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8章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1)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北宋副宰相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于大中祥符八年考取进士,开始了游宦生涯。宋仁宗庆历五年,他出任参知政事,做了半年的副宰相。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领导进行了一次影响较大的庆历革新运动,旋又肩负防御西夏的重任,扭转了不利局势。范仲淹为政清明,不畏权贵,虽多次受挫,仍百折不挠。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世人咏叹不止。毛泽东对范的文章尤为欣赏。

  【毛泽东评点北宋副宰相范仲淹】

  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乃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范词,写了这些。

  ——引自毛泽东1957年8月1日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两首词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28页)。

  【范仲淹传】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怪荩ń裆挛鞅蛳兀,后来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父范墉,曾在太宗时任武宁军(治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时,其父去世,家境衰落。母亲改嫁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姓之家,范仲淹从此改姓朱,名叫朱说。

  范仲淹少年时代就很有志气。长大后,他得知自己的身世,更是胸怀壮志,发愤读书。他21岁时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泉寺,寒寺孤身,环境异常艰苦,每天以粥和咸菜度日,全副精力扑在学业上。23岁时,他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求学,眼界大开,求知欲更加旺盛。他不分昼夜苦读,读倦了,就以冷水浇头,以提神醒脑。他在书院生活艰难,喝粥度日,好心的同学给他带来丰盛饭菜,他却婉言谢绝,说自己安于食粥很久了,今天享受了这等丰盛饭食,以后如何吃得下粥?多年寒窗苦读,使他成为精通“六经”,善诗文,学识渊博的人;长期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使他熟谙民众生活的处境,胸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其渊博的学识,一举登进士第,时年27岁。中科举后,他被授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步入仕途。不久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做官后,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再调任泰州西溪镇盐仓作监税官。两年后,晋升为大理寺丞。这时范仲淹因母亲去世,离职服丧。次年,知应天府事晏殊听说范仲淹很有才学,便请他到府学主持教务。范仲淹在这里讲授艺文,很受欢迎,四方求学之士辐辏而至。范仲淹深知求学之艰苦,常以俸禄购买饭食供养贫穷的学子,以至自己的几个孩子出门都要轮流换穿一件新衣。范仲淹甘于淡泊,但谈起天下事,他都慷慨激昂。身在民间,他却关注政治,上书朝廷,提出要选贤明的人做州郡长官,推荐有成绩的人当县令,裁减冗员并取消侈费开支,严格官吏选举制度,培养将帅以加强边防等,洋洋洒洒近万言,都切中当时之弊。范仲淹勤俭持身、忧国忧民的精神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当时士大夫间注意品格修养和讲究德操的风尚,正是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开始形成的。

  三年服孝期满后,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受晏殊之荐,成为秘阁校理。荣任馆职,接近皇帝,这是时人引以为荣的。但当时朝政控制在刘太后之手,已经19岁的宋仁宗还处于儿皇帝的地位,没有实权。范仲淹到馆不到一年,即奏请刘太后还政于仁宗。此奏触怒了刘太后,范仲淹被调离京师,出任河中府通判。僚友为他饯行于都门,说:“此行极光。”

  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太后死,范仲淹被调回京师,任右司谏,但在年底又因谏止仁宗废郭皇后,而被贬知睦州。僚友为他再饯行于亭,说:“此行愈光。”次年徙知苏州。景潭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再度入京,任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次年,他又因批评朋比为奸的宰相吕夷简,被指为朋党,贬知饶州。亲朋好友为他饯行于郊,说:“此行尤光。”范仲淹笑道:“仲淹前后三光矣”。在十余年间,范仲淹三起三落,秉性不移,直言尽责,嫉恶如仇。朝廷官员纷纷上疏为他申辩,欧阳修还作了著名的《朋党论》呈献宋仁宗,要求他“退小人伪朋,用君子之真朋。”范仲淹先后知睦州、苏州、开封、饶州、润州、越州,体察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工程,赈灾恤民,发展农业生产。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江南、淮南、东京等路广大地区发生严重虫灾和旱灾,范仲淹上奏朝廷,请派使臣巡视救灾,他责问宋仁宗:“宫掖中半日没有饭吃,会有何感受?”这触动了宋仁宗,他派范仲淹到江淮灾区慰问。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奏免赋税,使百姓得以活命。他回朝廷时,还把饥民吃的乌昧草进献给宋仁宗,使宋仁宗体察民间疾苦,力戒奢侈之心。范仲淹治政才干卓越,在政界声望很高。景潭年,范仲淹权知开封府事,本来是奸相吕夷简的阴谋。因为京城开封府是最难治理的地方,这样可使他事务缠身,无暇议论朝政,而且一有失误,就可将他免官除职。但范仲淹到开封府后,整治有方,兴革有序,只个把月,就把京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史书上称:“京师肃然称治”。

  以守为主防御西夏范仲淹政治上历受挫折,但报国之志,从未衰退。在西北边境上发生严重边患时,他又毅然贡献良策,担当防御西夏的重任。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党项族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市)自立称帝,国号大夏。元昊是个野心勃勃而很有才略的人,他将部落以兵法来管理,使其成为可以随时征调的军事力量。又下令恢复鲜卑族旧俗,重订西夏礼乐制度和官制,创制西夏文字,并脱离与宋朝廷的隶属关系。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十一月,元昊率兵进犯宋朝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宋夏战争正式爆发。此后,西夏又接连进犯宋朝的渭州(今甘肃平凉)、延州(今陕西延安)等边地。宋朝因为推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武备失修,军政腐败。战争初期,负责指挥对西夏防御战争的范雍等文官既不懂军事,又缺乏谋略,致使宋军连吃败仗。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正月的三川口(在延安西)战役,因主帅范雍指挥失策,宋军大将刘平、石元孙被俘,万余兵众损失殆尽,延州城几乎被夏兵攻破。

  三川口战役的惨败使宋朝大为震恐,宋仁宗忧心忡忡,召诸臣商议对策,最后不得已,起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的韩琦、范仲淹二人入陕,与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一起主管全陕的军事,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还兼任延州主帅。他到陕后,加强练兵,主张持重防御,使延州一线的防御逐步稳定下来。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_说[_天.堂

同类推荐 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传 胡雪岩全传 林肯传 巴菲特传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丰臣秀吉 看见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