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41章 经营有道——从上街推销到无形推广(4)

  正是在这一年里,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是等建成之后,留下两套标准厂房自己用。而现在呢?他却必须另外租别人的厂房应急了,为了抢时间,李嘉诚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下了一套厂房,绝大部分是用了银行的大额贷款——他以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作了抵押。

  商人还没有来,生意还没有谈判,就已经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工业大厦给抵押进去了,如果生意谈不成,那不就鸡飞蛋打两头空了吗?这个险冒得也未免有点太大了吧?这可不是做事一向沉稳的李嘉诚的做事风格。可是话又说回来,只有这样做,才存在着一线生机,否则,就只有放弃了。而这必定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具有远见的李嘉诚又怎么会放弃呢?

  但是这一系列的工作又是那样的杂而多,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购置新的机器设备,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还有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又要进入新的轨道并保证正常运作……这么巨大的工程,要在一周内完成,在人们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更何况,无论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都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工作计划的失败,那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这其间的消费又岂是哪一个人能承担得起呢?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七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李嘉诚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可见李嘉诚的冒险,并非草率行事。

  当北美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到的那天,全部的工作也正好结束,李嘉诚把安排全员上岗生产的事情交给了副手去负责,自己亲自驾了汽车去启德机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港岛与九龙隔着一道维多利亚海峡。那时还没有海底隧道,港岛九龙的汽车一般不流通。李嘉诚为了表示诚意,几经周转来到启德机场接机。

  李嘉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位大客商到来之前,他就为客商在港岛希尔顿酒店里预订好了房间。等到客人上了车,李嘉诚就问这位外商:“先生,您是先住下休息一下,还是先去工厂里参观一下呢?”那位外商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还是先去工厂里看一下了。”

  李嘉诚不得不立即调转车头,朝北角来时的路驶去。事实上,这时他的心里也忐忑不安,他担心的是全厂的员工上岗生产会不会出什么问题?当汽车驶进工业大厦后,李嘉诚停了车并亲自为美商开车门,听到了那再熟悉不过而又觉得异常亲切的机器声响,同时闻到了塑胶的气味,简直是好闻极了,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由衷称赞道:

  “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一定有不小的厂房和较先进的设备,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序。我并不想恭维你,但是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行相媲美!”

  李嘉诚说道:“感谢你对本工厂的赞誉。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限。你已经看过我们的报价单,如购货批量大,还可以价廉。总之,信誉问题,请你们绝对放心。”

  “好,我们现在就可签合同。”美国人的性格,性急而爽快。

  外商办完了自己应办的事情之后要回去了,李嘉诚又亲自驾车送到希尔顿酒店。当他告辞要离开的时候,李嘉诚诚恳地对美商说:“明天我再来接您,带您去参观一下别的塑胶公司,你说怎么样?”

  外商道:“不必去了,我倒想请你做我的向导,去参观中国寺庙。我知道你的内心,其实并不希望我参观其他厂,你好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不,不。”李嘉诚说道:“我有这个自信。”

  这家北美公司从那天起就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香港长江工业公司的订单数都以百万美元来计算。更值一提的是,通过这家大公司,李嘉诚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并且发展成为合作伙伴的关系,进而也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了一道桥梁,为李嘉诚成立跨国公司打下了基础。

  由于李嘉诚对市场趋势了如指掌,塑胶花的销售行情愈来愈好。他建立了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工厂,被誉为“塑胶花大王”。到1958年,他的资产已经突破了港币一百万元,开始跨进了“百万富翁”的行列。

  洞察天机巧收购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非常注重“心明眼亮”这一经商术。李嘉诚也是一个心明眼亮的大商人,他总善于洞察天机,对自己看准的事志在必得。

  李嘉诚一贯的作风是从不居功、善待他人。李嘉诚感激汇丰,汇丰也力助李嘉诚,事实正是如此。继收购和黄后,汇丰又助李嘉诚开展了一系列的收购活动。

  1985年,李嘉诚属下之和记黄埔一举收购香港电灯公司,其大部分款项都来自汇丰。汇丰银行再一次为李嘉诚财团充当了一个主要“供血者”的角色。

  1987年9月,李嘉诚财团各上市公司联合供股集资103亿港元,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扩张收购活动。其中的供股集资项目,是由汇丰总行属下的获多利财务公司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等协助包销的。

  1988年10月,李嘉诚透过长江实业全面收购英资青洲英泥,再次得到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并由汇丰银行属下之获多利财务融资出面安排。

  1989年,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货柜筹措105亿元银团贷款,也是由汇丰银行出面组织得以实施的。汇丰银行因此成为李嘉诚财团一系列庞大的收购活动和集资活动的幕后资金雄厚的支持者。

  不仅如此,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李嘉诚个人就持有汇丰银行的股份,并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应汇丰银行之邀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李嘉诚属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也是汇丰银行,在长实系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长江实业主要往来银行是举世瞩目的汇丰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大通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法国百达利银行;和记黄埔的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的主要往来银行也都是汇丰银行。而得到汇丰银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诚财团,也由此为汇丰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存款基础和众多的业务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嘉诚财团得到了汇丰银行在台前幕后的大力支持,在李氏家族事业王国的扩张中,汇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并且汇丰开始参股投资,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汇丰银行投资巨额资金6.25亿港元,购入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货柜5%的股权。跨入90年代以后,汇丰银行对李嘉诚财团的发展更具信心,再次表示愿意加盟其属下的如卫星电视等项目的长线投资。

  其实,从60年代起,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致部分英资财团开始调整远东投资战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经济实体的阵容中由强到弱乃至隐退。也有一部分曾经实力相当雄厚的、在香港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英资财团,因为国际经济气候的骤变和经营决策中的部分失利导致财团经济严重亏损。鉴于这一系列的因素,港英政府决定调整对本地华资的政策,对那些实力雄厚、经营管理出色的华资财团开始全力扶持,以求稳定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港英政府的这种逐步重心转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有半个中央银行功能,且在金融集团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汇丰银行实施的。

  善于从经济发展中寻求原因,在客观环境中发现机会的李嘉诚,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这个“天机”,也自然而然地不断深入与汇丰银行这层关系,并得以充分利用了这次“天机”。而港英政府和汇丰银行也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在香港无人能出其右的精明的“过江猛龙”。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嘉诚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获得港英政府和汇丰银行的大力支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和黄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韦理很不理解地说:“李氏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亿美元的资产。”

  韦理埋怨汇丰售价大大偏低,认为和黄股票真正价值远超汇丰与长实所订的成交价格。成交价为每股7.1元,依此计算,和黄总值约为28亿元;但他本人相信,单以和黄拥有的红磡土地,价值已接近或达到此一数字。他说“在这宗交易中,汇丰似未考虑和黄其他‘十分重大的资产’价值”。香港虽没有中央银行,但汇丰银行执行着诸如印发钞票等很大一部分类似中央银行的职能,起着官家银行的作用。有人评论说,向来官商交易,送好处去的是商人,这回却倒过来,送好处的是官家,得利的是商人。这种现象决非偶然,而是香港新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汇丰银行此举进一步改善了它与本地华资集团甚至与中国的关系。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沈弼与李嘉诚私交很好。他对李氏的精明能干、正派诚实,十分欣赏。他注意到,李嘉诚是中国政府所信赖的爱国者,可以在沟通汇丰银行与中国政府方面,起着某种特殊的作用。综观和黄最近七八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今日李嘉诚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足以证明汇丰银行当事人的高瞻远瞩,决断英明。

  李嘉诚向新闻界反复说明收购和黄部分股权主要是鉴于和黄前景大有可为。他在回答记者关于“贵公司为何购进汇丰手上的普通股,为什么不一并购进优先股”的提问时,指出:“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家好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他强调“这次买卖纯粹是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贸易”,认为收购成功“对有关各方面和大市都有利”,只要汇丰处理得当,“对和黄的发展大有帮助,对长江实业更为有利——这次是长江实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事实上,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和记黄埔,是一次各方面均有利的正常贸易。

  对汇丰银行而言,获利回吐,因时制宜。它以1.5亿元获得和黄9000万股普通股和9000万股优先股。现在,以7.1元出售普通股,汇丰银行收回6.3亿元,加上手中仍有9000万股优先股,合共7.29亿元。在这项投资上4年获利5.79亿元,利润之大,令汇丰将洗掉银行控制企业的不雅之名,恢复纯粹银行经营的良好形象。

  对长江实业而言,它用6.93亿元,收购和黄22.4%股权。可以借此而“控制”一间规模减弱的大贸易与地产公司,使长实的业务基础加强,未来长实的发展将更具有灵活性并趋向多元化。尤其是它以1977年初略高的股价(和黄当年估值每股6.83元)购入如此庞大的立地,如此便宜的事,恐怕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李嘉诚满怀信心地指出:“现今长实拥有的两大公司,届时长实是否购得适当的地皮以发展,难以预料。但和黄现时即拥有足够而且理想的地皮可供发展,故此,长实在今后数年之中,将会因此而获利。”

  对和记黄埔而言,“汇丰何时计数清仓出售和记黄埔股份”的最大心理压力已经解除,长江实业成为大股东,李嘉诚出任董事局的执行董事,和记黄埔未来的纯利必将“大幅跳升”,一跃而为“行中之冠。”

  对大市而言,由于长江实业以7.1元的现金价购买昨天仅仅5.18元的和黄股票,这无异于给股民注射了一支兴奋剂,投资者在有数可据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抢购,和黄的股价当然就大幅度的上扬。当晚消息发表后,第二天晨市甫开,股民们、投机家和投资者蜂拥而至集中于和黄、长实、汇丰、置地等股份之上抢购,迫使该等股票狂升十余价位,上午11时的恒生指数出现狂升25点之奇景,人们喜形于色,交易十分活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香港,这个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总是操纵在英籍银行家、资本家手里的英国殖民地,近20年来情况在不断起变化,这就是新兴力量的代表——一批华资集团的势在崛起,大有后来居上,压倒由英籍人士控制的“行”的趋势。

  伺机而动好策略

  在茫茫商海中,商人们运用特种战术做生意,等待,也是经商的一种战术。李嘉诚就曾经运用这种等待术,试图“伺机而出”。这里面有非常独到的经商策略。

  步入20世纪90年代,公众舆论要求港府立法打击楼市投机的呼声愈发高涨。人们预计,条例出台,将为期不远。

  众所周知,港英当局对强大的华资地产财团感到畏惧。十大地产上市公司(仅置地为英资),占香港股市总计市值的二成以上。实际上有不少大鱼漏网,如太古地产,后来归入太古公司成为综合股。不少从事他业的巨富,亦把重点放到地产上。据估计,香港过半的资产为地产商和兼做地产的富商控有。尤其是十大地产巨头,控制了同业地产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产巨头实际上是松散的垄断性集团。

  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怡和。”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地产商。”

  港府对地产商垄断财富耿耿于怀。无独有偶,港府官员和亲英人士,能在众多的行业寻找到众多的“知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同类推荐 史蒂夫·乔布斯传 世界因你不同 富兰克林自传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蒋介石传 野心优雅 我的奋斗 我的前半生 傅雷家书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