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2)

  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家庭及社会地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成年人理解的绝对概念。例如皇帝的儿子社会地位极高,但排在老末的皇子,由于受到兄长们欺辱,往往心里很郁闷。农村的村长几乎不算干部,但在小范围里却是千人、万人中的老大,这种相对优势心理对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优势心理决定论,他决定着一个人的心志。这也是由于我们实在想知道毛泽东成功之道中到底是什么在起最主要的作用,而找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要只看到毛泽东出身社会下层,只是温饱无忧,对他要从事的事业来讲如同一无所有,而是要看到他拥有最特殊的优势心理,无论家境还是个人他都具备相对的优势心理,他的不可思议的进步十分有可能就是在优势心理不断放大的过程中实现的。

  优势心理很重要,这一点中国人尚未明确成为共识,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尚处于变动的激荡之中,机遇和运气成分还很大。而社会结构相对已经平稳的一些西方的研究表明,领袖素质源自相对优势心理。所以要注意了,今天成千上万的挤进城市或跑到国外洋插队的人们,在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却忽略了由于相对的社会地位偏低对后代的心理伤害,最终有可能得不偿失的。我们力图找到毛泽东的成功轨迹,所以试着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来。

  在小小的韶山冲,毛泽东的家庭是受人尊重的,没有人会欺负毛泽东,毛泽东的外婆家也是小康,而且毛泽东更是受到外婆的宠爱以及表兄们的善待,不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不会遭受什么白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幼儿的毛泽东是在没有任何生活压力和不安全感的状态下成长的,这可能表明,毛泽东的心理健康指数是要远远高于那些出身较高但家境在走下坡路的人家的孩子,而后来中国社会的许多大人物出身正好是家道中落的,如蒋介石、鲁迅和周恩来。有兴趣将他们做一些对比,将是有启发意义的。也就是说,看上去毛泽东的家庭在中国的地位似乎低于一些领袖的家庭地位,但他处于衣食无忧和上升的态势中,不会有丝毫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而处于下降的家境中,反倒是很容易郁闷的。最著名的就是曹雪芹了,从皇皇世家到饥寒交迫的巨大的反差,实在使人难以舒展。大部分这样的家庭出身的人活得很痛苦,只有曹雪芹将这种痛苦化作了不朽的作品。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幸福是一个变量,它等于现在减去过去,正值代表幸福,负值代表不幸。毛泽东的家境在父母的努力下一天天好起来,所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毛的母亲后来又生了几个孩子,活下来的两个男孩,分别是毛泽民、毛泽覃。按照西方的心理分析说法,由于弟弟们会分掉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爱,特别是父母偏爱小的,往往引起大孩子的焦虑和愤怒,这些都可能对毛泽东产生影响,但作为老大的毛泽东还是获得了某种补偿,例如他幼时主要待在外婆家,依然受到特殊的关爱,由于老爹偏爱老幺,母亲为了平衡而对他的关心等等,最主要的好处是他天然地成为了领导人,他自然是兄弟三人的小组长,谁又能说这些和他以后成为领袖没有关系呢?

  毛泽东的老爹毛顺生经历过家境窘迫,贫困曾迫使他投军卖命,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了,只是靠着运气和自己的努力方才摆脱贫困,自然克勤克俭,这是最正常不过了。毛顺生精明刚强的性格,既能遗传给毛泽东,也给毛泽东带来了压迫感,继承和逆反永远是儿子和父亲关系中的两大话题,父亲给毛泽东遗传了精明强悍,但老爹过于贪图财富,则使得毛泽东十分厌恶金钱,以至于一生对钱不在意。毛老爹没有平等对待儿子的意思,恰恰促成了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平等。这真的令人惊讶,但这也是人生常态,强烈的欲望一般都产生于奇缺,而拒绝某种事物常常是因为拥有的缘故。不热衷于拥有和享受物质这一点,使得毛泽东带领的共产党人完全不同于数千年来所有的成功的造反者,而是升华成为了理想而献身的圣徒,导致了中国革命的彻底性,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是不可思议的巨大。正是由于这样的品质,使得毛泽东在掌握了大权后,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长达二十多年,熬过了由于人口的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同时实现了工业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千万年之基础。就其精神境界来讲,这有可能是今后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的人们永远不可企及的圣殿。

  毛顺生在积累财富上颇有成就,自然信心满满,觉得有资格按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儿子,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毛泽东和他的老爹的父子关系中,关爱会有的,溺爱则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从六岁起就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所以他是一个真正的农家孩子。

  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不读书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个土财主

  一个湖南人说过,进了城才知道有人不愿意读书,在我们乡下孩童的眼里,打猪草和读书的两个选项中,答案是唯一的。你打过猪草吗?想一下在酷暑寒冬里打猪草是什么感觉,酷暑与蚂蝗相伴,冰天雪地里刺骨难忍,读书在这些孩子眼里就已经是天下最美好的事物了。同理,读书与打游戏机相比,读书则是最枯燥无聊的事情了。愿不愿意读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选择罢了。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有成。

  少儿毛泽东的眼睛也是盯住了这一决定着他一生命运的最重要的事物,那就是他强烈地要求读书,而这一点却是和他老爹意愿相反的,因为那个时代读书是少数人的行为。普及教育是毛泽东改造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没有因为物质贫乏而打折扣。这与毛泽东在幼年欲读书而不能应当是有关系的吧。

  阻止孩子读书反倒促使孩子热爱读书,这一成功经验可惜没有太多用途,是任何一个希望自己家孩子喜欢读书的家长们都不敢借鉴的。孩童教育与养牛相似,牛宁可伸着脖子费劲去够牛棚上的不易企及的草,也不愿意低头吃脚底下的草。人们常说有钱难买愿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欲望是决定每个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莫过于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自我欲望相符合,可惜统计结果告诉我们理想的总是少数。

  自发的读书意愿是人最重要的欲望,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变成了家长后又去重复过去的故事,现实的压力使家长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没有多读书的结果,于是以为只要命令孩子读书就能进步,却不知道被动读书是没有意义的。强制读书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最终孩子由于逆反而远离书本。人的知识不是在高中大学学到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除了少数科学上的天才人物突然顿悟产生出科学定理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知识是靠着不断积累完成的,最后的结果之所以有云泥之别,是由于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这一点是孩子教育的关键,家长不可不知啊!

  一般人少年时代往往是单向的,家境好些的是以读书为主,家境差的以劳作为主,毛泽东与众不同,他是处于劳动和读书各半的状态。少年毛泽东的劳作是带有强制性的,原因是他的老爹认为读书不如劳作经商获利,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毛老爹可不傻,通过读书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眼睛所见到的多数读了点书的秀才活得并不比会做买卖的毛老爹好。天天读书则是更有钱人家的专利,而毛老爹认为自己的家庭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这里面还有个人的因素,就是少年毛泽东是个大高个子,早早就能当个劳动力使用。所以能干活了就得下地,没啥好说的。

  14到15岁大约两年的时间内,毛泽东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毛泽东记忆深刻。

  这是毛泽东最不同于中国其他的领袖们的地方,他是中国近代领袖中唯一真正在土地上劳作过的人。一亩地里能够打多少粮食,他是知道得清清楚楚的,面对大跃进中的宣传说亩产上万斤,毛泽东说这是吹牛、放大炮,并对某位领导说,你没有种过地,我是种过地的。仅仅通过这一段话,我们是无法知道这位领导是谁的,因为中国近代的领袖们都没有真正种过地,毛泽东是很特殊的。通过比较会发现他与其他的领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成长过程中,其心不甚苦而只是体乏过,这是绝对罕见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一个最特别的发现,同样是面对困难,有人是受苦,有人是自苦;受苦是被动的,自苦是主动的,结果大不相同。站在人类思想最高峰的人们,无一例外,全是自苦,基督有王室血统,佛陀就是王子,马克思是博士。毛泽东家是富农,他幼小的心灵从没有沾染到恶毒的汁液,他完全是一种更主动的、更为积极的心劲起着主导作用。追求精神上的进步来自本身的内在的动力而非外界的压迫,这样的经历和心态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结果:一个是中国的变革更加阳光些,一个是持续的时间更长些。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毛泽东终其一生都不曾安定,他不断地被更高尚更远大的目标所激励,对大多数追随者来讲,这是令人筋疲力尽的作为,但他却乐此不疲。因为精神力来自头脑而非身体,所以对毛泽东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力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的。对他的一些追随者来讲,他走得太快了、太远了,难以跟随,但对中国这个落后的积重难返的社会来讲,这却成了变革的最大动力。

  毛泽东劳动的时候,依然坚持读书,这叫毛老爹很不愉快,父子曾有过冲突,毛泽东突击劳作来挤出时间,最后在完成老爹交代的较重的劳动任务后,老爹不再干涉他看书,父子二人达成基本谅解。我们无法不感叹命运造化之功,大部分父亲都希望儿子读书,恨不能将书山搬到儿子面前,可能就是因为太容易,反倒多数不爱书,真要是不让孩子读书恐怕是多数孩子就不读了。所以左右不是的可能性最大,像毛老爹这样的家长不叫读书,而毛泽东自己非读不可的总之是少而又少的,由于获得读书的许可如此不易,促成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读书伴随了毛泽东一生。进过毛泽东中南海故居的人就会惊讶地发现,毛泽东的大床上一半摆着书。一个人要是读几十年的书,那他的知识该是如海一般的宽广渊博了,更重要的是他能读懂绝大多数的书。

  少年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读书呢?这样的种子是怎样种进毛泽东的心田里的?无法想象没有读书的毛泽东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的领导阶层,也就不可能再有后来的一切革命,所以读书是毛泽东成功天梯的第一阶。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文盲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成功,朱元璋就是文盲最终成了皇帝。未来依然会有文盲在某些关键领域里获得成功,例如积聚财富,但不会再有文盲成为社会的领袖,差一点读不成书的毛泽东最终成为一个学识巨为渊博的人,周恩来就曾对来访的尼克松说,毛泽东读的书太多了。读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读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不读书即使已经获得些许成功也不过是个土财主罢了。英国名人培根说读书有三种用途:增长才干、消遣和装饰。第一种用途最直接,就是读书可以增长才干,也就是说读书可以获利或得到力量,这是大部分人读书的动力,尤其是学习科学和技术更直截了当。读书还可以作为消遣,这一用途主要体现在培根所处的时代,那时读书尚是贵族的喜好,作为时髦的风气,显然读书是最能达到人畜无害的,值得提倡,领袖喜欢读书可比喜欢打高尔夫对社会的影响更正面。读书的第三种用途是可以作为装饰,这其实也是最容易叫人忽略的,但也是读书很有用途的地方,就如同女人都要化妆一样,虽然说起来有人鼓吹素面朝天最好,但事实上除了少数天赋极好的小女人,绝大多数美女都是画出来的,这就是装饰的作用。世俗力量如权力与财富对男人来讲是躯干,读书意味着有文化,文化就是男人的装饰和面子了,有势力的人如同山峦,有知识的人如同星斗,被人称之为泰斗就意味着他具备世俗力量和真知灼见。读书的这三种用途到了毛泽东这里达到了极大化:读书增长才干,毛泽东读了一辈子书,也检验和应用了一辈子知识和理论;读书可以修饰,毛泽东的光芒也来自他的博大精深;读书可以消遣,高处不胜寒,站在人类历史高点的毛泽东是孤独的,他的消遣只能是和人类历史上的天才们交流,渠道就是读书。

  多数资料记载的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第一个私塾先生邹春培,而我们认为从真正意义上讲,毛泽东的启蒙者是他的姨表兄王季范。

  毛泽东在幼年时代,长时间住在外婆家,受到外婆的宠爱和众多表哥的呵护,他甚至不愿意回到自己家,他在躲避严厉的老爹。显而易见,在外婆家不用打猪草,即使偶尔为之也是有众多的表兄为伴。众多表兄中,毛泽东最喜欢王季范,王季范大毛泽东九岁,行九,毛泽东一直叫他九哥。王季范1972年去世的时候,毛泽东送的挽联上依然写着“九哥千古”。毛泽东曾指着王季范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他就没有我。这就是对王季范的启蒙之功的最高评价。

  作为幼年毛泽东楷模的王季范自小学业成绩极好,获得家族内亲戚们的器重,毛泽东小时候长期在外婆家寄养,王季范自然是毛泽东崇拜和钦佩的模范,王季范也喜欢这个聪颖好学的毛表弟,两人间培养了深厚的情谊,王季范并不是最早教毛泽东识字的人,那我们为什么把王季范视作第一启蒙者呢?

  这是因为王季范为毛泽东开启了知识之门,智慧之门,关键是王季范的榜样让毛泽东产生了要读书的强烈欲望,他打心眼里抗拒永久性的下地劳作,拒绝像父亲那样活着,像表哥那样读书才是他的理想,这个种子埋在毛泽东心里,一直支撑着毛泽东上进,王季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此。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老爹强烈反对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要读书的关键所在,可以想一下,若没有这个楷模,少儿毛泽东拿什么去对抗老爹。

  读书上学成了幼年毛泽东的最大心愿。这是王季范的大功劳,所以我们将毛泽东的启蒙者定为王季范是最为恰当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同类推荐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富兰克林自传 毛泽东与蒋介石 看见 巴菲特传 我的奋斗 苏东坡传 胡雪岩全传 领袖们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