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8章 科学的小品 (3)

  我看到很多《国宝——大熊猫》的教案。老师们是这样分析这篇文章:

  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

  原因。

  本文有如下写作特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个中心来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文章开始先从我国特有、国际公认、古籍记载三个方面概括说明大熊猫的珍贵,暗扣说明中心,然后依次从“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活化石”三方面说明它珍贵的原因,篇末直接点明说明中心。从文章的第三部分看,在介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食性特点、活动范围和繁殖困难等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后,指出它有濒临灭绝的危险,必须加以保护,这又是由因到果。加上适当安排了过渡段和过渡句,文章结构层次既显得清晰,又富于变化,便于加深读者对大熊猫是国宝的印象。

  2.形象生动的说明。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准确使用形容词和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现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同时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大熊猫“体态可爱”的特征。此外,文章还结合有关内容穿插了一些关于大熊猫的故事,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1980年11月5日下午3时,德国柏林机场铺了红地毯,挂起“热烈欢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的大字标语,机场上挤满了手捧鲜花的欢迎人群和记者。

  来自中国的专机刚刚降落,人们企盼已久的中国“贵宾”终于露面:黑眼圈,黑耳朵,一身乌云盖雪的皮袍!

  哦,来自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名叫“天天”和“宝宝”。

  大熊猫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动物。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猫经过训练,还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乐的笑声。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貘”。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九个月后,“兰兰”在东京不幸病故时,3000万日本人向“兰兰”致哀。日本首相也发表讲话,痛悼“兰兰”离世!

  在动物园里,大熊猫成了最受宠爱的“贵宾”。熊猫馆宽敞幽美,竹翠水清,安装空调,照料周到,可是大熊猫总不习惯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气候不同了,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食物条件跟野外也有很大的差别,养活大熊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繁殖就更困难了。那么,大熊猫在自然界里的环境和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大熊猫如今在我国分布地域十分狭窄,仅见于四川省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500米的崇山峻岭。那里人烟稀少的森林地带,绝大部分山岭都是悬崖绝壁,高耸入云,但有的却是缓坡连绵,起伏不绝。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空气潮湿,泉水丰富,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中杂以多种竹类。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

  近,都属于食肉目。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熊猫产仔成了大喜事。1982年9月,西班牙国王睡得正香,忽地电话铃声大作。国王知道,如果不是发生紧急大事,部下不会半夜打扰他。一听电话,国王乐不可支,因为首都马德里动物园里报告,那里的中国大熊猫“绍绍”刚刚分娩,生下双胞胎!国王兴高采烈地说:“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刚说完,又连忙补充一句:“一定要好好照料小宝贝!”翌日,来自西班牙的喜讯,传遍了全世界。如今,中国的大熊猫专家们逐渐掌握了大熊猫的生殖规律,已经有上百只仔熊猫在繁殖中心诞生。

  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已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我国已建立13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细心呵护,以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促使大熊猫繁衍复壮,家族兴旺。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写作背景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是我为1978年2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技节目”写的科学广播稿,发表于1978年第8期上海《少年科学》杂志。后来收入1978年10月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科学小品选集《知识之花》第一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粤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收入此文作为必修课文。山东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亦收入此文。

  我很早就关注低温物理学。22岁的我尚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就在1962年10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揭开科学之谜》一书中,写了万字长文《向绝对零度进军》。《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其实就是《向绝对零度进军》的开头部分。

  超低温世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世界,至今仍是科学前沿的学科。《奇妙的超低温世界》避开低温物理学的艰深的理论,在“奇妙”上做文章,把种种充满新鲜感的超低温世界的有趣事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超低温世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我读到关于《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的诸多教案。在这里,摘录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墨江中学钟卫国对此文的分析: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物质在超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现象及超低温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是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显得比较抽象、深奥,往往会令一般的人望而生畏。可是,阅读本文时,我们却不仅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感,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几欲一口气把它读完。

  准确、简洁是说明语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是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的,而必须在确保语言准确、简洁的同时,尽量使说明语言生动风趣一些。科学小品文的读者都是普通人而不是专业人士,只有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行文,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做出说明和解释,才能避免枯燥乏味,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的作者叶永烈就深谙此理,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让读者读完之后不由地发出会心一笑。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由于作者善于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做文章,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来引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具有小说般的“故事情节”,因此,便也能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这部分中,作者先从“冰冷”二字入手,指出“冰雪不足以言冷”,然后列举出北极和南极、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海王星等一连串更冷的地方,从而使人们误以为“冷”也可以像“热”那样“低至零下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摄氏度”。这时,作者却指出“冷有一个极限”。最后,才引出“绝对零度”这个读者极为陌生的概念。这种层层铺垫之后才如抖包袱般抖出作者想要说的内容的写法,使文章一波三折,富于变化,能牢牢地吸引读者。

  人们常用“冰冷”两字来形容冷。当人们发明了温度计以后,很快便知道了冰雪不足以言冷,它的温度只不过是摄氏零度,比“冰冷”更冷的东西可多着呢。

  在地球上,最冷的地方自然要算是两极。南极的最低气温是-90℃。月亮上,比地球更冷些,月亮背太阳的一面,冷到-160℃,倒是个名副其实的“广寒宫”。至于在远离太阳的海王星上,更是寒冷,温度低到-229℃。然而,海王星还不足以言最冷,现在,人们在实验室里,已经获得-273℃的低温。

wW w.Xia oshuotxT.NetT 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社会契约论 2050超级大国 干校六记 上帝的指纹 悲剧的诞生 中国人的精神 论语别裁 中国小说史略 自由选择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