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15章 文学的散文 (1)

  心中的花

  写作背景

  在我看来,散文就是心中的花。这篇《心中的花》,抒发了我的散文观,是以散文论散文。

  我主张散文应当“花言巧语”,应当最有真情实意,应当植根于生活之土。

  散文的大敌是虚情假意。

  《心中的花》发表于1994年第10期《文友》杂志。

  1999年5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散文选集《心中的花》,这篇以散文论散文的《心中的花》,就作为书的序言。

  散文是什么?

  散文是心中的花。

  我爱花。我曾在青海高原采撷过山花,我曾在广州久久地凝视那火焰一般的英雄花,我曾在大兴安岭追逐漫天飞舞的雪花,我曾在青岛海

  滨扑向那迎面涌来的浪花,而在我书房的窗台上,则绽放着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然而,大自然中的花,不等于散文。

  妙笔生花,那花也不等于散文。

  我长年走南闯北,广采百花。百花汇聚在我的心中,化为我的心花──那才成为我的散文。

  我奉献我的心花。

  为什么散文是花?

  风花雪月,花最美。

  大自然中,花最美。

  花即华。散文即华章。散文是文学之花。

  花,色丽,形美,花香袭人,花蜜清甜。

  散文,文采美,构思巧,意境清新,内涵深。

  “花言巧语”,向来是一句贬义成语。我却说,写散文一定要“花言巧语”。

  没有“花”一样美的语言,不是散文;

  没有精“巧”隽永的构思,不是散文。

  散文讲究诗意,讲究意境,如同花讲究神采,讲究风韵。似雾蒙花,

  含苞待放,出水芙蓉,秋菊傲霜,隔岸桃花,丰年稻花,迷眼乱花,战地黄花──处处花不同,各有一番情意。

  “万绿丛中一点红”,“花褪残红青杏小”,“春城无处不飞花”,

  “映日荷花别样红”──花有时,花有意。花总是与环境、季节紧相连。借花抒情,如果没有诗意,没有意境,也就无情。

  花儿纤小。小巧的花,给人以许多思索的空间。那硕大无朋、号称 “世界之最”的“大王花”,并没有给人以美的感觉。散文篇幅短小,尺幅千里。一篇散文如一朵小花,文短而意无穷。

  花,最讲究真。

  纸花,绢花,塑料花,足以乱真。然而,假花无果,蜂蝶从不问津。散文,也最讲究真。

  用生花妙笔,写得花枝招展,花团锦簇,那样的散文未必能够获得文学的生命。

  散文,要以真情实感作为“墨汁”,才能勾画出活生生的生活图景。

  真情实感来自心间,出于内心深处。只有自己激动不已,感情难以自制,那时从心中喷泻而出的文思,写成散文,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只有“心花怒放”之际,才能写好散文──心中的花。所谓真情,那就是鲜明的爱,鲜明的憎。爱之切,恨之深,才会有真情毕露的散文。

  无病呻吟者,只配在假花工厂里当工人,不配在百花园中当园丁。

  散文,应当充满“现场感”,读来如闻其声,如晤其人,如入其境。

  画家只有胸中有花,才会笔下画花。

  但是,散文决不是大自然中花的曝光,不是在“咔嚓”瞬间完成的花的照片。散文来自作者心中,是“我”心目中的花。它是作者感情长久酝酿的结果,它是作者“塑造”的一朵花。

  散文“自我表现”?!

  我说,是的,是的。哪一篇散文中无“我”。散文,写“我”所见,抒“我”之情。

  散文,来自“我”的心中。

  花不离土。

  植根于广袤无垠的大地,花儿才有了生命,才有了青春。

  散文作为文学之花,离不开生活之土。深深地在生活中扎根,吮吸土壤深处的“乳汁”,作者才会有真情实感。

  散文中的“我”,就是生活中的我。作为作者──我,应当行万里路,应当广交三教九流,应当在生活之中翱翔。

  我发觉,好几次编辑点题要我写某某散文,我往往搜索枯肠,几日不得安宁。写出来的,只是贫血的应景散文,如同一朵假花。

  然而,有时无人向我约稿,我也无心写散文,但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强烈地震动着我的心弦。我按捺不住,提笔信手而写,却写出了散文。

  所以,我的散文创作,几乎一直处于无计划状态;所以,我的散文,几乎都是我主动投给报刊的,应约而写反而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好。我并非专门写作散文的人,有时甚至一年之中没有写过一篇散文。我只是偶有所感写一点。有时接连有所感,那就接连写几篇。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此言有理。

  “好花知时节”。

  尽管在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有腊梅迎风斗雪而绽放,但是毕竟“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得意花千里”。春天,是散文创作的黄金时节。

  人生小品(一组)

  写作背景

  这是我在1990年为美国《世界日报》副刊所写的一组散文小品,总题为《生活小品》,每次刊登一则。在当时,还曾被泰国《世界日报》副刊及台湾地区的《联合报》所转载,因为美国《世界日报》和泰国《世界日报》同属台湾地区的《联合报》报系。

  其实,《生活小品》也可以说是哲理小品。这样的散文小品,算是“豆腐干”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讲究哲理深刻,小巧隽永。我往往把工夫花在构思立意上。一旦有了新的创意,写作往往一挥而就。

  此前,我在1987年,曾经为香港《大公报》写过20多篇“科意散文”,也是这样短小的篇幅,但是偏重于科学。

  我曾经打算把《生活小品》写下去,写它几百篇,出版一本散文小品选集。可惜后来忙于别的写作,没有再写下去。正因为这样,我对于已经发表的这组《生活小品》,颇为珍惜,以为这样风格的散文值得提倡。

  我爱中天丽日

  一位摄影师拍了一幅朝霞彩照,那气势真如宋太祖赵匡胤笔下所写那样:“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幅作品获奖了。

  我问摄影师是怎样拍得朝霞美景的,他却出乎意料地悄声答道:“那不是朝霞,是晚霞!”

  原来,倘若上山拍朝霞,就得五更起身,摸黑而上,在料峭晨风中静候东方破晓。拍晚霞要轻松得多。下午,在灿灿阳光照耀之下上山,坐等落日。刚一拍好,转身下山即可。

  在这位摄影师的眼中,旭日是与落日一样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却大不一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们无比赞美冉冉而升的朝阳,万分感叹徐徐西沉的落日。在诗人们看来,朝阳充满希望,夕阳则是没落的象征。“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然而,不论是摄影师还是诗人,却往往都忽视了中天丽日!

  没有谁拍摄中午的太阳。在古今中外万千诗篇中,抒写当空艳阳的如凤毛麟角。

  晨钟声声,暮鼓阵阵,朝朝暮暮,钟鼓长鸣,然而在中午时分却偃钟息鼓!

  其实,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那亮度、热力最充足的,是日行中天的时候。

  所以,最值得推重的,是中天丽日。

  太阳升沉,是人生的缩影:

  那朝霞似火般的生和残阳如血般的死,固然壮观动人。但是幼年毕竟无知,暮年又精力不济,年轻力壮的青年和年富力强的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

  诚如古希腊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所言,早晨四条腿(爬),傍晚三条腿(拄拐杖),中午两条腿──那是人。

  朋友,趁两条腿的时候,多发一分光,多献一分热吧。

  生命的“凝固”

  美国名作家海因莱因(Robert A.Heinlein)曾写过一篇小说《生命线》,说任何人的生命都始于母腹,终于坟墓,从始点至终点便是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由时间组成的。时间这东西是个怪物,既无法锁进保险箱,也无法冷冻于冰箱。时间永远向前流逝,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列车从始点渐渐逼近终点。迄今在“冷冻生命”尚未从幻想变为现实之时,生命无法“凝固”。

  不过,在我看来,时间倒也有“凝固”之法:把你的生命,融进你的事业之中。事业的丰碑,就是你“凝固”的生命。

  譬如,文坛耆宿梁实秋先生的生命列车,在驶过84个年头之后,进入了终点站,然而他的生命却已“凝固”在那一本本《雅舍小品》《雅舍杂文》《实秋文存》之中;在那皇皇400万字莎剧中译本里,在那30多种《英汉词典》内……

  梁先生说过:时间即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成。

  我想,梁先生之言,道出了他的生命线的“轨迹”。

  人生之棋

  棋谚:“棋子木头做,输了重来过。”

  可惜,人生不是棋子,无法“重来过”!

  人生如下棋。人的一生就是一盘棋。人从生到死,犹如一盘棋从开局到终局。下棋“一步看九步”。人生每走一步棋,也得“瞻念前途”,斟酌再三。

  人非圣贤。下棋难免失算,走了一步“臭棋”,从此兵败如山倒。好在“棋子木头做,输了重来过”,无所谓。可是,人生只有一次而已。倘若人生也可以“输了重来过”,许多人一定会把自己的一生安排得更好。

  也正因为人生之棋不能“重来过”,因此每走一步棋都应慎之又慎,思之再三。诚若汉朝刘向所言:“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又若韩愈名句:“行成于思,毁于随。”

  不过,人生之棋也难免失算,也会有“臭棋”。“落子无悔”,那“臭棋”是无法更改的了。此时此际应着力于走好下一步,寄希望于未来。倘从“臭棋”之中得出教训,下一步走出“妙棋”,则能反败为胜。最怕的是丧失信心或惊惶失措,“臭棋”接“臭棋”,一败涂地。

  下棋,也给人生以启示。

  长耶?短耶?

  偶读美国阿瑟·拜塞尔(Arthur Beiser)所著《地球》一书,他在书中所作的形象的比喻,给我极深的印象:

  “把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整个历史作为一年12个月来比喻。最早的生物体出现于地球,大约在4月份。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是最近200万年的事,相当于出现在除夕晚上10点钟。至于现代人类,充其量不过5万年历史,在岁末的最后5分钟才出现!”

  与地球的年龄──46亿年相比,人类的历史太短暂了。一个人的生命,倘若与地球相比,简直成了一刹那。

  倘若再除去无知的幼年,体衰的老年,而我辈又被“十年浩劫”“劫”走了10年,屈指一算,觉得人生匆匆,如同夏夜在苍穹中一闪而过的流星。

  可是,如果换一种计算方法──以秒来计,一天便有8万6千400秒,一年竟有153万余秒!倘若珍惜分分秒秒,顿时觉得在人生的征途上,还有漫长的时间可供利用,尚可施才展能,干一番事业。

  记得,歌德的儿子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过:“人生只有两分半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爱。”

  歌德见了,写一首诗反驳:

  “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

  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分。

  小儿子,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的一生该有多大贡献。”

  长与短,原本是相对而言的。看来,怎样看待人生的长与短,这数学

  问题各有各的计算方法与标准。

  人生长耶?短耶?

  红色的起点

  写作背景

  《红色的起点》是我应上海语文编写组之约为上海版初中语文课本所写的课文,收入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语文六年级上册。

  上海版初中语文课本要增加课文《红色的起点》,因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诞生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篇课文约我来写,因为1991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30多万字纪实长篇《红色的起点》。

  课文《红色的起点》采用“T”字形结构,既写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横断面,也写15位中共“一大”出席者后来的人生命运。由于我已经写过长篇《红色的起点》,所以写这篇课文得心应手,把长篇《红色的起点》的精华之处高度浓缩在课文之中。我避免空泛的描写,而是注重细节,着力刻画15位中共“一大”出席者不同的形象及性格,其中的重点是毛泽东。

  在上海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4000多条马路中,兴业路是很普通的一条,这是闹中取静的所在。这儿离车水马龙的淮海路不过几百米,而这条马路上却不通公共汽车,行人也不多。

  我一回又一回来到这条马路,步入路北那座在青砖中镶嵌着红砖砌成的典型的上海民居——石库门房子。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小康之家,喜欢住这样独门独户、既有小天井又有小楼的房子。石条门框,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矾红色雕花门楣。这一切都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纯粹理性批判 爱的艺术 少有人走的路 中国哲学简史 激荡三十年 中国人的精神 色眼识人 阳痿美国 中国小说史略 生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