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7章 把握火候,办漂亮事

  屈原的学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写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引申开就是不管什么事物,都要恰到好处,讲分寸,讲尺度。真理少一分则不能称为真理,多一分则是谬论;谦虚是必要的,可一旦过了头就变成了虚伪,让人厌烦;自信是我们喜欢的,可过了头就是自负了,给人狂妄自大的感觉;坚持原则是应该的,但如果不懂机动灵活,就成了刻板僵硬、迂腐。这也就是所谓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尺度。

  1.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人和做事是人生永恒的两大主题。之所以人难做,是因为人们总是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尽子女的孝敬之道,也要尽父母的养育之责;要好好向老师学习,也要教导好学生;要尊敬领导,也要带好下属……事难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层次,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途径、程序与方法。况且,具体的事还有具体的要求。尽管如此,人的一生还是做人、做事的一生,所有的人生体验——幸福与欢乐、痛苦与寂寞,全都融入其中。

  2.去掉轻浮之气

  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不仅会一事无成,而且可能铸成大错。必须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宽容大度,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同时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做事要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心浮气躁,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不少人办事都想一挥就成,一蹴而就,他们似乎忘了一点,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都得按一定的步骤行事,欲速则不达。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就在于以静制动,处安勿躁。浮躁会带来很多危害。例如,想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马上成功,会产生急躁情绪。本以为把事情办得很好,谁知忽然节外生枝,一时又无法处理,必然生出急躁之心。因为他人的过错,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心气不顺,也会产生急躁。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天下父母之心皆然,但偏偏儿女不争气,心中也同样急躁。受到别人的责难、批评,又无法解释清楚,心中也会产生急躁的情绪。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生的急躁,其实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浮躁之气生于心,行动起来就会态度粗暴,这样不是太糊涂了吗?

  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戒急躁就是要求我们遇事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然后再行动。如果站在这山看着那山高,干什么都干不稳,最后将一无所获。

  天下成大事业者,无不是专一而行,专心而攻。博大自然不错,精深才能成事。只有精深,才能在某一个领域中成为专门人才,其前提是必须克服浮躁的毛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可能毫不费力就取得成功,急于求成,只能是害了自己。忍浮躁确实不容易,要有顽强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点,但只要有决心、有信心,胸中有远大的目标,小小的浮躁又有什么不能忍的呢?

  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就容易受到伤害,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不同的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会不同,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会把自己的喜怒经常流露给下级,下级则会投其所好,而掩盖事物真正的本质。普通人过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则显得肤浅,也容易开罪于人。所以要忍耐住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暴露出来。

  3.外圆内方

  大家看到的铜钱大多数都是外圆内方的,这也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人在世界上生活无非是面临着两大境界——外在的世界和自己内心的世界。人一辈子的时间无非是做两件事情——做事和做人。怎么做事和做人呢?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探讨的课题。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但一枚小小的铜钱却将一切变得那样简洁,那样明白。

  先说方,做事要方,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个理在中国好像已流传了上千年。

  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方圆智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比如,做官就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一样。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交易,那么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当不长了。

  经商要奉行的原则就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商人必将要靠诚信行于天下,以求得自身的发展,不会进行狡诈、欺骗之类的行为,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虚伪的沽名钓誉之辈终将会成为人类的笑柄。

  做人要圆。这个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圆”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人的弱点皆能原谅,即便是遇见恶魔也坚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果真能那样,人还有什么做不好呢?

  如果不是这样,那些孤独的人必然是喜欢虚张声势的,而内心弱小的人必然是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爱玩弄伎俩;没有自信的人必会尖酸刻薄,试问这样的做人又从何谈圆?当然在这其中也有很多人,为了个人的某种利益和目的,不得不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是虚伪和丑恶。

  任何的成功都包含着个人的牺牲。如果有人能做到外圆内方,那在里面也包含了很多个人的牺牲。比如说做事要方,做事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不能做,许多事又非要做,那无疑也就意味着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意味着要舍弃许多利益,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例如,中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为了“忠”舍弃了“孝”。但在“忠”君和“忠”国之间,他做不到只为了忠于昏君而放弃抗击金兵,为了这种原则,他惨死在风波亭。

  做人圆,那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小我;有时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还有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例如,明明你在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责,别人却以为你好大喜功;明明你在深谋远虑,别人却认为你是哗众取宠。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能做到“方”、“圆”,同时却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如果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是方,刁钻古怪,锋芒毕露,心狠手辣,那么这个人一定会糟糕透顶,不能容于天下了。

  4.进退自如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里讲的就是进退之道。

  有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哲理。在遇到狭窄的路时,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先退一步,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自己吃亏,但是如果彼此之间都不想让,势必会造成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麻烦。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的做法,一条道路本来就狭窄,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让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列宁曾说过:“退一步是为了进三步。”

  如果你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放下自己的学历,放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更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也是一种自我的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自己的身份。如果一直不肯放下自己的身段,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就越走越宽。

  一位去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辛辛苦苦好几年,总算是毕业了,拿到了响当当的博士文凭,但是自己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一次一次地被大的公司拒绝,生计也没有着落,这个滋味实在是不好过,他苦思冥想,想找个办法,谋个职位。最终他总算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个最低身份去求职。

  这个法子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程序输入员。这工作对他来说可真是太简单了。不过,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着。

  没过多久,老板发现这个新来的程序输入员非同一般,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这位小伙子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二话没说,立刻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对口的职位。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还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呀!这时,这位小伙子又拿出了硕士学位证书,老板看了之后又提升了他。

  他在新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非同小可。于是,老板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进行质询。这时,这位聪明的小伙子才拿出他的博士学位证。

  老板这时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的认识,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凭借着他的绝妙点子,这位博士终于获得了成功。

  现代社会跟过去社会不相同了。如今提倡自我推销,既是推销,则要有推销术,如果这位博士还是拿着自己的文凭,一家接一家地应聘,或许他到现在还没有工作。

  这位博士的点子好就好在以退为进,看上去是自己降低了自己,也让别人看低了自己,但是身处低位,被人看轻,这不要紧,一旦有机会,就可以大放异彩,展露才华,让别人、让老板对你一次次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便慢慢地高大起来了。

  相反,一上来就亮个博士证书,容易被人看高,期望值过高,容易引起失望。倒是别出心裁,以退求进更容易达到目的。

  5.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宠辱不惊,对金钱、地位、得失淡然处之。一代文豪苏东坡在《答毕仲举书》中说:“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茶淡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欲望不是太炽,也就不会凡事都斤斤计较,胸襟也为之宽阔,气量亦随之大度,与别人交往,误会、嫉妒、伤害产生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以平静之心应付波谲云诡的社会关系,能时时处于主动状态。

  (1)正确对待得失。

  《人物志》在论及得失观时说:“有才能的人知道吃亏受苦是有好处的,一份功劳可以获得两份美誉,见识浅薄的小人不知道占便宜是自己的一种损失,所以自夸其功,结果功劳和名誉一起损失了。由此来看,不自夸有功的,实际上是真正地夸有功;不争名夺利的,实际上是名利双收;对敌方有所让步的,其实是战胜了对方。正是由于这个道理,春秋时的至善于抬举别人,实际上压倒了别人,名望显得更高;王叔爱争高低,结果被逐往他国;蔺相如用引车回避的办法战胜了廉颇。物极必反,这就是君子常说的‘道’。”

  不要计较一时之得失,不要因小失大。这已是流传数千年的名言,是指导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已被数不清的事例所证明。

  (2)正确对待成败。

  人生往往是成功和失败相伴随的,不能只有成功而没有失败。面对自己的得失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因此,最重要的是平常要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以“把酒临风”的潇洒姿态面对一切坎坷。

  当失败的时候,不要害怕,但是能避免失败、预防失败更好。想避免失败,应视情况而定,但有一点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成功,或骄傲自大,或对别人不屑一顾,必于言谈举止中有所表露,以致遭人嫉恨,甚至设计陷害,终至失败,所谓“福兮祸所伏”。因成功而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宋代张来在《书钱宣请遗事后》中感叹:“能勇退于富贵急流,去得道不远矣。”古人于此所说的,都是不要因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要善于功成身退,急流勇退。

  对成功不妨持淡然的态度,比如,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机遇,多想想客观的有利条件,少想点自己的主观努力。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才干、意志、聪明机智上,就无法正确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再比如说,与别人对比一下,找出别人的长处,就会发现自己只有某一方面的长处。

  (3)正确对待美誉。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获得一些美誉,特别是一些成功的人士,这样的机会会更多,就像对待成功的态度一样,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飘飘然,导致自己失误,离失败也就近了。美誉有“水分”,有的人可能是真心称赞,有的人可能是随声附和,有的人可能纯粹是恭维,在难于分辨时要淡泊一些,不妨把自己与取得更大成功、名声更大的人相比较。这样,善于把自己同某种更高的理想或标准相比较的人,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态度对待美誉,既表明了自己的成绩,又表现了自己的谦逊。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别人把他称为希腊人中最聪明的人?他答道:“因为在所有的希腊人中,只有我懂得我一无所知。”

  要正确对待美誉,与平时如何应付别人的称赞有极大关系,如果心安理得地接受赞美,则会慢慢地习以为常了;如果谦逊地婉拒,久而久之,必然对赞誉淡然处之。例如,人家赞你很有趣时,不妨说:“只有与你这样的人在一起才这样。”人家赞你工作很有成绩有才干时,不妨说:“我对这工作很有兴趣。”人家赞你乐于助人时,不妨说:“很高兴给我机会帮忙。”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一辈子做女孩 不抱怨的世界 圈子圈套 谁的青春不迷茫 杜拉拉升职记 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 马云创业语录 一公升的眼泪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