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2章 经营有道——从上街推销到无形推广(5)

  一些财经界学者说:“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真正为本港赚来外汇、积累财富的主要是贸易、航运、工业,等等,地产商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上,获利最大,并且大得离谱。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香港这样最富的阶级几乎全集中在地产界。过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贸易、零售、航运、金融、地产、工业等行业。现在其他行业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被挤下去——除非他们抱住了地产。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香港经济衰退的前兆。”

  陆孝佩,香港杰出建筑商,一生为地产商和业王建楼无数,其中汇丰银行大厦就是他的杰作。但是他他只懂盖房,不知卖房,辛苦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少得可怜,而与他拍档的地产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时,人们仍称赞他的建筑业绩,他说:“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产。”

  “无壳”升斗小民的愤怒情绪,“有壳”人士对地产界的“微词”,无疑给港府遏制地产垄断、打击楼市投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按理港府要实现目的易如反掌,据传,港府有关官员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谁?自然是地产巨头。

  李嘉诚一贯擅长在低潮时补地价。

  黄埔船坞发展黄埔花园大型屋村堪称补地价的经典之作,工用地改做商业住宅用地,按1年1%市价计,李嘉诚需补28亿多地价。李嘉诚延至1983年,香港信心危机、楼市崩溃之时与政府拍板,结果以3.9亿港元的惊人低价达成协议。

  舆论为李超人的绝技击节喝彩,亦有少数分析家唱反调,认为李嘉诚的战果,是以牺牲政府的收入为代价的,如果人人都效而仿之,那么将会给政府造成财政灾难。

  也许是有关官员掉以轻心,也许是对市道预测失误,又让李嘉诚赢得漂亮仗。丽港城与海怡半岛的宏伟大计,涉及庞大且复杂的油库、港灯电厂和青衣联合船坞换地补地价,李嘉诚则在“八七大股灾”后几个月搞掂。之后,股市楼市全面复苏。港府未按谈判初期的价码得到补地价收益,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李嘉诚与英商嘉道理合伙将鹤园电厂旧址发展商住屋村。1989年,香港再爆信心危机,移民走资迁册潮兴起。到1990年,地产奄奄一息。聪明的李嘉诚,将补地价谈判选在这个大好时机,亲自出马,殷切之极。

  数吃败仗的港府官员,总算被超人“调教”得异常聪明而且警觉。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效仿超人绝技实行拖延战术。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地改革的巨浪波及香港,香港楼市水涨船高,地价飞升。好,港府现在来与李氏拍板——你不是急于求成吗?现在就成全你,最后谈判结果,补地价38亿港元。

  李嘉诚虽未在补地价上占到便宜,但他搞掂重建计划,也非一件易事。

  某周刊借用一位地产老行尊的话说:“别人向政府申请换地,不容易得到批准,李嘉诚申请就很快获得批准。”一些申请换地与洽谈补地价而受挫的地产商及业主,在政府面前宣泄怨气,说政府给李嘉诚太多的优惠,李嘉诚是政府的宠儿,把我们当后娘养的。

  如果过去,政府真的把李嘉诚当成宠儿,现在还会为他大开绿灯吗?

  现在的问题是,李嘉诚尽管主观上不愿与政府对立,但实际上已造成这样的后果。港府即使不给李嘉诚小鞋穿,至少也不会迁就李嘉诚。

  补地价的事情说明了生意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输赢不是固定的。分拆连锁齐上阵

  李嘉诚认为,“分析集资,连锁包销”的经营策略显得非常有效。

  1986年9月,长实通过其全资附属的长江实业财务有限公司签署一项发行港币1亿元浮动利率票据认购权证之合约,同时发行认购权证1000份,持证人可于1986年10月1日起9个月内认购另外港币5亿元之相反浮动利率票据,均于1989年1月19日到期。目的是作为海外及香港拓展业务之用。该款由传统浮动利率票据、认购证及相反浮动利率票据组成的商业票据发行,标志着香港金融市场的一项新发展。长实将成为香港第一家商业机构以低于银行拆息的利率筹集资金而载入史册。

  10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香港电灯达成协议,港灯发行新股1.03亿,每股作价10元,集资10.3亿元,收购长江实业拥有的希尔顿酒店。这是长实系公司进行的一次资产大转移。长实在70年代初期购入希尔顿酒店,账面值2.5亿元,因此这次将希尔顿以10.3亿元出售将可获7.8亿元非经常性赢利。长实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表示出售希尔顿酒店所套现的10亿元,长实将用在本港进行再投资。

  11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合组成一家公司,委托银行在欧洲发行总值港币7.8亿元的可兑换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债券,该等值券持有人可以每股约5.75元之价格换取和黄及长实现时手上持有的国泰的5%股权。该等价券每张面额为50万港元,5年期满,固定年息5厘,每半年付息一次,已于1987年1月发行并随即全部售罄,实际发行额为港币7.62亿元,扣除买入价5.1亿,和黄和长实这次变相批售国泰股份在短短半年内获利2.5亿多元。

  长江实业通过发行巨额商业票据、批售可换国泰股份债券以及出售希尔顿酒店等不同途径,获得以10亿元计的资金回流。市场纷传长实坐拥巨资而有庞大的收购计划在酝酿,“地产业可能又掀起一场收购合并活动”。

  李嘉诚在回答记者关于“长实是否有意收购置地股权?又或者是购买置地的土地储备”的提问时,回答说:“截至目前为止,长实并没收购置地股权的意图,而且长实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发展,无须急于购买土地。何况,目前地产市价过高,并非买地的适当时机,所以在遇上合理的价钱时,才考虑买地。”

  有人问:“长实会否趁着地产市场好的时候出售其楼盘或发展中的物业?”他坦率地说:“正是如此。最近我们与某公司达成协议,把出租的楼宇改为出让,如果有财团愿意以理想的价格洽购,我们也会考虑陆续出售楼盘或者发展中的物业。”

  长实出售资产(例如希尔顿酒店)及配售股票(港灯发行1亿新股购入希尔顿酒店,同时将新股配售予海外基金,变相地高价出售)套现的行动,就是把握股价偏高而借机高价出售的生动例子。

  香港电灯在1987年3月宣布该集团进行重组,一分为二,将原来集团之电力业务仍归香港电灯集团持有,而其余非电力业务分拆交由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嘉宏国际将于当年6月独立上市,市值达港币100亿元。消息传来,市场轰动。

  根据重组协议,嘉宏未来的总发行股数约为24.61亿余股,嘉宏将以每10股港灯股份换28股嘉宏股份的方式向和黄购入其持港灯的23.5%股权。而和黄在完成这次分拆建议后共持嘉宏约13亿余股,相当于嘉宏53.8%股权。连同其以一股换一股方式获配嘉宏股份,和黄未来将控制嘉宏股权52.9%至53.8%之间。余下嘉宏的46.2%股权则由原来港灯股东(不包括和黄在内)持有。分拆后,和黄将从原来直接控制港灯53.5%股权改变为不再直接控制港灯,而只是透过持嘉宏控制性股权持港灯同等股数。嘉宏则变为港灯集团之最大股东。

  港灯集团趁股市大旺时机进行分拆,是个扩展业务、增强公司新的活力的好办法。它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给予投资者选择不同业务投资的机会,港灯股东如不愿承担投资地产风险的便可出售嘉宏的股票,保留或转向港灯的投资;另外,将业务分拆后各自进行独立经营,组织更为科学,管理更为有效,发展更具弹性。

  这样,无论是原来的港灯还是新成立的嘉宏将给股民以新的形象,分拆出的业务更具专业性,便于集资,可获注入新资金、新活力,提高集团股票市值,增强社会吸引力。正如该集团主席马世民在记者会上宣布该项建议时指出:由于电力及非电力业务各自所涉风险不同,将其业务分由两间上市公司经营,将可使股东按各自需要改变对公用事业及投资业务之投资组合,而分拆后亦令股东更易评估两类业务之优点。他否认这次重组建议跟日前立法局议员许贤发对港灯提出的咨询有关。

  较早前当港灯宣布与和黄合资27亿投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时,曾引起立法局议员许贤发在立法局公共事务小组上质疑。许氏认为港灯不应参与海外有巨大风险的投资计划,以免因一旦投资失败而影响港灯集团的专营发电业务。李嘉诚亦强调,整个重组建议是由港灯主动提出,只于不久前通知港府并取得支持,因此这次港灯分拆绝非受港府压力所致。他还说:“分拆以后,港灯的业务赢利将受到利润管制计划所保障,而拥有非电力业务的嘉宏国际在将来之赢利潜力得以无尽发挥,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7月,李嘉诚赴英国伦敦参加“奥斯特利(Osterley Park House)中国节”纪念活动。他在回答记者关于是否和黄有意向英国斥巨资的提问时表示:“除了香港之外,若我们见到别的国家有好的投资机会,只要能够赚到合理利润,对公司前景好,我们都会考虑。”有人问他“此行来英是否就是为了寻求投资的好机会”,李嘉诚坦然说:“是,根本就是。我们正在对一些投资项目进行接洽。但我一向认为我们的根基在香港。例如,去年我们对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投资,到今天,几乎99%的人,都可以说该项投资是成功的,可见这是很简单的一回事。”

  李嘉诚在9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其控制下四家公司(长实及其名下三间公司——和黄、嘉宏、港灯)集资103亿港元,其中29亿用于收购英国大东电报局(Cableand Wirelesspie)4.9%股权。这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集资行动,对市场影响极大,引起全港轰动。李嘉诚亲自向各报记者及证券界解释这次供股计划,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谈笑风生,妙语连珠,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李氏起先一律以粤语作答,然后才由公关作即时翻译。当谈到“103亿”时,翻译因数目过于庞大,以为听错而犹豫了一下,李嘉诚迫不及待地用英文讲出,反映其得意的心情,对事业充满信心。

  长实承担了这次庞大集资计划约一半的金额,余下由包销商及股东负责。其办法是按当日市价二成折让,具体分配是:长实以十供一,每股供价10.4元的形式集资20.78亿元;和黄以八供一,每股供价11.2元的形式集资37.53亿元;嘉宏以五供一,每股供价4.3元的形式集资27.78亿元;港灯以五供一,每股供价8元的形式集资24.18亿元。四家公司的集资总额达103.27亿元。这次供股计划的特点,采用“连锁包销”形式,即大股东或控股公司除了按所持股权接纳供股外,还会再多包销一部分新股,使得他们承担了其中一半的包销责任。至于其余一半的新股,则由万国宝通国际、获多利、新鸿基、加拿大伯东融资及百利达亚洲负责包销。如所有股东接纳供股,长实系公司在市场所吸纳之资金为65.06亿元,但当时市况逆转,长实系除需按所持股权承担本身供股责任外,再需履行其包销承诺金额,约为14亿元,其他包销商所负担的供股金额为51.06亿元。

  这个数字对于香港这五家包销商来说,理应不会构成什么困难。但由于适逢全球性股市大灾难,香港股市由牛转熊,每家公司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达三成以上,出现了大幅度不足额认购,四家公司接获股东认购只占总股数0.1%~0.4%,接近五成的股份均由五大包销商承担,供股总值达50余亿元。

  值此市况不景之时,各信托基金的经营已十分艰苦,若要他们承担50多亿元的供股额,只会迫使他们按其股份抛售套现,对市场所构成的压力不可谓不大。因此,许多人认为长实系应该取消供股计划,以缓和甚至消除市场压力。为此,获多利曾与多间金融机构游说李嘉诚放弃供股集资计划,但没有成功。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站在长实系的立场上,取消供股计划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无论是长实、和黄、嘉宏还是港灯,这四大公司都是香港举足轻重的财团,向来信誉卓著。一旦将集资计划取消,将会予人以话柄,认为长实系终于要受到市况逆转的冲击而低头。

  再说,李嘉诚在公布供股计划前已对未来的发展大计作了部署,如果集资计划失败,数项大的发展计划将会胎死腹中,对于一向具有进取心的长实系集团来说,这并非是其所愿见的。另外,该包销商都是香港鼎鼎有名的大银行和财务公司,宁愿艰苦地挨过这次的难关,也不愿意贸然开罪长期与之密切合作的老主顾——长实系集团。况且,除了公司与包销商签有协约之外,该等公司彼此之间也作了不可撤销的承诺,承购其所控公司供股权的50%。五包销商又与一百多个分包销商签订合同,彼此都有明文规定的条款所制约,造成取消集资计划难乎其难矣。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拿破仑传 我的奋斗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天使在人间 胡雪岩全传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曾国藩家书大全集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D调的华丽(周杰伦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