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55章 政治斗争不需要理由 (1)

  1953年3月5日,第35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已经上任45天了。自从搬到白宫以来,艾克坚持每天和夫人共进晚餐,以弥补多年来他的军旅生涯带来的聚少离多。晚上7点,白宫的餐厅只有艾克和夫人两人,那位上了年纪的仆人在餐厅外候着。和往常一样,总统打开收音机一边吃饭一边听广播。这时他忽然听到了美联社转发的来自莫斯科的消息:“列宁的战友、继承列宁的天才和事业的旗手、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英明的领袖和导师,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斯大林死了?!这个消息显然让艾森豪威尔感到意外,因为之前他没有得到任何有关斯大林健康的消息,也没有任何征兆表明苏联最高统帅有忽然去世的可能。除了国内事务外,美国总统办公室的地球仪,每天都得转到苏联去,艾克每天都会盯着莫斯科这个位置发一会儿呆,他甚至幻想,同一时刻,克里姆林宫的斯大林是否也和他一样蹙着眉头,目光停留在华盛顿。

  “一个时代已随着约瑟夫·斯大林的死而结束。”艾森豪威尔坚信这一点。在斯大林去世的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和政府成员一起商讨了这个消息以及美国应该作出的反应。总统说: “自1946年以来,我知道所有所谓专家们都在那里喋喋不休地讨论,如果斯大林死去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这个国家应采取什么行动。现在他真的死了,你们可以把政府的档案翻箱倒柜地看看有无什么计划。显然,你们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计划。我们甚至不能肯定,究竟他的去世会不会带来什么变化。”

  变化是肯定有的,只不过艾森豪威尔不知道莫斯科发生了什么。如果艾森豪威尔知道斯大林逝世前后莫斯科那场惊心动魄的变化,他就会感到庆幸——庆幸美国没有提前制定一个在斯大林死后的美国对苏联战略,因为任何战略都会在莫斯科的暴风雨面前荡然无存。

  斯大林之死引发的政治风暴

  莫斯科的暴风雨,始于1953年2月下旬,是从斯大林第一次脑溢血正式开始的。眼见斯大林已经日薄西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实力较强的,准备参与夺取领导权的斗争;实力较弱的,开始积极观察风向,以保证自己可以站在最终胜利的那个队伍里。在权力的撩拨下,各路大侠闻风而动,他们就像是闻到了腥味的馋猫,迫不及待地冲出小巷子,飞奔着冲向鱼缸。然而鱼缸里只有一条大鱼,所有馋猫都只能分而食之。很明显,要想爬到权力巅峰,首先要懂得妥协之道。

  3月1日,四个最有希望分享权力的人组成一个暂时的联盟,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先把其他的馋猫赶走。这个联盟的四个成员都是苏联共产党的精英,也都是斯大林的嫡系。第一位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马林科夫,他长着圆圆胖胖的女士脸;第二位是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赫鲁晓夫,他是前乌克兰中央第一书记,长得有点傻头傻脑;第三位是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元帅,他留着一撮花白的山羊胡子;第四位是负责安全事务的政府副总理贝利亚,他是秘密警察的头子。他们四个组成联盟的基础,是在斯大林之后由他们四个人共同分享最高权力,具体分配方案是:马林科夫出任掌握实权的部长会议主席,也就是总理;赫鲁晓夫进入政治局,同时保留书记处书记的位置;布尔加宁继续干他的国防部长;贝利亚以政治局委员的身份,继续担任副总理,仍然掌握秘密警察。

  一俟这四个人达成了一致,其他觊觎权力的馋猫也就无处下嘴,不得不离开咸鱼回到自己的小巷子里。他们中最可悲的,当属斯大林的嫡传弟子勃列日涅夫。他本来处于稳定的上升期,但是在赫鲁晓夫这四个人的权力分配方案中,他连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名分都丢了,不得不从头干起。勃列日涅夫唯一能做的事情是让苏共中央通过一个议案,让斯大林的遗体停留在苏维埃人民宫供人民瞻仰。抛开对斯大林的感情因素,勃列日涅夫这样的坚持也并非那么纯粹,也许他是想利用那个躺着的伟人,来保留自己的某种影响呢。

  其他馋猫刚被赶走,这四只真正的馋猫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对于这个权力分配的方案,马林科夫是最满意的,毕竟他当上了一把手。布尔加宁元帅继续执掌兵权,也算是心想事成。但是在秘密警察的控制权问题上,赫鲁晓夫和贝利亚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自从二战结束,秘密警察事实上就被贝利亚掌握着,他也因此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苏联第二号人物。但是这次赫鲁晓夫抢先下手,他用贝利亚的强项来对付贝利亚,竟然秘密搞定了国防部长布尔加宁的副手朱可夫元帅。赫鲁晓夫让朱可夫元帅等人相信,一直在执行“清洗”任务的贝利亚很快就会“清洗”到包括朱可夫元帅在内的苏联高级军官,而保护苏维埃政权和苏联军队指挥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逮捕贝利亚。

  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并不喜欢赫鲁晓夫,但是他们愿意让贝利亚滚出权力核心,因为贝利亚上台之后开始执行一项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政策,那就是为斯大林时期的“清洗”翻案。从今天已知的事实看,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的所谓“清洗”,是斯大林神出鬼没的花招,其主要目的是要在忠诚国家的大旗下排除异己,打击那些可能危及到他统治地位的新兴政治势力。执行“清洗”任务的,恰恰就是贝利亚和他的秘密警察。如今斯大林尸骨未寒,贝利亚却要为“清洗”翻案,分明是自掘坟墓。

  逮捕贝利亚并不简单。贝利亚行伍出身,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军队有崇高的威信和广泛的人脉,逮捕他必须有周全的行动纲领才行。这难不住赫鲁晓夫。他首先用高官厚禄做诱饵,把贝利亚的两个副手争取到自己的阵营里来,这样赫鲁晓夫就对贝利亚的行动了如指掌。至于剥夺贝利亚对军队的控制权,则由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元帅出面,他把和贝利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军区司令和他的部队一起,调往远离首都的斯摩棱斯克驻防。最具威胁的是贝利亚的儿子,他在莫斯科指挥着一个近卫步兵团。这也不是问题,早已投靠赫鲁晓夫的克里姆林宫卫队长很容易就把这件事情搞定了。他把这个团从莫斯科调走,理由是和野战部队混合训练,提高战斗力。为防止意外,赫鲁晓夫秘密下令给乌克兰国家安全部门——那是赫鲁晓夫的故乡和他起家的地方,命令乌克兰所有武装力量全部转入战备状态。

  一切都准备好了,赫鲁晓夫决定动手。他把动手的地点选定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办公室。6月26日,接到开会通知的贝利亚如期来到克里姆林宫。和往常一样,贝利亚上身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衫,下身穿一条灰色的裤子,拎着自己的黑色公文包。皮包里除了文件之外,还有一把手枪——配枪进入克里林姆林宫,是贝利亚的权利。当贝利亚坐下来时,原本应该由马林科夫第一个发言的会议议程被临时调整,改由赫鲁晓夫第一个发言。赫鲁晓夫拿出早已炮制好的材料,开始严厉谴责贝利亚,说贝利亚是“受斯大林同志信任的一个党的凶恶的敌人”、“这个坏蛋是踏着无数尸体走在梯子上慢慢爬升的”。然后,朱可夫元帅带领几名持枪的卫兵冲到贝利亚面前,他被逮捕了。

  和传说中贝利亚激烈反抗完全不同,贝利亚本人十分平静地接受了被逮捕的命运。同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处决。罪名是:“背叛祖国他被指控是英国特务。,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耐人寻味的是,贝利亚如此重要的人物被处决,苏联官方却没有留下任何羁押、侦讯和审判记录的图片资料,在苏联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没有提及。

  1953年春夏之交发生在莫斯科的这场变化,华盛顿是在事后才知道的。虽然自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以来,克里姆林宫的宫闱之变屡见不鲜,但是这次对贝利亚的清洗行动仍然令华盛顿目瞪口呆。更令华盛顿震惊的是,在莫斯科腥风血雨地争夺领导权时,他们的对外政策却高度一致。除了无关痛痒地感谢华盛顿就斯大林逝世发来的唁电外,莫斯科一如既往地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还煞有介事地与华盛顿谈论和平。莫斯科舞台上演的戏码如此逼真,以至于华盛顿竟然认为莫斯科已经平静地完成了权力过渡。

  从表象上看,华盛顿的确有理由相信这一点。因为在克里姆林宫执掌最高权力的马林科夫,是公认的斯大林的继承人。他身居党的高级领导层,对斯大林无限忠诚。这种忠诚甚至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马林科夫从来不穿西装,因为斯大林从来不穿。马林科夫对于斯大林的忠诚美国一清二楚,《时代》周刊曾经毫不掩饰地炫耀了美国人的这份自信。在那期杂志的封面图片上,身穿军装头戴大檐帽的马林科夫像孩子一般坐在斯大林的怀抱里,虔诚地聆听斯大林的训示。根据斯大林的脾气和苏联共产党的体制,马林科夫接替斯大林既符合逻辑,也符合情理。

  既然马林科夫已经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那么白宫就得作好准备和马林科夫打交道。而在莫斯科,马林科夫似乎也准备和美国打交道了。至少中央情报局提供的一份情报可以印证这一点,这份情报提醒白宫注意,从来不穿西装的马林科夫,穿上了西装。

  赫鲁晓夫的合纵连横

  马林科夫的西装引发了白宫丰富的联想,艾森豪威尔相信克里姆林宫将要发生变化。虽然杜勒斯对这种变化的持续性表示怀疑,但是他对“和平演变”抱有热切的期望,因此他和艾森豪威尔一样,认为美国应该努力相信这种变化。于是,在斯大林逝世40天后,艾森豪威尔公开发表了一篇演讲——那是一篇影响深远的演讲。艾森豪威尔在演讲中说,介于苏联正在发生变化,他有理由相信美苏关系将发生一些变化。他表示相信,在美国与苏联之间,除了对抗之外“还可以有别的路,那就是裁军的道路”。艾森豪威尔说,如果走上了这样的道路,每个人就可以有“面包、牛油、衣服、住宅、医院、学校了”。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目的呢?艾森豪威尔倡议说: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暗访十年 权力意志 丑陋的中国人 重口味心理学 石油战争 第五项修炼 中国小说史略 正义论 上帝的指纹 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