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4章 解放战争:民心比大炮更有力量(2)

  毛泽东终于同意暂时集中一段时间治病养病,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八个字几乎就是毛泽东的代称,但在一个长达近四个月的时间内,他起草的电报只有九份。为毛泽东治病的,有两位苏联医生,他们是斯大林应中共中央的要求派来的,看来斯大林也不是一点好事都没做。

  随苏联医生一起来的还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毛岸英等三兄弟由叔叔舅舅秘密送到上海,毛岸龙患病死了,毛岸青头被打伤精神出了问题,只有毛岸英健康地活着。1936年,毛岸英、毛岸青直接被送到苏联学习,阔别20年的毛岸英回来了,毛泽东很高兴,精神紧张引发的疾病由精神愉悦来治,也算是对症下药,使他的病能较快好转。

  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甚至连中国话也忘了,他做翻译工作就因为不太会讲中国话遭到讥笑。

  毛泽东把毛岸英送到陕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熟悉农村情况,在毛泽东看来,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还需要通过实际生活,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毛泽东教育儿子是十分理性和高明的,他知道什么是重点。在他的晚年,他号召了知识青年下乡,固然有就业的压力,但绝不是心血来潮,他是真诚的,当吃过苦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的时候,中国社会的进步可想而知了。

  在病休期间,毛泽东十分关心其他领导人的健康,请苏联医生为他们体检,身体不好的是任弼时,他被敌人逮捕过,受到巨大伤害,年纪轻轻的已是血压过高、血管硬化,毛泽东十分担忧,几次催促他赶紧治疗。从年龄和资历上讲,任弼时是最理想的接班人,可惜没有好身体。

  马歇尔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的。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军事三人小组,监督国共停战。这阵容堪称是豪华阵容了。马歇尔这个人在美国是大名鼎鼎,他是美国二次大战胜利的最主要的军队领导人,退休后被杜鲁门总统热烈请求到中国调解国共两党之争,他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蒋介石这样的政客,最后没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就感觉筋疲力尽,回美国去了。

  国共停战了,政协各项决议通过了,人们奔走相庆,期望着中国从此可以获得进步。

  中国有两个大党,似乎最有希望形成美国似的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可惜的是人们搞错了,美国两党制是建立在两党在根本利益上没有任何冲突,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异的基础上的,他们不过是美国大老板们组成的董事会下的总经理的候选人罢了,而中国的两党却是死对头,他们的利益基础完全相对立。在共同的民族敌人面前,毛泽东倡导了合作,现在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自然就要为自己代表的阶层争权夺利,一个代表了上层社会,一个代表了底层利益,上层要享受不顾底层人的死活,底层人要活,就得强制上层人做出让步,肯定无法调和,自然要你死我活斗争一番。两个目标完全不同的势力怎么会保持长久安宁呢?蒋介石的人马明显要多,但蒋介石不知道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要更大,因为他的成长性更好。

  中共中央在政协闭幕后的第一天,发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党内指示,这份指示,后来证明对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了。

  问题是这算不算是毛泽东的指示呢?有迹象表明,刘少奇在很长时间里也是努力学习毛泽东的工作方法,时左时右,但这一工作实在是太难了,结果他只是做到了形似。中国这只船太大,舵手太难当,周恩来、朱德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当不了,刘少奇试图承当,事实证明他差着火候。毛泽东一生病,刘少奇在负责,可是就在这时,政策就出了某种偏差,暴露了中央其他领导人缺少把握全局的能力,看来谁都不如老毛对蒋介石把脉把得准确。同时这也是党内斗争的一个苗头,那就是刘少奇掌舵的时候,由于免不了误差,总会有一些人容易将矛头指向刘少奇,而毛泽东在大部分时候是维护刘少奇的。

  后来邓小平成了唯一有能力继承的人,但“文革”前十年他累着了,后来复出后,他不愿意再累了,他聪明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近几十年的大框架。这些话题不在本书的范围。

  按照协议,国共要组织联合政府,国民党准备给共产党一些职位。

  毛泽东对和平的到来,除了表示出真诚拥护态度,还做出实质性的表示,共产党做出了“精兵简政”的党内指示。

  但蒋介石却搞了一系列小动作,似乎想以民间的暴力来证明,中国不需要民主。到后来,蒋介石干脆以国民党中央全会的公报方式公然破坏政协决议。

  这时,蒋介石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已调集25万军队进入东北,在东北发动全面进攻。这盘大棋由于毛泽东提前布局,引发美国连锁反应,破坏了斯大林经营东北的计划。好戏开场了。蒋介石不准备和共产党分享天下,民主只能嘴上喊喊,全民选举他是必败无疑的,他是有自知之明的。

  毛泽东的态度是一贯的,“打起来,有了准备;不打,更好。”

  东北地区最先成为国共大打出手的地方,我们在上面说过,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在去重庆之前就对东北进行了最具意义的战略布局。当时全中国都将目光放在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谈判上,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已先手布局了。

  东北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苏联对日宣战后,八路军就跑步进入东北。为了赶速度,许多人连枪都不带,为什么这么急呢?

  前面我们说过,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倒成了真正的卖国贼,是因为他拿外蒙古和俄国人做成了一笔交易。“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三个条件下,允许外蒙古独立”。我们之所以把这一段列出来,是因为居然有人认为外蒙古独立是毛泽东承认造成的。不承认有用吗?我们不承认可是我们的国宝依然躺在英法的博物馆里展览,我们不承认俄国人不是依然占据着大片北方领土吗?蒋介石丢了土地,只能玩一个不承认,算什么英雄?抗日一胜利,用外蒙古换得东北和新疆,再加上苏联保证不援助中共——这就去掉了“蒋委员长”最大的心病。美国已经宣布不跟中国共产党合作,只跟他合作。现在连苏联这个世界头号共产党也同意跟他合作而不支持中共,那中国境内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妨碍他消灭中共了,他的政权就坐稳了。这就是蒋介石的作为。

  毛泽东大举进军东北,破坏了美蒋苏三方原来约定,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蒋介石认定苏联违约支持中共抢占东北,于是不顾一切请美军直接出动。美国也认为苏联违约,直接出兵,美苏间“苏军不入关,美国不登陆”的默契随之破灭。苏联无力反击,对“不请自来”的中共从排斥转为默认——苏联最高层对中共的态度在美军登陆前后大不相同,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许多回忆当时情况的记录都是相当隐晦的,多数人读史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和苏联的感情一直困扰着我们国家许多人。因为口头上的话语与实际利益不相符合的地方太多。

  毛泽东一箭双雕:明抗美蒋,暗拒苏联——利用美苏矛盾,逼苏联不得不改弦更张,这就不动声色堵死了苏联在东北扶植“第二个外蒙古”力量的机会。毛泽东之所以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除了手疾眼快、当机立断之外,关键是此时的毛泽东,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事关重大民族利益,他毫不犹豫地出手了。

  俄国人、美国人都在东北占据了港口,大城市在蒋介石手里,乡村则在共产党手里。四方力量在中国东北存在,这是我们二战战胜国的光荣吗?这算什么战胜国?中国的利益只能看毛泽东的了,结果当然是令人兴奋的,毛泽东先灭了蒋介石,赶走了美国人,请走了苏联人,最后俄国人想在中国搞一个电台来联系潜艇,毛泽东想都不想就断然拒绝了,赫鲁晓夫气得大叫:这算是什么共产主义联盟?毛泽东才不理会什么名词,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毛泽东从来没有含糊过。

  病休中的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即使生病,大事情他也没有放松。

  蒋介石一面请求苏军暂缓自东北撤军(丢人不丢人?),一面请求美方海运国军进入东北。

  而共产党是靠着两条腿从山东跑到东北的,两条腿也比船快,因为我们的力量在山东。抢先进入东北的共军同东北抗日联军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苏军已撤,东北形成真空,民主联军攻占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歼灭被国民党收编的伪满军和土匪武装3万余人。

  共产党提出东北停战,马歇尔也是此意,于是以军事三人小组谈判的方式达成了《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马歇尔对毛泽东很有兴趣,他希望到延安见见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到达延安,毛泽东衷心感谢马歇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

  马歇尔是美国历史上较为罕见的人物,他在军事上建树极高,是美国二战英雄,政治上也有相当建树,他制定了援助欧洲计划,把欧洲变成了美国的市场,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力量的扩张,但对东方的中国没有重视。马歇尔没能改变美国大老板们对中国的政策,他们错误地认定中国共产党将对美国利益产生伤害,拒绝了毛泽东向他们伸出的手。他们更倾向于支持蒋介石,即使蒋介石是个恶棍,他们也将宝押在了蒋介石的身上,所以马歇尔对中国的影响力很小。但作为军人,他有一点见识,是许多人忽略的,那就是他对国共两党的军事实力的对比,可能比其他人理解得要深刻。他在一开始调停的时候,曾想着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来混编国共两党的军队的,当然蒋介石不干,又改成了五比一。蒋介石最后连五分之一的空间也不给共产党。事实是马歇尔的二比一更接近真实军力对比的。

  美国人得天独厚,不费力气就能活得很好,日子过得太舒服,使得美国人无法产生历史巨人,美国人押宝押错了,马歇尔筋疲力尽离开了中国。这个错误将给美国人带来灾难,他们以后就会知道的。

  最奇特的是张治中对中共的态度,他在欢迎会上说,将来你们写历史的时候,要记得写上一笔:张治中三到延安。他已经完全意识到历史将由共产党书写。

  《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蒋介石不认账,坚持必须占领哈尔滨、长春、四平并控制中长铁路后再谈判。毛泽东则定下了“死守四平,寸土必争”。“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阻滞国民党军队北进,以争取在东北实现停战。这样的命令在毛泽东军事指挥上是罕见的。

  林彪在四平死守一个多月,伤亡达8000多人,难以再战,随即撤出四平。这在林彪的战争指挥史是少见的败仗,但失败不是林彪的责任,这是一场政治仗。军事上没有赢,政治上赢了。

  这场鏖战作用明显,蒋军占领四平后,其势已成强弩之末,无力继续向北推进,哈尔滨依然在共军手里,东北出现了暂时休战的局面。据说白崇禧认为不惜一切也要拿下全东北,对蒋介石不继续进攻痛心疾首,认为国民党就是败于此刻。不过未来事实将证明,白崇禧的军事才能也就是在国民党中算高明的,无法和共产党比。

  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多月,林彪共毙伤国民党军队1万多人,自伤8000,这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敌我死伤比例接近一比一,是十分罕见的阵地战,是毛泽东在苏区时坚决反对的打法。它代表毛泽东从游击战、运动战走到了阵地战,这背后代表着力量在不断长大中,毛泽东实现了战略目的,缩小了蒋介石的胃口,蒋介石这边,也算是取得辉煌胜利,所以蒋介石大大表彰了陈明仁。

  四个月的实际停战对蒋介石意味着灾难,中共一半以上的中央委员在东北可不会闲着,他们的工作颇有成效,在东北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东北不再是蒋介石的天下。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6年6月,自己觉得准备好了的蒋介石进攻中原,发动了全面内战。

  蒋介石撕毁了所有的协议,这一点叫人失望,在他眼里所有的协议仅仅是一张纸,要用的时候就弄一个,转脸就可以不承认,和日本人签了丧权辱国的协议靠着抗日胜利找回来一些面子,和俄国人签的协议丢了外蒙,跑到台湾来个不承认就觉得不是自己责任了,和共产党签订和平协议又转脸撕毁,蒋介石这一辈子就似一个不讲信用的奸商,没有信用并不意味着马上完蛋,只要你能获利,能胜利这些都算是扯淡。问题是你不能失败,一旦失败这些就成了反噬的力量,所以蒋介石算是孤注一掷了,他以为他能胜利,他自恃拥有远比共产党强大的枪炮和金钱,其中包括美国给予的大量援助,以为可以很快地消灭中共。

  蒋介石当时的兵力,总数达400多万人。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只有120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三比一。

  我们知道这个对比是假的。毛泽东光在延安就培养了五六十万干部,中共党员就有120万之众,共产党的军队是经过大的精简的,而且他的部队里多是经历过与日本人拼刺刀的勇士,所以看上去只有国民党三分之一,实际力量要大得多。蒋介石和毛泽东打了那么多年的仗,直接对阵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十比一,都没有消灭毛泽东,现在只是总数上三比一,蒋介石就想获得胜利?不知道为什么蒋介石会有如此信心。

  军校出身的蒋介石,很迷信枪炮,美国的武器要比日本人的家伙威力大许多,可能很给蒋介石长气,他就忘了共产党当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就已经打不赢了。

  当年,蒋介石对苏区前三次“围剿”的战术基本上是正确的,毛泽东占的地盘很小,也没有什么城市,蒋介石率大军追着毛泽东跑,最后,甚至高达50万到100万。可是到了抗战结束,他的军队却跑去占据大城市,就像胡椒面似的满世界撒,对于毛泽东这样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高手来讲,几乎就是送上门来的好事,所以毛泽东的部下将蒋介石称作运输大队长。

  所以我们说不光是从道义上、从民心上,蒋介石大大丢分,在军事力量对比上一开始就不是蒋介石理解的三比一,单单从战术上讲蒋介石已经输了。

  粗略一看,蒋介石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控制着全国76%的土地和71%的人口,控制着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军火工业也有相当规模,蒋介石占的是点和线,看上去很大。

  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却只有全国土地的24%和全国人口的29%,除哈尔滨外没有一座大城市,共产党占据的是面,共产党看上去要小好多。

  抗战八年,蒋介石屡战屡败,靠着收缩和地利使得他能够自保已经不错了。毛泽东积极抗战,到敌后发展得以壮大,天平已经倾斜了,蒋介石却不知道。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 曾国藩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拿破仑传 毛泽东与蒋介石 野心优雅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我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