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39章 经营有道——从上街推销到无形推广(2)

  打好反面宣传牌

  广告是一种传播信息的说服艺术。既然说是艺术,就应该是用受众最喜欢、最熟悉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达需要表现的事物。广告分成直接广告和间接广告两种。在潜移默化中对人施加影响的间接广告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嘉诚就是善于利用间接广告的大师。

  就在李嘉诚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时候,也会不时听到一些让人不悦的消息。一天,秘书把一张《商报》送到他的办公桌前:“董事长,您看,现在有人在报上骂咱们了!”李嘉诚拿过来一看,原来有人发表文章攻击李嘉诚:且看长江公司的真面目!那人竟然如此写道:

  “休看李嘉诚现在呼风唤雨,到处以他的塑胶花哗众取宠,招摇过市。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从来不是什么精通塑胶制品的技术权威。如果翻开他的历史就会让人大吃一惊,他原来是西营盘一家茶楼的小伙计,喜欢跳槽的李嘉诚先是当茶楼伙计,后来又跑到中南表店当了打杂的小厮。本来可以在舅舅办的表店里扎下根来,没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也不能让他安心工作,后来他发现塑胶业在香港走红,于是再从万和塑胶公司跳槽出来,成了现在长江公司的小老板……”

  李嘉诚看了报上的文章,猜不出化名写文章攻击自己的究竟是何许人,也许是他这次因塑胶花夺得丰厚利润惹恼了哪方神圣。但他并没有气恼,反而笑了一笑,对秘书说:“他说的一点不差,我当年就是喜欢跳槽,这说明他真的很了解我。如果不跳槽的话,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诚的今天!”

  秘书指着报纸说:“可是在这里呢,这个人竟然大讲咱们长江公司的坏话,说明他仇视我们今天的成果,这是不能容忍的!”

  李嘉诚再读下去,果然发现那人继续攻击他刚刚挂牌不久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文章说:“李嘉诚的塑胶花在香港轰动了一阵,可是,这些产品之后又是一幅什么样的背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到长江公司去看一看,就会大吃一惊地发现,李嘉诚所谓的公司,其实不过就是一个大杂院。不但所有厂房都是破烂陈旧的,就连生产塑胶花的机器,也没有一台是货真价实的,都是一些塑胶厂淘汰下来的废旧机器,被他买到手以后,修修补补,勉强维持生产。我们真为那些购买长江公司产品的顾客捏一把冷汗,他们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诚那样破破烂烂的厂房和家当,又怎么能够生产出敢与意大利名牌产品相抗衡的塑胶花呢?……”

  李嘉诚震怒地把手中报纸拍在桌上,被人恶意攻击他视若性命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是这位性格温和的老板无法忍受的,他拍案而起,说:“不像话了,市场上的产品靠的是质量,靠的是信誉,如果有人不服气,本来可以通过自家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比试。如果我李嘉诚的长江公司比不过质量,我情愿甘败下风,甚至我还可以像前几年那样宣布停产休整。我不能服气的是,为什么一些没本事在市场打销量牌和质量牌的小人,居然暗中搞起了这种见不得人的把戏?真是岂有此理!”

  李嘉诚自然知道这种反面宣传将使他再次“兵临绝境”。但当他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之后,立即决定充分利用这种免费宣传。于是李嘉诚拿着这份报纸,背着自己的产品,走访了全香港上百家的代理商。李嘉诚很坦诚地对他们说:

  “你们看,‘长江塑胶厂’在创业阶段的厂房是够破的,我这个厂长也是够憔悴且衣冠不整的。但请看看我们的塑胶花,还有几款我们自己设计且连欧美市场都没有的品种,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欢迎你们到我们厂里来参观订购。”

  代销商们惊奇地看着这个诚实勇敢的年轻人,以及他生产的优质塑胶花,他们为香港有这样灵敏商业头脑的创业者感到自豪。不少代销商真的到“长江塑胶厂”来参观订货。

  李嘉诚还亲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胶花,带上秘书前往香港中环的这家报馆。接待他的正是报纸总编,李嘉诚把口袋里的塑胶花一股脑儿地倒在桌上,说:“总编先生,前几天贵报发表的文章我很有兴趣,所以才把我的产品也带到这儿来请总编和各位编辑先生过目。报纸可以报道任何一家工厂的正面和反面,可是我认为,办报纸关键还在于两个字:真实!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全面了解一下我的长江公司。”

  总编的脸顿时红了,他捧着那些五彩缤纷的塑胶花,口中不禁啧啧称奇:“我也没有想到,李先生的长江公司会生产出如此精致漂亮的塑胶花,莫非有人说李先生的厂房设备陈旧是毫无根据的?”

  “不,他说的厂房和设备确实是简陋陈旧,问题在于这些简陋的设备和厂房,是否一定会生产出虚假质劣的塑胶花?”李嘉诚虽然心里气愤,但说起话来仍然有板有眼,不卑不亢:“我想向贵报建议的是,既然报纸是为香港市民报导真实情况的,那么我就希望贵报到我的长江厂去采访一下,把我的公司厂房如何,设备如何,再把我们公司的产品质量如何,都作一次全面真实的介绍,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总编见李嘉诚说话诚恳,态度真挚,再联想起前几天那篇文章已经遭到一些了解长江公司的读者投诉,越发感到自己的底气不足。于是他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们马上派记者去你的长江公司,然后如实向公众介绍贵公司的一切。”

  后来,香港《商报》果然派出记者来到筲箕湾李嘉诚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用他们的相机一连拍摄了几卷照片,把所有陈旧的厂房和落后的设备,都一一刊发在他们的报纸上,同时也配发几幅塑胶花产品的图片。两相进行对照,一边是比较陈旧简陋的厂房,一边则是可与世界先进塑胶花媲美的优质产品,同时又加上了一条全新醒目的通栏标题:

  请看李嘉诚创造的奇迹——简陋的厂房设备,优质超群的产品,当今香港工业之翘楚的诞生。

  记者还写道:

  “李嘉诚在筲箕湾的公司确实十分简陋,设备也无法与先进工厂的新式机器媲美。可是,值得读者们一睹为快并为之敬佩的是,李嘉诚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生产的优质塑胶花,几乎可与国外最为先进的米兰塑胶产品媲美。这就是李嘉诚的奇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奇迹,也是我们香港的奇迹!……”

  《商报》上的图片和新闻无疑也起到了普通商品广告所难以起到的宣传作用。那些对李嘉诚长江公司还不熟悉的人们,通过这一宣传都开始对李嘉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香港市场越卖越火的塑胶花,销量更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激升。

  精明的李嘉诚恰到好处地借助了这场风波带来的反作用,为“长江塑胶厂”作了一次相当实惠的广告宣传。很快,订单愈来愈多,而且,他们的价格合理,有些经销商甚至主动提出愿意先付50%的定金的合作条件。终于开出一条道路的长江塑胶厂,在渡过危机之后,便渐渐稳定地发展起来。

  善意收购生意隆

  以善从商是李嘉诚在经商中始终不变的原则,因为他懂得唯有从善才会生意兴隆。李嘉诚终生难忘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饭碗危机”。

  李嘉诚在茶楼打工。茶楼里,有的是闲聊天的,有的是出来谈生意的。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才慌里慌张地持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结果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这样的境况,把李嘉诚吓坏了,他木桩似的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众所周知,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之所以能进茶楼,是因为顶了一个小伙计的空缺。这个小伙计犯的是李嘉诚同样的过失。合该小伙计倒霉,那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逼小伙计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李嘉诚情知不妙。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待斥责李嘉诚,不料这个生意人茶客却为李嘉诚开脱说:“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资,老板伙计都难做。”

  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知恩图报,以善从商,是李嘉诚商业生涯的准则。即使后来在股市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李嘉诚始终恪守善意收购的原则。他总会把刀光剑影化作和风春雨,皆大欢喜。以至于有人戏称,要挫败李嘉诚的收购计划很简单,只要说一声“我不愿意”,李嘉诚绝对不会恶意收购的。

  此外,李嘉诚所做的慈善义行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善心佛性为李嘉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生意滚滚而来。因此可以说,善是财源,善是财路。

  趁热打铁扩业务

  俗话说:“趁热打铁。”就是说,做事情不能错过时机,要能抓紧时间,立即行动,这样才能以点代面,获得全面的收获。经商做生意同样如此。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美国胜加机械公司直接到欧洲投资,而大开跨国公司之先河后,美国的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瑞士的雀巢食品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开始意识到国内投资的有利场所日渐狭小,纷纷为它们自己庞大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先后到国外投资建厂,牟取高额利润。

  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以原子能、电子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世界的生产力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新时代,这就迫使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下的巨型企业,为寻找最佳投资场所而向国外迅速发展。在此期间,地球通讯卫星的问世,更使得全球范围之内的人们能够在瞬息之间,即可分享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种种信息,从而使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到国际化的水平。随着这个纷繁的世界变得愈来愈错综复杂,盘旋在世界上空的“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大商业,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富于全球性了。

  国际经济形势这种纵横发展的趋势,自然逃不过以目光敏锐、预测能力准确独到而著称的“商业超人”李嘉诚的眼睛。

  李嘉诚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增加海外投资的比例,加快海外投资。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李嘉诚就开始涉足海外的投资。1977年,李嘉诚在全力发展香港规模庞大的投资的同时,就已经在加拿大温哥华购入一批物业。1981年春,李嘉诚在美国休斯敦投资2亿多港元,购买了数幢商业大厦。同年,李嘉诚的吞并战开始不局限于区域,而是全球性的了,他再次扩资6亿多港元,收购了加拿大多伦多的希尔顿港口酒店。根据《亚洲华尔街日报》的估计,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李嘉诚以个人或者以长江实业的名义,在北美地区购入的大型物业达28宗之多。

  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开始率领李氏王国的精锐部队,如同70年代的长江实业运用集资收购战的方式,采取“闪电战”与“连环术”等战略战术从而崛起长江、壮大长江一样,再一次高昂起生机勃勃的龙头,腾云驾雾地周旋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商场之间。

  李嘉诚潇洒自如地挥舞着集资收购战的魔棒,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扩张行动。

  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时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其中,李嘉诚家族占9%;和黄和嘉宏国际(李嘉诚属下之上市公司)各占五成权益的Union Faith占43%,共耗资3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进军北美能源业的同时,并没有放过欧洲能源市场的机会。同年12月初,李嘉诚私人斥资港币1000万元,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Cluff Oil Company)4.9%股权。

  同年,李嘉诚透过属下的Union Faith有限公司,购入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元化英国公司—皮尔逊(Pearson)有限公司普通股4.9%权益,耗资6亿港元。该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拥有《金融时报》、纽约投资银行拉扎兄弟公司及其他多家公司之股份。就在李嘉诚计划进一步取得控制权的时候,皮尔逊公司主要股东采取措施反收购,见好就收的李嘉诚一年后出售该公司之控股权,获港币1.4亿元。

  1988年4月,李嘉诚联合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恒基产业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诚持股10%的加拿大国际商业银行,在加拿大成立协和太平洋公司,投得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占地82公顷,计划兴建容纳2万人的住宅区和商业区;一所有400个房间的酒店;一个可以24小时进行证券、金属、期货购买的商业中心;一个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以及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及金融中心。整个发展计划耗资127亿港元,其中李嘉诚以个人名义占50%的权益,发展计划长达五至二十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毛泽东与蒋介石 曾国藩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随遇而安 蒋介石传 纳兰容若词传 苏东坡传 天使在人间 领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