嘴里小声嘟囔:“别让太后知道,别让……”她脑袋一仰,昏倒在搀扶她的两名宫女的胳膊上。

www.XIAOshuotxt。NET

同类推荐 红拂夜奔 不辞冰雪为卿热 易中天品三国 袁崇焕评传 司马懿吃三国(合集) 中国大历史 拉贝日记 一个都不正经 雍正皇帝 中国人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