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79章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2)

  但如何对付西夏,范仲淹与韩琦、夏竦在战略方针上出现了分歧。韩琦主张向西夏进攻,他认为元昊据数州之地,精兵不过数万,而宋兵有20万重兵,如只守御,则士气日丧,财力虚耗,所以认为应迅速进兵,速战速决。范仲淹则主张防守,他认为,沿边守备积弱,而关中守备更空虚,如启动大军深入沙漠,粮草车乘行进困难,而敌骑轻捷,前后夹击,则无功反有患;一旦元昊乘势深入,进入关中,东阻潼关,再隔断四川的贡赋,则天下都不得安宁。因而他提出严守边境,寇至则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同时充实关中,使敌不敢深入;再以前路大军修整攻取之武备,张其声势,牵制贼势。二三年间,元昊被拖垮,然后待其众心离叛,寻隙讨伐。韩琦和范仲淹对攻守的主张截然相反,而夏竦虽也主张以防守为主,但又主张听命于朝廷。在朝廷,宰相吕夷简主张向西夏进攻,多数大臣附和其意见,宋仁宗也认为防守需时年长日久,屯兵运粮,耗费太大,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困难,因而决定采用进功之策,令韩、范于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正月出兵。但范仲淹据理力争,他上疏仁宗,说正月起兵,正是风雪交加大寒之时,以大量军马粮草进入山川险阻之地,易为西夏军所乘,如宋重兵有失,就不仅仅是边患问题了。

  庆历元年二月,韩琦按朝廷命令,派大将任福率军18000人绕到夏军背后,伏击其归路。结果,任福受元昊佯败引诱,深入敌后,行至门盘山下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中了元昊的埋伏,虽奋力冲杀,但仍惨败,任福及许多将领阵亡,军士战死者达10300余人,陕西为之震动。好水川之败,证明进攻的战略是错误的。自此宋朝廷统一认识,开始实施范仲淹的防守之策。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十月,宋朝廷任命范仲淹为环庆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掌该路军事,以韩琦等分掌秦凤路、泾原、谎勇肪事,并给予他们“便宜从事”的权力。

  范仲淹主掌军事后,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力量,他采取了不少有力的措施:首先,他修复城寨堡垒,建立巩固的军事据点,打通了延州与庆州之间的道路,扼制了西夏的要害部位;其次,他选择将校,训练士兵,传授兵法,提高将士的军事素质,并革除北宋旧的作战方式,在战术上强调机动灵活,根据夏军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其三,置屯田,保证粮食供应,节省从内地远程运送粮食物资的人力财力消耗。另外,他还争取当地的羌族部落,加强招抚羌属的工作,以削弱和孤立西夏。由于范仲淹在西北推行了正确方针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并和韩琦团结一致,因而边防巩固,元昊不敢侵犯,扭转了战争形势。西北边境流传着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与韩琦名声大振,史称:他们“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宋夏经过几年的对峙,元昊终于提出与宋议和,取消帝号。

  庆历革新壮志难酬由于范仲淹和韩琦防御西夏的成功,仁宗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四月升任二人为枢密副使。同年八月,仁宗又下诏拜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升其为副相。

  范仲淹奉调回朝,面对的是弊端丛生的北宋内政。宋开国之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以后征召官吏甚广,恩荫官职甚滥,官僚机构冗员现象十分严重,到仁宗时,官员已达2万余人。

  宋之“磨勘制”,使官员按资格年限升级,不求进取,庸碌无为,官员素质低下。因冗员多,许多官员差遣职事的机会少,闲居的时候多,为了谋取差事,官员们不择手段,官场腐化之风盛行。同时,为了就付辽、夏的侵扰,宋朝兵员也大增,由真宗时的91万猛增到126万人。由于宋朝对武将严密防范,将不专兵,因而军纪松弛,号令不明,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弱。冗员、冗兵,又使宋朝财政开支巨大。北宋的官员,尤其是高官,享受着优厚的薪俸。

  两府大臣宰相和枢密使每月的俸钱,足够买百余亩上等田。养兵开支更是惊人,每年军费开支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6左右。除了冗官、冗兵的费用外,还有皇室大兴土木的费用。宋仁宗荒淫无度,后宫数千人,宫廷赏赐动以万计。宋朝庆历年间,财政亏空越来越大,有时竟达300万缗以上,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积贫局面。而宰相吕夷简又在朝中独揽大权,竭力迎合宋仁宗天下大治的太平心理,极意粉饰,一味奉承,使宋朝廷陷入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兵变时有发生,内忧外患连年爆发。

  在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已有一些人对社会危机深怀忧虑,开始批评死气沉沉的官僚政治,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在要求改革的官员中,核心人物便是范仲淹。在危机面前,宋仁宗也感到形势严峻,“欲更天下弊事”,想摆脱困境。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三月,宋仁宗罢去了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职,重用范仲淹,并把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安排到重要岗位。

  主张革新的势力在朝廷中占据了优势。庆历三年九月,宋仁宗一再手诏敦促范仲淹、富弼等人提出改革的具体主张。范仲淹便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指出宋朝建国80年来,“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盗寇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他具体提出了十条革新主张,即:明黜陟,按政绩选拔官员,摒弃尸位素餐之徒;抑侥幸,严格限制官僚子弟的恩荫特权,堵塞冗员之乱阶;精贡举,选取有经世之才者补充官僚队伍;择官长,精选地方官员;均公田,督责官吏廉洁为政;厚农桑,兴修水利;修武备,京畿卫士每年三季务农,一季教战;减徭役;减少建置,裁并一些户口少的州县;重恩信;重命令等等。

  范仲淹的建议,大部分为宋仁宗所采纳。从庆历三年十月到次年上半年,宋朝根据范仲淹的革弊主张,陆续发布诏令,对内外官员的考绩升迁办法重新作了规定,对大臣请求子弟亲戚任馆阁清要职事和转官升降等都加以限制,对各级官员恩荫子弟的人数和职位也都作了严格限制,要求各路地方官注意兴修水利,尽量合并人口较少的县份,以减少县吏的人数。这就是所谓的“庆历新政”。

  实行庆历新政其目的在于巩固宋王朝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但对官僚机构的整顿,又触犯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因此,一些权贵官僚串通一气,散布谎言,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朋党”。以奢靡、阴险闻名的大官僚夏竦甚至让女仆假造拥护新政官员石介的笔记,写了一件废立皇帝的诏书草稿,诬称是石介代富弼起草的,并广为散布,企图置他们于死地。仁宗虽不确信,但富弼和范仲淹感到了继续在朝任职的危险,要求仁宗派他们去河北、陕西去主持军务。他们一离开朝廷,反对派对新政的攻击更加猛烈。宋仁宗也在流言蜚语的影响下,丧失了迫切改革的心情。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正月,仁宗罢范仲淹参知政事,出其为知怪菁嫔挛魉穆钒哺使。同年十一月,又罢安抚使,改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富弼也被贬知郓州,韩琦、欧阳修等支持新政官员也先后被贬出朝廷。实行了一年多的新政也宣布作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壮志未酬,但他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政治家,他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态度并没有因个人所受的多次挫折而收敛起来。相反,他更加增添了忧患意识。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表述了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情思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气概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哲学。但是,他自此被排斥在朝廷之外,一直到死,再也没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的抱负。

  皇趟哪辏ü元1052年)正月,范仲淹徙知颍州,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徐州,终年64岁,谥曰“文正”。他的去世,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哀痛,甚至羌族也聚众举哀痛哭,斋戒三天。

  他当年主持修建的黄海海堤被当地人民命名为“范公堤”,以纪念他的功德。不少地方为范仲淹建立祠堂祭祀。一个真正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必然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作者点评】

  范仲淹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政治家,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国家利益为重,忧国忧民。而他自己居官清廉,不贪富贵,“身甘一枝巢”、“富贵非我望”,在个人政治前途屡受挫折的情况下,他愈挫愈奋,矢志不渝,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壮之言,体现了他的宽大胸怀。他的这句千古名句,激人奋进,冶人情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范仲淹诗文卓绝,他把自己的襟怀、抱负很自然地溶进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使他的创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毛泽东对范仲淹的词非常欣赏,他“睡不着,哼范词”,写下了对词派的见解和评价。从毛泽东的批语,我们便可看出他对范仲淹的热情关注。(徐合平)

ww w . xia oshu otxt.NE 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林肯传 随遇而安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胡雪岩全传 丰臣秀吉 傅雷家书 金庸传 世界因你不同 名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