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9章 盛世巅峰的诗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1)

  帝王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弘历

  属相:兔(1711年)

  年号:乾隆

  在位:1735~1795年

  享年:89岁(1711~1799年)

  庙号:高宗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陵寝:裕陵(清东陵)

  配偶:29人,皇后富察氏

  子女:16子,8女

  继位人:颙琰(嘉庆)

  帝王小传。

  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他是清世宗雍正的第四子,1735至1795年在位。乾隆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3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他25岁登基,继位后,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鼓励垦荒,停止捐纳,先后讨平西北、西南,抗击廓尔喀入侵,拒绝英使马戛尔尼的无理要求;颁布禁书令,迭兴文字狱,开四库全书馆,编纂《续三通》、《皇朝三通》等。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向慕风雅,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农民起义在其晚年层出不穷,成为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清朝皇帝中,可以作为英杰人物来论说的只有四位皇帝——清太祖天命汗努尔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清圣祖康熙大帝玄烨和清高宗乾隆大帝弘历。

  乾隆帝是中国皇帝中寿命最长的,活了89岁。当政60年后,他禅位于嘉庆帝,因为他祖父在位61年,崇拜祖父康熙的乾隆帝有意少当了1年皇帝。此后他当太上皇,仍然视事。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上谥“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葬河北遵化马兰峪裕陵。

  青史语录

  “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

  ——《清史稿·高宗本纪》

  身世之谜

  乾隆帝生于何地

  尴尬的十全老人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长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继承康熙帝、雍正帝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继续致力于国家的大一统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史上着名的“康乾盛世”,就是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乾隆帝一生南巡北狩,赋诗作词,御笔文墨遍布全国;并且娴熟武事,善喜用兵,夸耀“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然而,这位生前风光无限的封建帝王,死后却因为身世问题让人议论纷纷。生在何处?生母是谁?这些对于一般人来说一清二楚的事情,在乾隆帝这儿却离奇得真假难辨,这不能不说是这位“古稀天子”“十全老人”最为尴尬和无奈的事情了。

  生于雍和宫之说

  按常理说,一个人生在何处,应该是一清二楚的事情,不应该有什么含糊。可这事儿在乾隆皇帝这里,却偏偏说不清、道不明,尽管他贵为龙子龙孙。

  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史书明确记载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可是关于他的出生地点却颇有争议,有人说他生在北京雍和宫,有人说他生在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帝本人一直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

  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内的雍和宫,在康熙帝时候,四皇子(雍正)的府第当时并不叫雍和宫。改名“雍和宫”是雍正帝登基后的事。乾隆帝继位后,把父亲雍正帝的画像供奉于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因此,雍和宫还被称为喇嘛庙。

  乾隆帝对雍和宫可谓是情有独钟,不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到雍和宫瞻礼,就是平时路过这里也要进去小驻片刻。他还多次作诗或诗注表明雍和宫就是自己的生身之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在《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到斯每忆我生初”

  的诗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新正雍和宫瞻礼》的诗句中说“斋阁东厢胥孰路,忆亲唯念我初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作《人日雍和宫瞻礼》诗注云“余实康熙辛卯年生于是宫也”;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曾作有“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的诗句。

  从以上诗句和注释来看,乾隆帝一直认为自己出生于雍和宫,并且还特别指出了是雍和宫的东厢房。

  既然乾隆帝本人都这么说了,按道理是不应该有什么怀疑的,可是,却有人在乾隆帝在位时就提出了他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说法。

  生于避暑山庄之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军机章京管世铭在随乾隆帝到承德山庄打猎的过程中,先后写下了34首诗,其中的第四首写道:“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绝句的后面还加了注解:“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就是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降生之地,因此乾隆帝常常在先帝雍正帝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帝到热河避暑时,雍正帝作为皇子经常随驾前往,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当时在热河的固定住处。

  那么,管世铭所言究竟有几分可信呢?据考证,管世铭虽然官职不高,但任军机章京多年,并且还和朝中的一些官员往来频繁,比如与当朝元老阿桂就关系非常。因此,他是完全可能了解一些宫廷掌故和秘闻的。作为军机章京,他随乾隆帝驻跸山庄、进哨木兰,对皇帝在避暑山庄的行动起居是比较了解的。再说,如果没有把握,他也断不敢把“降生犹忆旧时宫”以及“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的意思写入诗内,而且该诗集在当时就已刻板行世。由此来看,管世铭对这种说法是相当自信和有把握的。

  大概是乾隆帝在晚年也听到了有关自己出生地的不同之音,因而才于四十七年在所写的诗注中,特别写道:“余实康熙辛卯年生于是宫也”,就是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出生在雍和宫的。这句话十足地包含着澄清事实的意味,显然是针对外面谣言而发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乾隆帝又作《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云“岂期莅政忽焉老,尚忆生初于是孩”,其下自注云:“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至十二岁始蒙皇祖(康熙帝)养育宫中。”又一次强调自己确实生于雍和宫。

  拿不定主意的儿子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乾隆帝的继承人,他的儿子嘉庆帝也认为乾隆帝生于承德避暑山庄。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乾隆帝86岁大寿,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跟随到此的嘉庆皇帝写诗庆贺,诗的开头两句是:“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嘉庆帝在这两句诗文的后面注释说:“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此中因缘不可思议。”意思是说,辛卯年(1711年),康熙帝亲题“避暑山庄”匾额,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山庄肇建,皇父乾隆帝恰好于这一年诞生在这诸福齐聚之地,这其中的缘由确实“不可思议”;嘉庆二年,乾隆帝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帝再次写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嘉庆帝把乾隆帝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嘉庆帝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无意间都明确指明,“皇父”乾隆帝毫无疑问是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

  但是,十几年后,嘉庆帝却又放弃了这一看法,认同了“皇父”生在雍和宫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先帝纂修《实录》(记载一生经历、言行和功业)和《圣训》(皇帝的训谕)。嘉庆十二年(1807年),朝臣编修乾隆帝的《实录》和《圣训》,嘉庆帝在审阅时发现,在这两部非同小可的典籍中,编修官们都把“皇父”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嘉庆帝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此后,翰林出身的文华殿大学士刘凤诰把乾隆帝当年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帝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然后呈送嘉庆帝御览。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释,嘉庆帝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这样一个事关皇父降生地的重大问题上,他总不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意见吧!于是,嘉庆帝断然放弃了皇父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狮子园的说法,把乾隆帝的出生地写为雍和宫。这样,在撰修成书的《清高宗实录》中就成了这样的记载:“高宗……纯皇帝,讳弘历。世宗(雍正)……宪皇帝第四子也。……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这段故事很有意味,它表明直到刘凤诰拿出乾隆帝白纸黑字的御制诗之前,嘉庆皇帝一直都是坚信父皇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其实,嘉庆帝接受这一说法也是很勉强的。

  欲盖弥彰的道光帝

  虽然嘉庆皇帝勉强接受了,但是乾隆帝的出生地之争,在嘉庆帝死时又出现了争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御前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马上撰写嘉庆帝遗诏,但是在遗诏中却再次提到乾隆帝的诞生地就是避暑山庄。当时遗诏是这样写的:皇父乾隆帝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所以我死在这里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一看就知道,遗诏是以嘉庆帝的口气写的。可是,新继位的道光皇帝看过之后,却立即下令追回发往天下的遗诏。为什么呢?因为道光帝发现了问题,就是关于乾隆帝出生地问题。当时道光帝的谕旨是这样说的:“昨内阁缮呈遗诏副本,以备宫中时阅,朕恭读之下,末有皇祖(即指乾隆帝)‘降生避暑山庄’之语,因请出皇祖《实录》跪读,始知皇祖于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生于雍和宫邸。”道光帝进而解释说,嘉庆帝突然驾崩,“彼时军机大臣敬拟遗诏,朕在居丧之中,哀恸迫切,未经看出错误之处,朕亦不能辞咎”。

  从他的谕旨中我们不难发现,道光帝一直弄不准祖父究竟出生在什么地方,是专门“跪读”《实录》之后“始知”祖父生于雍和宫的,要不然怎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被追回修改后的遗诏很牵强地说成乾隆帝的画像挂在山庄:

  遗诏原本:“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遗诏修改本:“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即画像)在焉,予复何憾?”

  遗诏把乾隆帝降生在山庄,改为画像挂在山庄,与“予复何憾”相接,实在有些牵强,难以成为嘉庆帝死在山庄而无所抱憾的理由。

  此后,道光帝为了把皇祖乾隆帝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定论确定下来,还做了一项根本性的举措,就是把嘉庆帝当年说乾隆帝生在避暑山庄的御制诗作都做了修改。不过,这一招确有点弄巧成拙,由于嘉庆帝的诗早已公开刊刻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诗文注释,结果是欲盖弥彰,反倒使乾隆帝的出生地更加令人疑窦丛生。

  通过对这些大量异常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乾隆帝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可能性更大,否则管世铭怎么会提出这种说法?嘉庆帝和军机大臣们又怎么可能接连犯这种低级性错误呢?可以推断,乾隆帝出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早就盛行。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推断,乾隆帝到底生于北京雍和宫,还是承德避暑山庄,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仍是一桩历史疑案。

  海宁换子是真事儿吗

  海宁陈阁老之子

  关于乾隆帝身世的问题,还有一个让人震惊的传说,即他是海宁陈阁老之子。

  浙江海宁,在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滨临海边的一个小县。海宁地方虽小,却因为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康熙年间,皇四子胤禛与朝中大臣、来自海宁的陈大倌,也称陈阁老,关系很好,两家往来密切。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王妃钮祜禄氏和陈阁老的夫人分别生了个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不过,陈夫人遂愿生了个白胖小子,王妃却生下了个女儿。某日,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当孩子送出来时,陈家的白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家上下个个目瞪口呆。陈阁老知道是被掉了包,但素知雍亲王的手段,知道此事性命攸关,不敢前去理论,劝全家忍气吞声算了。

  雍亲王之所以换陈家的孩子,是因他在争夺皇位中与诸兄弟势均力敌,但是当时自己只有一子,且懦弱无用,不为皇父所爱。因此他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处了下风,有必要弥补这一缺憾,这才有换子之举。

  而那个被雍亲王掉包的胖小子,据说就是乾隆皇帝。这种说法不知产生于何时,但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并且故事越说越真。还传说雍正帝登基后,特别擢升陈氏宗族数人,礼遇深厚,就与此有关。而乾隆帝当上皇帝后六下江南,竟有四次在陈阁老的私家园邸停驾暂住,目的就是到海宁探望亲生父母。

  海宁民间更是盛传,陈家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两块堂匾,一块是“爱日堂”,一块是“春晖堂”。“爱日”也好,“春晖”也罢,用的都是唐朝孟郊《游子吟》一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子。乾隆帝若不是陈家之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恩吗?

  用女换男的奇闻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年雍正帝所生为女,雍正帝自己并不知道,是王妃为了提高自己在诸妃中的地位,而暗中调换的。

  当时还有人写了一首诗说此事:“钜族盐官高渤海,异闻百代每传疑。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诗中的高渤海指的是陈氏祖上原为渤海高氏,“冕旒”显然指身为皇帝的乾隆帝。所谓的恢复汉制和“安澜驻翠蕤”,指的就是穿汉服和南巡住在海宁陈家的事。

  对于所谓的雍正帝或王妃换出去的那个女儿,在江浙一带的传闻中也有“交待”。据传,这位皇家的金枝玉叶,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家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楼,世称“公主楼”。

  海宁换子的说法在民间产生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从有关资料来看,这种说法最早见诸于文字,是晚清天嘏所着的《清代外史》一书。这本书中有一个醒目的标题就是《弘历非满洲种》,文中说乾隆帝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个汉人。从标题就能看出,当时这一说法带有强烈的反满情绪,对清朝皇帝的诋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随后,名噪一时的许啸天在所撰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中,又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乾隆帝原是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帝妻子用掉包计换了来,乾隆帝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隐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但这时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帝只能到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许啸天自然生动、形象真切的描述,十分符合广大市民的胃口。随着《清宫十三朝演义》的风靡,这种说法愈加深入人心。

WwW/xiaoshuotxt.N etT 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李自成 司马懿吃三国(合集) 不辞冰雪为卿热 张居正 少年天子 三国 历史的天空 康熙大帝 大秦帝国 袁崇焕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