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第21章 对日抗战(2)

  8月14日蒋委冯玉祥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上海作战;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西阻敌南下作战。同时将冯、阎二人副委员长一职撤销,以集军权于一身。至8月20日,蒋又兼第三战区长官;9月11日改任冯为第六战区长官,统辖其旧部。

  同时,蒋又命空军对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突然攻击,炸沉日海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下午5时,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长高志航率本队二十七架飞机,击落日本飞机六架,其余日机向东方海上逃走,有十三架失去联络。而中国空军。一架未损。对此蒋氏极为高兴。他于15日的日记中写道:“倭寇空军技术之劣,……于此可以寒其胆矣。”

  蒋一边指挥抗战,一边制定军事计划和编组军队。8月2日正式成立大本营。(12月初又消取大本营,恢复军委会制)。

  大本营之组织系统是:大元帅下设参谋总长程潜和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大本营以持久战为基本战略,设军令、政略、财政、经济、宣传、训练六部。大本营下设五个战区。第一战区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由蒋本人兼任;第二战区为阎锡山;第三战区蒋兼;第四战区为何应钦。另有四个预备军长官司令部和海、空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为陈绍宽。空军总司令又为蒋兼任。

  战前双方兵力大体如下:

  中国兵力:因经济落后,训练和装备均远不如日本。当时我国总兵力约为二百余万人。总计步兵师一百八十二个,四十六个独立旅;九个骑兵师,六个独立旅;炮兵四个旅,二十个独立团。总计有一百八十万人;并无预备役和后备役。

  新编制之步兵师全师官兵为一万零九百二十三人。步骑枪三千八百余支,轻重机枪三百二十八挺、各式火炮、追击炮四十六门、掷弹筒二百四十三具。

  海军新舰艇六十六艘、最大吨位为三千吨。空军有各式飞机六百架,可以参战者仅三百零五架。

  军队来源,虽于1936年规定实行征兵制,但抗战以来,却实行征募并用制,而募兵则居较多数量。

  日军兵力:现役三十八万人,预备役七十三万人,后备役八十七万九千人,加上第一、第二补充兵役,总共兵员为四百四十八万一千人。常备师团十七个。每一个师团官兵共约二万二千人,其中马匹五千八百匹、步骑枪九千五百支、轻重机枪六百余挺、各式火炮一百零八门、战车二十四辆。

  海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飞机二千七百架。

  “可以说敌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于是大本营发布《国军作战指导方案》,以持久战为主旨。第一期作战计划,自1937年8月20日至10月下旬为止。主战场明定为第一战区,侧背在第二战区。第一战区吸引敌人主力,使第二、三战区作战从容进展。第一战区北对平汉线,为二、三战区之中间地区,主要在冀南豫北地区。第二战区在山西;第三战区在松沪浙江沿海地区(《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二),1987年南京版,第1~4页。)。以后续增六、七、八、九十战区。

  实际上,主战场在淞沪第三战区,而不在第一战区。此乃疑兵之计,以诱使日军自上海地区入侵。

  一切部署完毕后,蒋于8月21日下令对上海日军发动总攻击。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明令将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旋又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淞沪抗战自8月13日至11月11日,历经三个月苦战,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投入总兵力为三十万人,共十个师团左右。并投入大炮三百余门,战车二百余辆、飞机二百余架。中国军队投入约七十万人,共五十个师兵力。

  这次战役中,日本政府一边猛打,一边又于11月2日向蒋提出和谈条件,蒋于11月5日予以拒绝,表示如欲和谈,必须恢复战前状态,否则国民政府会被舆论浪潮淹没,因而蒋仍决心抗战到底。在上海战役进行中,他曾多次亲自和白崇禧、李宗仁等冒炮火到前线督战。也曾赴苏州视察,并遇到日机轰炸。

  这次战役中,蒋本应及早撤军,退保第二道防线(苏嘉线)。但蒋刚愎自用,不接受李宗仁、白崇禧意见,硬要支撑下去,还声称要于上海抗战三年!待到战线崩溃时,才于11月9日下令仓促撤军,造成重大损失,连苏嘉防线也来不及防守,又继续溃败下来,其溃军之状惨不忍睹。日军逼近南京。此次上海抗战,军事虽遭惨败,但确实将日军主力自北方引来上海地区。在此重大战略上,蒋的计划无疑已开始实现。

  10月中旬,绥远失陷。11月9日,山西太原陷落。在山西战役中,国军损失惨重,以致于郝梦龄、刘家骐等重要将领先后殉国,因战局连连失利,自10月30日蒋开始迁都重庆。

  至11月上旬,平汉线和津浦线黄河以北已尽为日寇所占。刘峙因战败失职被蒋免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之职。

  11月中旬,蒋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参加者有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应钦、徐永昌等人。

  蒋问李宗仁:“敌人很快就要进攻南京了,德邻兄对南京守城有什么意见?”

  李回答说:“我不主张死守南京。我的理由是:在战术上说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而敌人则夺标在望,士气正盛,南京必被攻破。与其如此,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而我们将大军撤往长江西岸,一面可以阻止敌人向津浦线北进;同时可以拒止敌人的西上,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蒋又问白崇禧,白说很同意李的主张,应主动放弃南京。

  李、白意见看来,也不无道理,这样可以避免疲兵连战和仓促撤军的损失。但是只可惜他们不解蒋的引敌主力于长江下游的方略。如果南京弃守,怕日寇看出破绽,而将魔爪缩回去,那就大计难成了。因而蒋不同意李、白意见。他说,南京为国府所在地,又是国父陵寝所在地,断不能不战而退,应当死守。其实,蒋早已决定放弃南京,不过为进一步将日军主力吸引到南京和长江下游地区,而故意表明决心死守南京,此为疑兵之计。故此次要死守南京,只是做样子而已。接着蒋又问何、徐二人,二人均同意蒋的意见。蒋又问德国顾问,德顾问也主张放弃南京,不应做无谓牺牲。蒋又问唐生智,唐则忽然起立,大声疾呼地说: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拚到底!”唐的一席大话,正是大敌当前的产重时刻,很有大义凛然的气势。李宗仁当时感到唐大有张睢阳嚼齿流血之概,很不以为然。

  蒋介石听罢唐言,大喜过望,立即委任唐为南京城防司令。唐更慨然受命,誓与南京共存亡。

  李宗仁便若有讽刺地翘起大拇指,对唐说:“孟潇,你真了不起啊!”唐则反唇相讥:“德公,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

  第二天,李宗仁赴徐州,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唐生智则赶修南京城防。

  蒋以嫡系俞济时七十四师、王敬久七十一军、孙元良七十二军、宋希濂七十八军和徐源泉第二军团、邓龙光第八十三师等部守城,其中,以其嫡系为主力。

  日寇于12月7日对南京全线合围,以陆海空军同时猛攻。蒋氏于同日早晨5时45分即离开南京赴赣。8日到达观桥别墅,不禁慨然日:“风景依然,时势大变矣。”至11日晚,才命唐生智撤退,而紫金山雨花台已经陷落。

  但唐未向城外军队下达撤退令,故城外部队不知撤退之事,一直苦战,12日,中华门、光华门相继失陷。13日,唐始仓促下令全军突围。因撤退太晚,原撤退计划未能实现,各军争相渡江,溺死者不计其数。

  日军侵占南京后,在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对南京军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被屠杀者有三十余万中华儿女。有的女性,被轮奸三十七次之多,然后再将其杀戮以取乐。可谓日军虽禽兽而不如。不仅如此,日本兽兵还展开杀人竞赛,有人一天杀一百多我骨肉同胞。对此,我子子孙孙,当永志不忘。

  重光癸在《昭和之动乱》中也自供说:“攻入南京的中岛师团,在南京的暴行,轰动了国际视听,使日本声誉一落千丈。”大阪《朝日新闻》记者则说:“日军官兵纪律之坏,无以复加,遇到妇女不问老幼,任意奸淫,强奸之后,加以惨杀,逢到壮丁,更是一律残杀,种种残酷行为,全无人道”。而亲王朝香宫则以此向日本天皇报捷。

  当时侨居南京的外国人,曾组织“国际委员会”向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提出十二次抗议,但谷寿夫均置之不理。(战后1946年3月,战犯谷寿夫枪决于南京雨花台。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被判为甲级战犯,于1948年11月12日处以绞刑)。

  南京于13日失陷后,蒋于次日自江西到达武昌。17日发表了《告全国国民书》,指出中国抗战中心,在农村和民心中。他说:“……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非公里)之土地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美、英作壁上观

  国际上对中国抗战,仍采取壁上观的立场。蒋介石虽向美、英大使和政府一再呼吁斡旋,希望“国联”制裁日本,并指出日本侵略行为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但美英各国却只说同情话,并不采取任何行动,听任日军在中国大打出手,屠杀中国人民。而英、比、法三国竟怕触怒日本,先后于九月取消了卖给中国飞机、军火的协定。

  当8月26日,上海酣战之时,英使许阁森在往上海途中被日机炸伤,日方只是简单道歉赔偿。蒋介石曾希望此事件引起英日冲突,看到如此处理,不禁为之寒心。9月4日,日机又炸坏英商船二艘,甚至炮击“瓢虫号”军舰,也仍是由日方道歉赔款了事。

  蒋介石忍无可忍,在4日接见美联社记者时,再次向国际社会呼吁,他说:“我国抗战,非仅为中国本身之存亡而战,亦为维护世界之和平而战。制止日本之侵略行为,乃为九国公约(非战公约)签字国及国联会员国之责任。”

  宋美龄也于9月12日在南京对美国发表广播讲话。她更对国际社会的不管不问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她说:

  “世界上的人们,忽略了当前正在中国逐渐扩张的灾祸实况。列强曾订立巴黎非战公约,防遏战争;并且设有国联。用这双重的保海来制止侵略国家向弱国作无望的侵凌。奇怪的是,今竟荡然不存。更奇怪的是,积年累月,逐渐形成的战时国际法,……原是节制战时行为,保护非战斗人员的,竟也和这些条约一同化为灰烬。所以我们今天重复回到了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

  但宋的这种谴责毫无作用。两天以后,美国政府却声明美国应用中立法,不过问日寇的侵华战争。中国政府立即对提出抗议。蒋并于24日在南京以行政院长身份,召开记者招待会,要求美国改变国策。他对记者讲话如下:

  “中国此次抗战,不仅攸关中国本身之存亡,且亦为九国公约联盟伸张正义。因此九国公约签字国联合会员国,均应遵守其义务,对于中国之奋斗加以援助。尤其美国为华盛顿会议之召集者,而九国公约及国联盟约之订立,悉属美国之力,故其责任尤为重大。”

  但美国等国仍不理睬。

  就在这一天,保定失守。记者有人问蒋抗战时日要多久的问题。蒋回答没有估计时间。但指出,不论抗战多久,“中国已有无限制抵抗之能力,”且中国也不怕日本之封锁。

  12月12日日军将美国炮舰“奔尼号”于南京上游三十里处击沉,美国也不动肝火,由日本道歉、赔款约二百万美金了事。

  到12月25日,蒋以桐油为担保,才借得美国二千五百万美元。未从西方曾得到任何援助。英国只卖给中国少数飞机,却不供武器。甚至给中国装备的一批客机,英国政府也怕惹恼了日本,不许从香港飞出。后经一再交涉,才允许将所买飞机购回三架,而且装备成救护机并保证不用于战斗。

  当时,美、英对日本是十分惧怕,惟恐惹恼日本,殃及自身,一再怂恿日本对华侵略的武力深入。

  这时,只有斯大林,蒋介石所最不喜欢的“独裁者”,对蒋介石表示支持。他特别对当时的中国驻苏大使杨杰说:“请转告蒋委员长,如果想在战争继续进行时,消灭人民对政府所表现的不忠行为,他必须枪杀至四百五十万人;否则,我想恐怕他终于无力使此次抗战达到胜利的结束。”

  1937年8月20日,苏联和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立即派飞机志愿队于南京武汉对日作战。至9月4日止,苏联运往中国的战斗机共七十二架、轰炸机五十四架、侦察机十二架。此外还运来大炮、战车、弹药等军火。11月1日,又和蒋的国民政府签订了五千万美元的借款协定:1938年、1939年又两次签订信用借款,共两亿美金。

  显然,斯大林考虑到中国被日寇灭亡后,自己国家直接受到威胁,使其夹在日、德之间,难以招架,故必援蒋抗日。

  欧美等国之所以一味对日妥协,不愿与日本直接对立,一方面为保障其在远东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日本威胁苏联,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远东的发展。

  由于对国联和英美的过于信赖,使蒋一直抱有幻想。对此,端纳曾说:“中国方面,则因为对条约与国际法的信念,与对国联势力及美国等信誉之依赖过深,卒为重大的牺牲。”

  此时,国际处境非常严重,除苏联之外,均对蒋冷眼旁观或闭门谢客。但蒋介石在危难孤立境地之中表现出自己坚强的个陛和坚定的态度。他于1937年12月底又一次发表抗日文告日:

  “不问目前的时局如何改变,我们必不屈服。我们必须勇往前进。屈服的结果便是惨祸。不问国际局势如何转变,我们自己必尽最大努力,而不轻易表示失望。我们不要依赖他人。我受命于党国,自然绝不放弃此项主张。”

  虽然如此,蒋介石仍难以完全放弃“和谈”的幻想。他仍不忘“先安内而后攘外”的方针。

  于是蒋又于12月2日在武汉临时首都接见了陶德曼,仍希望和平解决“争端”,并在1937年11月5日的表态中,后退了一步。以华北行政主权不得改变及就地停战的条件,答应原宋哲元接受的七条为谈判基础。当时,中国的求和派已有所抬头,汪精卫即为代表人物,认为“一连失败之下,非求和不可。”于是,陶德曼于12月7日将蒋的意思转告日本外相广田弘毅。但日本政府因为连战获胜,直逼南京城下,便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起来,竟然宣称以上七条能否仍作谈判基础,又成疑问了。

  12月14日,日本政府在北平成立汉奸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当天,日本内阁与大本营召开联席会议,提出对华新的和谈提案,主要是要求蒋答应放弃抗战;承认伪满;设立非武装区;赔款等四条件。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同类推荐 林彪的这一生 傅雷家书 富兰克林自传 痛并快乐着-白岩松自传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金庸传 纳兰容若词传 李娜自传:独自上场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