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四讲 一与多-2

    第四讲 一与多-2

    就是沙粒,在它们所埋置的空间里,也是联在一起的,如果你有法子在这空间里活动,你可以连续活动,从第一粒走到第二粒上去。因此,空间与时间是世界各部分联在一起的连续媒介。这些联合的形式,对我们所产生的实际差别极大。我们全部的活动生活就以它们为基础。

    三、事物间还有无数其它的实际连续的途径。有许多感应线路——把它们连在一起的感应线路——可以追寻出来。循着这些线路,你可由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直到你走遍了宇宙领域的大部分。就物质世界而言,重力和热量传导就是这样联合一切的感应。电的、光的和化学的感应都遵循类似的感应线路。但是不传导的惰性的物体会打断这种连续性;因此,如果这一天你要前进,就必须绕过它们,或改变你的前进方式。实际上,这样,你就失去了最初的感应线路所构成的宇宙统一性了。

    特殊的事物与其他特殊事物之间,有无数种类的联系。这些联系的任何一种的总体形成一种事物所借以结合的系统。譬如人们就结合在一个互相认识的大网中。布朗认识琼士,琼士又认识罗宾逊,诸如此类;只要你正确地选择依次的中间人,你就可以为琼士传个口信给中国的皇后或非洲的酋长,或传给有人烟的世界里的任何人。但是,在这个试验里,一旦你选错了一个人,那就象遇到了一个非传导体一样,你的传递路线就突告中断了,所谓爱的系统,也接在这个认识系统上,如甲爱(或恨)乙;乙爱(或恨)丙,等等。但是这些爱的系统,比起它们所根据的大认识系统要小些而已。

    人类的努力,正不断用一定系统的方式,把世界日益统一起来。我们有殖民、邮务、领事、商业等许多系统;它们的一切部分都服从一定的感应,这些感应都只在系统以内传播,而不涉及系统以外的事实。其结果是:在世界的较大联合以内,有无数较小部分的联合;在较广的宇宙之内,有无数较小的世界,不但有言论上的,而且也有行动上的。每个系统代表某种形式或某种等级的联合,它的各部分都贯串在那种特殊的关系上,而且同一个部分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系统上,就象一个人可以担任各种不同职务,或参加几个团体一样。因此,从这个“系统化”的观点看来,世界统一性的实用价值是:所有这些确定的密网实际上是存在的。有的包括较多,范围较广;有的则不那么多,不那么广;它们相互交错覆盖,中间绝不让宇宙的任何基层部分有所遗漏。虽然事物之间不联系的成分很大(因为这些系统的感应和联合,都遵循严格排他性的途径),但只要你能正确地寻出途径,每件存在的事物都或多或少受到其他事物的感应。广义地说,一切事物,一般都多少互相依附,互相连结,宇宙,实际上是象密网一样,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东西。只要你能跟着它由一个事物转移到下一个事物,任何种类的感应都有助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因此,你可以说“世界是‘一’,”——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些方面,只要转移影响能达到的地方,这些联系就会存在。但只要联系不存在,就肯定地不是“一”。因而,如果不选用传导体,而选用非传导体,就没有一种联系不失败。那时候,你刚要迈第一步就只好立定,而由这特殊的观点来看,你将不得不说这世界是纯粹的多。如果我们的理智,能对隔离的关系和对联合的关系感到同样的兴趣,哲学也会同样成功地欢庆世界不是统一的了。

    应注意的一点是:在这里,一性和多性是绝对同等重要的。哪一个都不是原始的,或比另一个更必要,或更好些。正象空间,它的隔离事物似乎和联合事物同等重要,但有时一个功能,有时另一个功能使我们感到更关切些;同样,在我们和感应世界的交接中,有时需要传导体,有时需要非传导体;我们的智慧就在于在适当时刻把二者分清。

    四、所有这些感应系统或非感应系统,都可以列入世界的因果统一性这总题之下。如果事物间各种较小的因果感应都趋向于过去的一个共同的原因的起源,或一个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大原因,我们就可以谈世界的绝对因果统一性了。上帝在创世日的命令被传统哲学认为是这种绝对的原因和起源。“先验唯心主义”把“创造”解释为“思维”(或“愿意想”),把神的行为说成是“永恒的”而不是“最初的”;但在这里,“多”的联合也还是绝对的,——除非有“一”,不能有多。和这万物起源统一性的观念相对抗的,则一直有着那多元观念,它相信有一种以原子形式或甚至以某种精神单位的形式而自我存在的永恒的多。这个另一种见解无疑有其实用主义意义,但是在这些讲演里,这个起源统一性的问题,我们暂且存而不论吧。

    五、从实用主义来说,事物间最重要的一种联合是它们的种属的统一性。事物都有其类别,每一类别都有许多标本;这“类别”对一个标本所含的意义,也对同类别其他每个标本含有同一的意义。我们很容易想象,世界上每个事实可能都是单独的,也就是说,不与任何其他事实一样,单独属于它的类别。在这各成一体的世界里,我们的逻辑学就没有用处了,因为逻辑的作用就在于断定:凡是可对一类的事物说的,就可对同类的单独事例说。如果世上没有两件事物是相同的,我们就无法由我们过去的经验去推论将来的经验。因此,事物中有这样多的种属统一性,对于解释“世界是一”这句话,也许是最重要的实用主义说明。如果有一个总类,最后一切事物都可以无例外地统摄在其下,那就有了绝对的种属统一性了。“存在”,“可思议的事物”,“经验”,这些名词便是这个总类的候选者。至于这些词所表达的另一种意思是否含有实用主义意义,则是我所暂时不想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六、“世界是一”这句话的另一个专门意义,也许指的是“目的的统一”。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为一个共同目的服务。虽然行政、工业、军事等一切人为系统,每个都为它本身的控制目的而存在。每个生物都追求他本身的特殊目的;但他们都按照他们发展的程度,为集体或种族目的而互相合作,因此较大的目的包括较小的目的,直至可以设想能达到一切事物都无例外服从于一个绝对独一的、最后的、关键性的目的。不用说,表面的东西是和这种见解不相符的。我在第三讲中曾说过,也许什么结果都是预先照目的安排好的,但是我们确实知道,这个世界的结果,没有一个是在具体细节上预先安排好的。人和民族开始都有一个变得富庶、伟大或善良的模糊观念。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会发现他们所未见到过的机会,而排斥他们旧有的景象,原来一般目的的细节,势必每日都有改变。最后结果可能比设想的好些或坏些,可是总是不同的,复杂多了的。

    我们不同的目的也会互相冲突。一个目的不能推翻另一个目的时,它们便互相调和;其结果又是不同于事先所明确预定的。大体上,预定的目的也许大部分尚能达到,但是每件事物都很有力地显示出:我们的世界在目的上并没有完全统一,并且还在试图把统一组织得更好一些。

    无论什么人,如果说绝对目的论的统一性,说世界上每一个细节都服从于一个目的,那他就冒着独断推理的危险。随着我们越具体熟悉世界各部分利益冲突的情况,如此独断的神学家就越来越不可能想象这唯一关键性的目的会是怎样的一种目的。我们确实见到,某一些恶是有助于未来的善;苦的味道会使鸡尾酒更好喝,一点危险困难会使人更欣然地努力奋斗。我们可以把这些概括成这样一个理论,说所有宇宙上的恶只是趋于更大的善的工具。但是实际上我们见到恶的程度超出了人类一切的容忍;一个象布拉德莱或罗伊斯的人的著作里所说的先验唯心主义,比《约伯记》①里所说的,并没有使我们觉得解释得更清楚些——上帝的作法不是我们的作法,所以还是让我们不要乱说。一个能欣赏这么多的、恐怖的上帝,就不是人类所仰望的上帝。他的血气太盛。换言之,只有一个目的的“绝对”,不是平常人所想的象人似的上帝。

    ①见基督教《圣经·旧约》。约伯是希伯来族的族长,至死迷信上帝。据说,上帝考验他,派魔鬼诱惑,使他家败人亡,他仍执迷不悟。这是基督教迷信宣传中经常引用的一个文献,毒素非常大。——译者

同类推荐 茶花女 李尔王 挪威的森林 复活 巨人传 儿子与情人 人生的枷锁 基督山伯爵 静静的顿河 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