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2节:第七章 黄河之主,恒河之王(6)

    印度在现代实行民主制的事实令人瞩目,因为延续持久的印度文明乍看起来先天地敌视这样的观念,即所有成年人无关其等级,都平等地拥有选举权;所有成年人都能分享作为民主精神一部分的社会流动性。但是,在看似毫无成功希望之时,把引进的新树嫁接到一棵老树上,注视着它们茁壮成长并非人类制度建设中的罕有经历。

    浪子变成了佛陀

    公元前6世纪,包容多样性的印度教衍生了新的宗教:耆那教和更具影响力的佛教兴起。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与基督有相似之处。释迦牟尼在满月之时出生,受到了"一个"而非"三个"智者的问候。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尼泊尔的国王,住在印度边界附近、恒河源头之一的水汽缭绕的低地地区。他拥有三座宫殿,释迦牟尼年老的时候,就在这里享受所提供的一切。释迦牟尼没有显示出其后来所宣讲的那种"责任感"的早期迹象,他频频为女乐师所吸引,当音乐停下来时,他更为迷醉。他流连于声色场所,是个挥霍无度的浪子。他娶了自己的表妹,育有一子,但是,这一切没有令释迦牟尼产生责任感。

    于是,令释迦牟尼的朋友倍感震惊的事情发生了:释迦牟尼寻求救赎。他在夜晚骑马离家出走,一生由此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释迦牟尼遵循印度那种强烈的苦行传统,试图惩罚自己的身体,最终他的体重剧减,以致其向外明显凸出的肋骨看上去就像棚屋的椽子。他在荒野中忍受了许多痛苦、度过了不少时日之后,看到了曙光。他成为"大悟之人"或者佛陀。

    此后,释迦牟尼追求神圣。他认为:超越自我是必需的,终极目标是"涅槃"-一种实际上"超我"的理想境界。释迦牟尼在追求平静的超越自我的目标中,体验到了一种不可言状的快乐。他没有接受印度的等级观念,因而赢得了许多贫苦之人的敬慕。富人也为释迦牟尼所吸引,他们在恒河沿岸的城市和村镇建造了许多佛教僧院,供那些希望完善自己的男人修行。释迦牟尼为妇女制定了宗教规则,他的姑妈是第一个进入尼姑庵的人。

    佛陀在干季云游四方,化缘、讲经。那些给佛陀食物的人认为:他们分享了佛陀的某些神圣。佛陀与基督时代在意大利中部阿西尼城驯服野狼的弗朗西斯一样,以其平静的存在,成功地驯服了一头疯狂的大象。后来,印度的政治家-圣雄甘地将佛陀的说教总结为:"生活不是大量享乐,而是许多责任。"

    这一时期,全球处于变动中的地区是印度、地中海东部和中国。由于相隔太远,它们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然而,各自都在蓬勃发展。公元前480多年,衰老的佛陀正在恒河沿岸讲经,而孔子正在中国北部写下他的训导,刚刚在马拉松平原战役中打败波斯人的雅典人,正在发展那些令自己声名远播的学科和民主。

同类推荐 堂吉诃德 高老头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灿烂千阳 了不起的盖茨比 少年维特之烦恼 铁皮鼓 偷影子的人 安娜·卡列尼娜 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