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章 科学的思辨 (5)

  精细,是科学的特点。人们常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科学上,决不允许毫厘之差。两艘宇宙飞船在太空中对接,宇航员登上月球又重返地球,这些都是不允许有千分之一秒的差错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科学家们的工作越来越精细。科学家那种精细入微的工作态度,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培养出来的。就拿童第周来说,他所做的细胞核移植实验,比绣花还精细得多!实验是在显微镜下进行的,要移植细胞核的金鱼卵细胞比半粒芝麻还小!童第周坐在显微镜前,屏着呼吸,用尖细的钢镊剥开金鱼卵细胞外比纸还薄的卵膜,然后再移植那小小的细胞核。人们把童第周的研究工作,称为“分子水平的研究”。童第周正是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养成了严谨的作风。正因为这样,他连扫地也格外细致。

  同样,何泽慧研究原子分裂,时间常常以微秒——百万分之一秒为单位计算。正因为这样,她敲钟也特别准确。

  如果你要在科学上有所贡献,那么,你首先要养成一种严格、细致的科学态度。

  科学无世袭

  写作背景

  《科学无世袭》最初发表于1980年3月31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曾经于1995年被收入全国统编教材初中第四册语文课本及其他多种语文课本。

  我有一次坐公共汽车,偶然听见邻座的两位青年谈论起“某某同学的父亲是教授,某某同学的母亲是研究员”,流露出自己投错了胎——没出生在科学家之家的悲观情绪。于是,促使我写了《科学无世袭》一文,着重剖析了虽然科学家的子女常常是科学家,但科学无世袭,科学家的子女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才攀上科学高峰的,谁努力谁都可以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现代语文(高中读写)》2004年第11期在评论《科学无世袭》一文时指出:

  “这是一篇结构和形式都比较规范的驳论文:题目提出论题,引论提出被批驳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本论中以议论文常用的事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抓住对方的错误论据进行批驳,在结论中对自己的议论进行总结并对读者提出希望。由于持相反意见的一方多是自己的朋友,文章不宜使用严厉的措辞,文章语言通俗生动,使读者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还有人认为,《科学无世袭》一文运用了“转折分析法”:

  此法首先肯定问题的一个方面,然后用“但是”一转,论述与之对立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使问题论证得更加严密、全面。一般用转折关系的句式表达。例如:

  科学有世袭的吗?否,科学无世袭。当然,出身在科学之家,从小便能接触到科学,熟悉科学,耳濡目染,会养成深厚的科学兴趣。然而科学家的子女攀登科学高峰,依旧要靠他们自己的双脚,而无法坐父母的“直升机”,不费吹灰之力踏上峰巅。

  这段论述先肯定出身于科学之家的有利的一面,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一面,因此用“然而”一转,论述靠自己努力这个更重要的一面。这就全面而深刻地论证了“科学无世袭”的论点,使论述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科学的勋章可以奖赏给任何一个人,不论你是初生之犊还是年已花甲,不论你是清贫子弟还是富家儿女,不论你是七尺男儿还是纤纤女子,不论你是自学自通还是学历高深,条件只有一个——用你的才智创立新学说,发明新技术。

  居里夫人的女儿是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牙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著名德国化学家本生教授的父亲是格廷根大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子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原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世袭”。甚至还有人以为,只有出生在科学家的家庭,长大了才容易当上教授,哀叹自己投错了胎——不是出生在科学家之家。

  科学能世袭吗?否,科学无世袭!

  世袭,也就是世代传袭,子孙坐享其成。在封建社会,皇位是世袭的,爱新觉罗·溥仪由于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尽管只有三岁,乳臭未干,居然也当上了大清皇帝。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不叫世袭,但是百万富翁的子女是遗产的当然继承人,这继承实质上也是世袭。

  科学的本质是革命的。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只承认奋斗,不承认世袭。不论出身豪门还是出身清贫,科学从不追究你的“家庭出身”,不讲究资历、祖籍,而只是考虑你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科学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是正直、公平的。事实上,那些登上科学宝座的科学巨匠们,出身卑贱者远远多于出身高贵者,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无世袭。

  当然,出生在科学家之家,从小便能接触科学、熟悉科学,耳濡目染,培养浓烈的科学兴趣,这确是有利的一面。然而,科学家的子女攀登科学高峰,依旧要靠他们自己的双脚,而无法坐父母的“直升机”不费吹灰之力踏上峰巅。

  以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为例。虽然母女俩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伊伦·居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绝不是母亲那里“世袭”得来的。伊伦·居里的丈夫约里奥·居里是法国一位普通工人的儿子。伊伦爱上了约里奥,是由于约里奥是一位忠于科学、刻苦攻关的青年。他俩在1926年结婚之后,把实验室当成了“公园”,把崎岖的攀登之路当成了

  “林荫道”,把夜晚当做白昼,把假日当做工作日。他们“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他们的家常便饭是实验失败,他们的口头禅是“再来一次”。他们经过了千次失败,终于在1934年发现人工放射性,在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正因为这样,小居里夫妇于1935年双双荣获诺贝尔奖。如果说,小居里夫妇从居里夫妇那里继承了什么遗产的话,那就是继承了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遗产!

  另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是亚·鲍耶。他的父亲法·鲍耶是数学教授,从小就精心教育儿子学习数学。亚·鲍耶异常勤奋,果然不负父望,在数学上造诣颇深。然而,他在数学上的见解,却与父亲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亚·鲍耶21岁时,写出了著名数学论文《空间的绝对几何学》,指出了统治数学界达两千年之久的古希腊数学权威欧几里德的局限之外,创立了“非欧几何”。法·鲍耶深为恼怒,认为儿子触犯“权威”,不愿发表儿子的论文。后来,父子俩由于学术上的分歧,导致感情上的破裂。亚·鲍耶被迫背井离乡,搬到僻远的农村去住。他贫病交加,连妻子也因此离婚,结果孑然一身,离开人世。直到他死后八年,他的学说才得到世界公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亚·鲍耶在科学上创建奇勋,是由于他自己艰苦奋战,独树一帜,他父亲却成了他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尽管他们父子俩都是数学家,他们之间却一点也没有“世袭”的味儿。

  科学无世袭,说明科学最讲民主,摈弃一切因循守旧的框框。坐享其成,在科学上是行不通的。科学的勋章可以奖赏给任何一个人,不论你是初生之犊还是年已花甲,不论你是清贫子弟还是富家儿女,不论你是七尺男儿还是纤纤女子,不论你是自学自通还是学历高深,条件只有一个——用你的才智创立新学说,发明新技术。

  科学无世袭,科学的皇位人人可坐。努力啊,谁努力谁就可以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世界是平的 正义论 干校六记 纯粹理性批判 乌托邦 梦的解析 怪诞行为学 中国小说史略 我等不到了 生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